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再读易英先生的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6日 09:37 艺术国际
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全景中,政治波普已经退潮相当的时间了。而今日的中国抽象艺术,则越来越成为中国许多艺术家表达新的感情冲动的话语。
这时,重新阅读易英先生的具一定影响的论文《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就发现了一些可以谈论的话题。
易英先生首先引用了帕诺夫斯基的一段话:“一架纺织机,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一种功能观念,而一幅‘抽象派’绘画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纯粹形式,但二者所含的内容都是极少的。”
我们首先知道,帕诺夫斯基是一位美术史家,而非一位当时的现代艺术评论家。他的图像学和其它著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艺复兴的作品(如《丢勒》、惠更斯和达-芬奇的艺术理论》)如易英先生接着所说;“他不会去专门研究抽象艺术,直觉的判断告诉他,抽象艺术提供的只是形式,他感受不到有其它内容的存在。”他没有像《现代绘画简史》的作者赫尔伯特-里德那样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现代绘画的研究之中,自然“感受不到有其它内容的存在。”他不知道康定斯基创立的抽象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如果他充满激情地研究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莱维奇从具象写生-到具象-到抽象的极为艰苦的探索过程,康定斯基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蒙德里安的大量文章,马莱维奇的大量论文,他的判断一定会大大不同。而他以上的判断,几乎使我想起中国50年代经常引用的列宁的话:“我不懂现代艺术。它们不能给我带来任何愉快。”
其实,易英先生随后自己也批判了潘诺夫斯基的判断:“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康定斯基的审美表达,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超乎寻常的感受性。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相反,马列维奇的作品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画,才能够接受他的作品。”特别是这段话:“马列维奇的作品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画,才能够接受他的作品。”的确如此。在有现代艺术准备的观众观看一件好的现代抽象艺术作品时,他已经有了一个现代美术史和抽象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上下文的基本了解,有了一个感觉和认知的结构(而且这个结构还在不断更新)。
易英先生谈到“抽象艺术的要害”。但是他的文章有一个巨大的“要害”,是在紧接着对马莱维奇的极短阐述之后:“这种情况在抽象艺术中是普遍存在的,能力不够,符号来凑。在中国的抽象艺术中,最常见的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符号转换为抽象的形式,这和马列维奇的工作有相似之处,不过是机器崇拜与传统崇拜的区别。”
“能力不够,符号来凑”这八个字,放在了马莱维奇和中国抽象艺术与再次提到的马莱维奇之间,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在阅读实际效果中极大的贬抑了马莱维奇和中国抽象艺术。优秀的中国抽象艺术是能力不够,符号来凑么?马莱维奇的工作似乎也是能力不够,符号来凑么?中国优秀的抽象艺术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而其中的符号很多也是不断探索、精炼的结果(部分从具象脱胎而来)。真的是能力不够,符号真的是没有诚意的凑来的么?也许作者的意图并非是这样,但阅读的效果只能是根本不合事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巨大贬抑。
而后易英先生谈论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安、谈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阐释者格林伯格的理论。细细读过之后,这一方面,我觉得抽象艺术的理论确实死亡了,但是是传统抽象艺术理论的死亡——亦即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理论的死亡或说不适用。
今日抽象艺术本身就是反格林伯格的艺术。否则它自己便无法生存。甚至可以说,反格林伯格是它的起点。今日的抽象艺术家,无法直接使用康定斯基的手法,只能拒绝波洛克的手法,也无法再用格林伯格存在主义式的美学观阐释自己的艺术生产。
今天的抽象艺术创造和正在创造新的,重新推动抽象艺术的美学和艺术的追问方法。它特别是一种杜尚之后的,浸透着杜尚极大影响的艺术话语。这是1892年出生,1968年去世的帕诺夫斯基所不能深入、全面体验的。它不是现代主义的典型的高度中心化的理论,而是一种弥散的言谈。它以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来阐释自己。重复与差异,主体消失,阅读理论,上下文,逃逸路线,加速,减速、陈述的缺乏与过剩,断裂等等。一种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场域或者说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现代主义场域。具体一些说来,极简主义艺术家们的大量写作,美国新几何艺术家评论家彼得-哈雷的文本,伯尼托-奥力瓦的流动视点,几年前美国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亚历山大-门罗组织策划的对美国抽象艺术与东方禅宗的心性文化的深层关系的大型展览和理论文本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今日中国的抽象艺术还具有多一重的有力前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美学与几乎未经真正深入开发的中国古代艺术传统之日益结合,走向一种新的空无,轻逸,循环,多点透视,气化文化等等。(注1)
现代主义尤其是格林伯格的理论已经成为废墟,而新的抽象艺术和理论就在摧毁的传统抽象艺术理论的废墟或死亡的墓地上建立和正在建立起来。在这些意义上,我喜欢这样的话语:传统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