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研究报告》之赵无极艺术生平

2013年01月25日 14:31   新浪收藏  微博

赵无极 赵无极

  文/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现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中西交融之风始于杭州艺专

  杭州艺专中西合璧的教学思路对赵无极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赵无极1935年考入了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林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但在艺术风格的选择上,主张不拘一格,中西并举。这种包容、先进的观念为赵无极日后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的奠定了基础。在杭州艺专的六年里,赵无极不仅接触到了西方成熟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创作理念,还从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中汲取养分。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吴大羽、潘天寿、黄宾虹教授明、清两代的传统绘画,来自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的西方导师们,像吕西安o西蒙(Lucien Simon)、梅索尼埃(Meissonier)或普维o德o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传授西画精髓。

  从赵无极在杭州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赵无极热衷于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模仿与学习,尤其是受到“野兽派”的马蒂斯,“印象派”的雷诺阿、塞尚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方面,赵无极受宋元诸代大家以及甲骨、石鼓、汉隶、魏书、狂草等诸家名作的影响颇深。

  迅速拓展的人脉率先打开法国市场

  在法国初期,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的艺术风格以及当时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对赵无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8年4月,赵无极抵达巴黎后,用很短的时间就融入到巴黎艺术家的核心圈子,并与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等艺术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启发了赵无极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同时,赵无极在阿尔贝托o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的指导下练习人体素描。当时,在西方艺术界中,抽象表现主义正蓬勃盛行。赵无极那一时期的作品强调自发性和笔触的自然运转,并且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再次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基本原则。

  深厚的人脉让赵无极率先打开法国市场。1949年5月,克兹画廊(Galerie Creuze)出面举办了赵无极在巴黎的首次个展,一共展出三十六幅作品。这场展览为赵无极赢得了业内声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为高端的展示平台。之后,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的馆长伯纳德o多里瓦(Bernard Dorival) 为出版的画册做了序,而雅克o维隆(Jacques Villon) 在参观画展后邀请赵无极参加杜勒里沙龙(Salon des Tuileries) 。1950年,法国艺术商皮埃尔一次性购买了赵无极12幅作品,并成为了赵无极的代理商。此外,赵无极与马蒂斯的儿子所经营画廊合作得也很好。这位画廊老板去世后,赵无极的作品转由马普画廊来经营。

  转向抽象:来自米修和克利的影响

  诗人亨利o米修(Henri Michaux) 对赵无极的日后的绘画风格影响巨大,他鼓励赵无极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重拾水墨技法。1950年,在德斯乔伯特版画工作室(E. and J. Desjobert studio),赵无极首次接触并学习了版画技术,并尝试制做了八幅版画。出版商人罗伯特o高德(Robert J. Godet)将这些作品推荐给了米修,米修看后大喜过望,自发地写了八首和诗。出版商将诗、画合并,重新命名为《亨利o米修对赵无极八幅石版画的赏析》(Lecture par Henri Michaux de huit lithographies de ZaoWou Ki),随后出版。从此,赵无极与亨利o米修来往无间,并在米修的介绍下,与巴黎顶尖的勒伯画廊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然而,赵无极的艺术风格真正走向抽象却是在保罗o克利(Paul Klee)  的影响下。1951年,赵无极注意到了保罗o克利的绘画,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与自己感觉相近的内在世界,也发现了西方绘画的另一个层面。在克利的作品中一直都很受东方艺术哲学的影响。赵无极很快就从中获得了启发,由此发现如何将自己的中国文化与创作结合,去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和他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久赵无极就转向抽象创作,以象形文字式的符号象征,来丰富其抽象绘画。短短几年后,赵无极画面中的具象造型都已消失,从1954年起,他的画便不再有标题,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使其艺术风格更为成熟

  1957 年,赵无极把艺术视野伸向美国,与库兹画廊正式开展了合作。库兹画廊的主人萨缪尔o库兹(Samuel Kootz)鼓励赵无极创作一些笔触更为轻松和灵动的大尺幅的作品。两年后,在库兹画廊的大力运作下,赵无极在美国举办了大型个展。借此时机,赵无极结识了诸多美国画家:法兰兹o克莱恩(Franz Kline)、龚瑞德o马卡瑞里(Conrad Marca-Relli)、菲利浦o古斯顿(Philip Guston)、阿道夫o嘎特李伯(Adolph Gottlieb)、威廉o巴吉欧特斯(William Baziottes) 、索尔o 史坦博格(Saul Steinberg) 。

  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赵无极的艺术探索之路迎来了另一次转型、突破的契机。他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如波洛克、德库宁、克莱茵的作品中,发现到了许多感兴趣的新鲜的元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不拘泥于具体形象,注重绘画本体语言的建构,强调色彩、笔触、点、线、面组合形成的张力,仅凭个人的直观感受与体验作画,排斥一切具有先验文学情节内容的暗示,而这一切似乎又与中国传统写意水墨中强调“心源”的理念一脉相承。

  50 年代末到60年代,赵无极的转型是成功的。他实现了从被动模仿克利作品转而自觉取舍的飞跃。西方人或许很难体会水墨在宣纸上缓缓渗化开来,毛笔抑扬顿挫所产生的变化和感受,赵无极将国人特有的水墨写意的情趣转化到了亚麻布上,画面变化多端,一扫早期作品中略显阴柔、纤弱的风格,作品洋溢着充沛的感情。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以黑、褐、赭等色彩为基调,笔触方面剧烈动荡,充满力度,极富动感,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家难以平复的情感纠葛和某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机构运作,最终回归中国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台湾画廊的合作,让赵无极的作品进入台湾市场。1980年,台北的版画家画廊、为赵无极举办个展,成为第一家在台湾展出赵无极画作的画廊。1983年,赵无极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他的作品。藉此机会,他参观了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并与张大千会面。赵无极80年代的创作步入了蜕变期。他进一步突破“山脊式”构图的格局,从“聚”走向“散”,创造出一种中空的结构,或者故意偏栘中心,让画面构成显得更富有动感。其次,水墨已不在是油画中的边角点缀。这在80 年代后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他将颜料稀释,在油画中融入了更多水墨趣味,画面中具有尖锐对比、冲突的笔触已很难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温润的“虚”,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1990 年代后,赵无极已经成为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典型符号。1994年,获得日本裕仁天皇及皇后的接见,被授予日本天皇绘画奖。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2003年,当选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会员。同年,赵无极荣获法国军团二级勋位,希拉克总统亲自为他授勋。2010年,应若塞o弗莱彻的要求,赵无极的三联画“向莫奈致敬”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法国厅展出 。

  毫无疑问,赵无极独特的人生历程和融汇中西的艺术追求,让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如果没有在西方生活、求艺的岁月,赵无极难以触碰到“正宗”的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纽曼等那些给予他无穷灵感与能量的精神命脉。如果没有对于故国的热爱,长期生活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很难想象赵无极不会被滚滚红尘所掩盖,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赵无极的成功之处便是在东西方艺术的和鸣中,成功的沟通了“抽象”与“意象”的世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