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研究报告》之市场现状盘点
文/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主要发现:
o 赵无极作品的炒作之风并不严重,重复送拍率仅为18%。
o 赵无极作品市场发育度较高,受众队伍不断壮大,作品流通性较好。市场能够接受水准参差,不同价位的作品。
o 在交易萎靡的情况下,市场呈现出“M”形的结构,即高端作品依然需求旺盛,而相对低价位作品的行情同样不错。
o平均成交价格演变与重拍率分析
赵无极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经历1997年、2004年、2006至2007年、2010至2011年,四波大的上升行情,同样经历了1993到1996年,4年的盘整期,其中还夹杂着1998年、2000年、2008 年的回调期。总体上看,赵无极作品的价格,稳中有升,整体走势呈现出一条略有起伏的上升曲线,历年成交均价演变如下图:
赵无极作品的炒作之风并不浓重,作品交易周期较长一般在5年以上,而且重复交易率低,仅为18%。对比其他艺术家,如陈逸飞的37.07%、刘小东的39.5 %,更显贵。
至少从目前看来,赵无极作品的炒作之风并不浓重:首先,作品交易周期较长,一般在5年以上。上文提及的《赛马》2003年首度送拍,一直到7年后的2010年香港佳士得[微博]春拍才再度现身。此外,像《4.4.85》2007年首拍,2010年现身罗芙奥2011年秋拍,相隔4年。《23.3.68》同样在2007 年首拍,2012年现身保利秋拍,间隔5年。《7.4.61》2003年首拍,直到2009年才出现在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其次,作品的重复交易率低,仅为18% 。对比其他艺术家,如陈逸飞的37.07% 、刘小东的39.5% ,更显珍贵。
从市场的发育程度上说,赵无极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我们分析了10件最高价格的作品在总成交金额中所占的比重。下图中,深色表示10件最高价作品的成交金额,浅色表示其他价位作品的成交金额,而单个柱体对应着当年的成交总额。成交价格已经根据买家的最高出价做过调整,交易数据截止日期到2012年11月12日。
o市场发育度解析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赵无极市场的健康程度。整个90年代到2004年,10件作品的价格就超过当年总成交额的50%,说明赵无极的市场由少数高价作品构成,公众对于赵无极中、低价位作品的接受度不高,市场发育度处在较为初级的层面上。从2005年开始,赵无极中、低价位作品在总成交额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上升,10件最高价作品在总成交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低于50%,说明受众的认知更为全面,能够接受水准参差的作品,客观上反映出作品的受众队伍在不断壮大,市场的发育度,乃至作品流通性都在改善。当然,赵无极顶级作品的价格并不低,对于藏家在资金层面的考验较大,不是一般买家可以轻松入手的,多数买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实为无奈之举。
通过分析每一年已成交的作品中高于平均高估价以及低于平均估价作品比例,分析赵无极作品市场交易状况,进而折射出买家竞价以及市场信心的演变。上图中,深色柱体表示高于平均高估价的作品在总成交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浅色柱体表示低于平均估价的作品在总成交作品中所占的比例。 1985 年、1990-1991年,多数作品以低于平均估价的价格成交,说明行情趋冷,买气不旺;个别年份1987-1989年,1993年,1997年,2002年,2004年,2011年,这些年份里成交作品中低于平均估价的作品所占比例低于10%,充分反映了这些好年景里赵无极的火热行情,买气充足,市场对于赵无极的作品显得极度渴望,争抢激烈;2008年,深、浅色柱体接近,说明市场处于支撑位,买家阵营内部出现了分野。在国际艺术品市
场交易整体萎靡的情况下,赵无极作品市场拍卖成交价格分布呈现出“M”形结构,即高端作品依然需求旺盛,而相对低价位作品的行情同样不错。2012年,浅色柱即低于平均估价的作品,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行情与2010年颇为类似,说明行情开始变冷,市场趋于理性。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交易整体萎靡的情况下,赵无极作品市场拍卖成交价格分布呈现出“M”形结构,即高端作品依然需求旺盛,而相对低价位作品的行情同样不错。2012年,低于平均估价的作品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说明行情开始变冷,市场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