朱绍良:收藏可做避险资产
2012年08月09日 08:28 京华时报
学习讲方法论
朱绍良说起学习,显得十分有章可循:“不管是书画,还是人文,或者是科学,学习要讲究方法论。”
朱绍良是学口腔医学出身,正是学医的人所讲究的对症下药,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判断艺术品的时候,都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渊源和出处后才出手。“古代艺术品收藏首先要能读懂古籍书,并且要熟知各地博物馆所藏书目有哪些,最后了解艺术品是否流传有序。”朱绍良提道,最近为了撰写张葱玉的鉴定文章在国家图书馆跟着工作人员上下班,泡了整整一周。
朱绍良将自己定位为学者型的收藏家,并计划出一些与鉴定相关的书籍。在他看来,一些重要艺术品的最终归宿一定是国家和机构,他说这与“唱高调”无关,而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时代良知、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
朱绍良喜欢张葱玉说过的“聚也乐,散也乐”,他坦言,自己以后一定会将一些重要艺术品捐给国家。他说:“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我们自己也需要给社会一些回报。”
不能迷信专家
朱绍良强调“不迷信专家”,甚至是他最崇拜的张葱玉也不例外。因为在他看来,一旦迷信专家所言,就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惰性,盲目相信了专家的话而不去亲自验证:“其实,阅读和查资料的过程也是自己的一个飞跃。”朱绍良坦言自己不赞成中国“老师说的就是真理”的教学理念,而是应该做到“反叛精神”和“师道尊严”并具。
谈起现在一些伪专家、伪学者,朱绍良显得有点愤愤不平。在他看来,连一幅作品后面的题跋都读不明白的人就敢出来给这个作品写文章,这是件很荒谬的事情,“这些所谓的专家拿着国家的俸禄,暗地里却在走穴”。
“真伪说不清,是非很重要。”这是朱绍良十分重视的一句话,他认为,在收藏领域,即使一件作品是博物馆的收藏也不能迷信,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器,要明是非。
朱绍良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鉴定界泰斗徐邦达从拍卖公司买了一幅王原祁的作品,后来有人告诉他,上海博物馆有一幅与之相同的作品,徐邦达便认为是自己看走了眼。后来,徐邦达又做了一番细致的鉴定和考据,最后发现,上海博物馆所藏画作为假,而自己购买的这一幅画才是真迹。
■收藏十问
1.拍卖的秘诀
信息就是生产力,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习。其实拍卖的背后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掌握更多的信息就代表着自己有更大的胜算。
2.最喜欢的画家
倪瓒。
3.收藏中最遗憾事情
曾经从徐邦达处以400万的价格购得明朝陆治的《云川图》,但是后来由于自己不够珍惜而出手。
4.最喜欢的收藏家
张伯驹。
5.最喜欢的鉴定家
张葱玉。
6.收藏的类型
古代书画为主,也收藏当代作品、瓷器和杂项。
7.藏品都存放在什么地方
海外购买的存放在中国香港和加拿大,国内的就在隔壁招商银行最大号的保险箱。
8.收藏的心得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9.收藏经验
收藏家需要得到审美的提高、知识的提高和文化的提高,只要做到这些,机遇就不远了。
10.拍卖的时候有没有心理价位
心理价位随拍卖现场具体情况而定。
民间难现大量精品
说起自己的收藏渠道,朱绍良坦言主要有三个方面——拍卖、收藏大家和朋友串货。他直言自己只买顶级的作品,因此在作品的数量上并不算多,这也是他不打算开美术馆的原因之一。
朱绍良将自己的收藏定位在高端,他认为,皇家的东西因为从来都不计成本,因此件件都是精品,他不相信精品会大量地出现在平民之中,因此千万不能为贪便宜而去相信古玩城、潘家园。
朱绍良认为,只要是好的、精的作品永远都是漏,因此,在购买的时候一定不能贪便宜。他举例道:“2003年,王錞的《唐人诗意图》以750万的价格流拍,刘益谦私下里购得,到去年的时候,这件作品拿出来卖时估价7.1亿元。再者,就是民国时期海派画家的作品在2003年的时候卖到三四十万,但是现在却降到了二三十万,这里面还要算上通货膨胀,所以就很没有意义。像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也没有自己独特的面貌。”
收藏可做避险资产
朱绍良坚信一个好的收藏家才是投资最大的受益者。另外古代书画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
朱绍良解释,首先是规避金融风险。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将闲钱投入艺术品市场。2008年,在金融危机下,尤伦斯抛货套现。到了2009年初,古代书画进入了亿元时代。很多人的投资都从房产、股票等转向了艺术品投资。朱绍良发现了一个规律,越是经济不好,艺术品中好东西的价格就越高。
其次,古代书画投资具有规避政策风险的功能。股票、企业、房产等在转手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政策的影响,在遗产的处置上也会比较麻烦,但是艺术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投资重要艺术品是成功人士的标志,而且一定是身份的象征,香港的李嘉诚也买过12方康熙玉玺。
7月22日,藏家朱绍良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他说要做学者型收藏家,其方法论来源于自我研究。此外,他认为收藏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买到精品就算捡漏。
朱绍良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