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茨:与波普艺术若即若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7日 07:22 东方网-文汇报
与波普艺术若即若离 ——亚历克斯·卡茨和他的《伊莱》
本报记者 徐璐明
看中华艺术宫开馆大展之一“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那一幅巨大的肖像画肯定能让你的目光定格:以鲜艳的柠檬绿为背景,人物占据着这幅高1.8米、宽2.4米的油画的大部分画面,如此特异的比例,制造出局促而张扬的视觉效果。这幅名叫《伊莱》的画,是国际珍品展“美国馆”展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抽象现实主义画风的一幅作品。策展人鲍薇华告诉记者,此次“美国馆”展出了10件美国现代艺术作品,时间跨度涵盖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寻找抽象与写实的平衡
说起亚历克斯·卡茨,行家马上会联想起他标志性的如广告海报一般的简洁造型、鲜艳的平涂色彩,以及以垂直和水平的几何体展开的具象绘画。卡茨1927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俄国移民家庭。他从小就对画画着迷,1946年开始在纽约的库珀联盟艺术学校学习。
上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画风是美国画坛的主流,杰克逊·波洛克等这类画家的作品占据了美国大部分画廊。尽管崇拜波洛克,但卡茨意识到在这条路上奔走,自己并无前途。于是他走了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路——离弃时新,而对着风景和人物写生;但他终究无法摆脱抽象表现主义的深刻影响,于是他的作品融合了抽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绘画特点:具象的人物,属现实主义元素,而人物的肤色等等又有别于传统油画细腻逼真的写实,被抽象了,变得平面化、色块化;他还把诗歌和舞蹈元素融入自己大胆的色彩和简明的线条,在抽象与写实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这样标新立异的画风在当时的美国画坛成为一种前卫的新潮。1954年,卡茨在纽约的洛克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个人展,从此开启近60年的艺术生涯。
“让颜色发起冲击”
卡茨喜欢明亮而整齐的平面,并将这些平面组合成脸和身体。在他的画中,人物看起来几乎都是扁平的,就好像老式漫画书中的人物一样。人物的体态和服饰的色彩仿佛脱胎于时尚杂志:戴着宽边帽子和墨镜,涂着鲜艳的口红,带着浅浅的微笑。英国卫报艺评人史蒂芬·伯特这样评论他的肖像画:“看卡茨画中人和风景会让人愉悦,虽然透过那些时髦的墨镜和服装,画中人展现给观众的是冷漠和超然。但我们仍然可以试着享受这些人的陪伴,想象我们自己小心翼翼地移进这个明亮的画面和他们的世界。”
本次展出的《伊莱》,是一幅足以代表卡茨个人风格的肖像画。在画这幅肖像之前,卡茨曾说,最吸引他的是伊莱的“英格兰肤色”,也就是那带着淡淡红晕的苍白皮肤。鲍薇华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一幅肖像画,但本质上是模式化的;画家并没有注入任何感情,因而未违背画中人的个性。卡茨曾如此解释他的这种绘画风格:“多愁善感似乎始终是艺术界的一种恶习。”他画肖像,对刻画人物的心理及外貌没有多大兴趣,画中人总是一副漠不关心的与世界疏离的表情,但这种冷冰冰的态度和刻意的距离感恰恰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卡茨选用鲜艳华丽的色彩作为背景颜色,为自己的画作注入某种攻击性,以画的色彩和比例制造魅力——“颜色向你发出冲击”,他曾这样自我注释。
独立于波普的特殊存在
喜爱波普艺术的观众应该也会喜欢卡茨。虽然他经常以波普艺术家的身份为人所知,但卡茨本人不太愿意被贴上“波普艺术”的标签——事实上他的绘画与当时流行的波普艺术是若即若离的。尽管平面化、大面积色块的运用和带着强烈商业气息的类似广告牌的绘画风格强烈地烙上了波普艺术的烙印,而他使用的宽广而水平的画布也让人产生观看广告牌或电影屏幕的错觉;但相比于反复使用媒体图像和流行文化元素的安迪·沃霍尔和罗伊·利希滕斯坦,卡茨的画更平面、鲜艳,也更安静、友好。可以说,他是独立于波普艺术的一个特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