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研究报告》之流通作品构成分析
文/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主要发现:
o 2000——2011年,赵无极41.03%的上拍作品出现在法国。而56.17%的交易额却在香港产生。
o 版画占到流通作品总数的65.94%,其次是油画22.66%,之后为纸本水墨与水彩11.21%,而陶瓷杂项仅占0.19%。
o 市场中赵无极5万到50万美元的作品,所占比例高达43%,构成了市场中坚。
o 赵无极水彩作品的价格较之版画要高出很多,但价格已属高位,上升空间有限。
o 油画在赵无极全部作品的总成交额中所占比例高达95.4%,水墨、水彩作品占据了3.4%,版画虽然数量众多,但在总成交额中仅占1.2%。
o 目前流入市场的赵无极作品中,主要来自法国、台湾和美国。
o 国内外个人藏家及机构藏家构建起稳定、坚实的收藏群体。
o拍卖地域分析
赵无极的作品在中港台和海外多个国家均有上拍,通过对2000至2011年间赵无极作品的送拍地域进行的梳理,我们发现在拍卖地域的方面,赵无极早已实现了全球化、多元化,远非一般国内艺术家可比,具体而言:
如果以送拍作品的数量作为分类标准的话,法国位居首位,高达41.03%的上拍作品出现在法国。香港屈居次席,占到14.06%。位列第三的是美国,占到8.94%。排在四到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德国7.68%、瑞士6.86%、英国6.72%、中国台湾3.96%、中国2.8%、比利时2.03%、日本1.88%。如果以交易金额的多少作为标准,会得出另一番结论。香港跃居首位,56.17%的交易额在那里产生;排在第二位是中国台湾,占到14.93%;送拍数量最多的法国,仅排在第三位为12.92%。排在四至十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8.46%、英国4.09%、美国2.65%、瑞士0.31%、德国0.13、加拿大0.08%、西班牙0.08%。
通过对比各个国家、地区排列次序的变化可以看出,在法国成交的多是赵无极的版画或是水彩,数量虽众但单价低,造成交易金额的总量偏低的局面。而赵无极高溢价的主力油画市场,在2000至 2011 年间,以亚洲地区尤其是以港、台为核心。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赵无极作品回流亚洲的趋势不可阻挡。
o送拍作品类别及价格区间分布
关于赵无极存世作品的具体数量,很难有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赵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在油画、版画、水墨、水彩、陶瓷等方面都有涉猎,而且随着赵在国际上的名气日益提升,往来会见的人群络绎不绝,出于种种需要赵无极创作了不少用于人情往来的作品,不好统计,但从总体上看,赵无极历年送拍总量为2330件,版画占到流通作品总数的65.94%,其次是油画22.66%,之后为纸本水墨与水彩11.21%,而陶瓷杂项仅占0.19%。排除部分重复交易的作品,实际数量约在1811件,重复送拍率仅为18%。下面我们通过对赵无极作品的成交价格进行分析,对他的市场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从上图可以看出,低端作品,即成交价5万美元以下,在总成交作品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3%。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数据库里包含了很多赵无极小尺幅的版画作品。近年来,赵无极版画作品的均价在1万美元上下,大约在5至10万元人民币,其中石版的价格更低仅为4至6万元人民币。这类版画作品,仅仅是为普通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接触大师作品的渠道。中档价位,即介于5万到50 万美元的作品,所占比例高达43%,成为市场中坚。高端作品,50万至150万美元,约占17%,高价精品更为稀少,仅为73件,在总成交作品中所占比例为7%。
这里简单说一句赵无极的水彩作品。赵无极水彩作品的价格较之版画作品要高出很多,像《花瓶与杯》(32×49.5cm,21.8万美元约170万港元)、《双福》(38.5×55cm,15.96万美元约124万港元)、《鸽子》(33×33cm,11万美元约86万港元)、《森林小路》(50.7×30.5cm,8万美元约66万港元)在拍场上都引起过激烈竞价。客观的说,赵无极的水彩作品本质上还是脱胎于油画,藏家们往往爱屋及乌,乐意慷慨买单,但尺幅较小,很多作品价格已经达到80—100万港元的价位,已属高位。
水彩作品中虽然有部分作品突破了百万身价,如果仔细分析这些作品,你会发现,要么历史悠久,像李超士的《西瓜》(粉彩,81×61.5cm,448.5万港元),要么拥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如古元的《毛主席与农民谈话》(水彩,60×94cm,241.5万港元)、彭召民的《桃李情》(水粉, 160×110 cm,201.6万)、陈丹青的《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水粉,共七幅,156.8万港元)。唯一例外的当属吴冠中,他的《早春》(水彩,52.5×39 cm,303万港币),《睡莲》(水彩, 44.5×48 cm,368万港元),《观鱼》(水彩,33×40 cm,224万港元),《江南乡镇》(水彩, 29 ×38cm,184万港元)同样拍出了高价,但吴冠中在内地很早成名,而且作品相对传统,虽有一些抽象的东西,但并不是西方的抽象,且以景物见长,更合国内买家的眼缘。
除此之外,李剑晨、王肇民、田沧海、金梅生、坎勒、袁运甫等众多先辈级水彩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尚在50万港元左右,而且制约水彩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材质、个性、尺幅等问题尚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与油画相比水彩在细节刻画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所以空间较为有限。
o油画作品价位及创作年代分布
整体而言,赵无极一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最为重要的作品,均集中在油画领域。油画作品在赵无极全部作品的总成交额中所占比例高达95.4%,水墨、水彩作品占据了3.4%,版画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在总成交额中仅占1.2%,陶器杂项所占比重过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赵无极的主要油画作品的存世量,大约在500张上下。考虑到尚有作品并未送拍难以统计,以及精力所限,这里仅统计分析从2002年至2012年前11月已成交的作品。在此期间,赵无极总共有528件油画作品上拍,成交了456 件,成交率维持在86%上下,可见市场地位已经很扎实。
根据下表,赵无极100万港元以下的作品为74件,占总件数比例为16.3% ,低端价位的作品相对稀少。通过分析这些低价作品,我们发现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成交的年份较早,一般在2005年之前,像《1.8.67》(65×81cm,2002年香港佳士得[微博]秋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94.5万港元)、《夜航》(38×46cm,2005年罗芙奥春拍“20与21世纪华人艺术”专场,97.4万港元);二是,受限于尺幅,一般为小品画,尺寸在40×50cm或者70×80cm上下。这说明赵无极的市场开发度相对较高,捡漏基本是幻想。当然,如果行情稳定上涨,低价位作品也会拥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考虑到谁也不清楚赵无极到底创作了多少小品画,所以涨幅有限。
100至500 万港元区间的作品数量最多,高达为51.3%,基本代表了赵无极优秀作品的平均价位,这些作品中很多深具冲击高价的潜力。1,000至5,000万港元,占到总成交作品的15.1%,除了像《4.4.85》、《无题》(1958—1959年)、《23.3.68》等几件为数不多的作品重复上拍外,基本
上被各大藏家瓜分雪藏了,一旦回归市场都拥有冲击高价的实力;5,000万港元以上的作品仅有1件,占总成交额0.2%,但此作成交的背后,机构操作的痕迹较为明显,配合做价的可能性很高,即便成交后依然风波不断,所以参考价值一般。从2011年秋拍之后的势头看,赵无极作品的价位尚在理性回调中,市场对于赵无极最顶级作品的最高估价控制在2,800万港元以内,实际成交价略低于最高估价,在2,500万港元左右,还是相对谨慎的。
从已成交作品的创作年代分析,上世纪40 年代的作品较为稀少,仅4件,占到总成交作品的0.8% ,最高单价的作品是2011年苏富比[微博]春拍上的《森林中的群鹿》(38×46cm,422万港元);50、60年代的作品,分别占到总成交作品的33.5%、25.8%,最高单价的作品分别是《HOMMAGE A TOU-FOU》(4,546万港元)和《10.1.68》(6,898万港元);70年代的作品,占到总成交作品的14.9%,最高价作品是2012年苏富比春比拍中的《25.05.70》(150×162cm,2,418万港元); 80 年代的作品,占到总成交作品的10%,最高价作品是前文提及的《4.4.85》(4,432万港元); 90 年代、2000年之后的作品,市场上同样较为少见,占到总成交作品的5.9%、4.6%,最高价作品分别是2012年嘉德春拍中的《13.2.92》(200×162cm,1,207.5万人民币)和罗芙奥2012年春拍中的《19.02.2005》(97×195cm,1,952万港元)。
o拍品来源分析
通过分析赵无极成交价中排在前50位作品的来源,我们发现目前流入市场的赵无极作品中,主要源自三大地域:一是,欧洲诸国尤其是法国,占到总量的32%;其次是亚洲地区,台湾为主,为20%;最后是美国,达到16%。相关比例如下图:
亚洲地区的赵无极作品大约有60% 在台湾藏家和画廊的手上,而且他们很少出手,作品流转率不高。因为对于台湾藏家而言,出售自己的藏品是很“跌份”的事。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抵御高价诱惑,如《10.1.68》,最早属于里昂 Galerie Art Themes,之后被台湾私人收藏,继而在香港成交被大陆买家高价位收走。台湾之所以会有赵无极大量的作品,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欧美及台湾地区的画廊和经纪人的大力培育之下,台湾市场最先觉醒,藏家大量买入的结果。de Sarthe 画廊的老板Pascal,他多年游走于亚洲各国,许多赵无极作品都经由他手,最终成为台湾买家的藏品。
近期市面上高价成交的作品多来自欧、美,像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的《大地无形》来自 Galerie de France 画廊;香港佳士得2008年上拍的《HOMMAGE A TOU-FOU》为巴黎 Galerie de France 的藏品;罗芙奥2011年成交的《4.4.85》是马蒂斯家族的旧藏;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拍成交的《2.11.59》,曾在2007年5月Doyle New York春拍现身,后转卖到欧洲私人手中,同一场次中成交的《14.11.63》,送拍者1964年直接买自Kootz画廊;香港佳士得2011年秋拍成交的《CERF VOLANT ET OISEAUX》,送拍者是来自加利福尼亚某私人藏家;香港佳士得2009年春拍成交的《Nous Deux》,John Cowles 于1957年直接购自Kootz画廊,他于1961年捐赠予哈佛大学,之后由哈佛大学美术馆的收购基金送拍;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刚成交的作品,一件《15.05.60》,为法国私人收藏,藏家在1984年购于 Patrice Trigano 画廊;另一件《23.05.61》,同样为法国私人收藏,藏家在2008年5月购自巴黎佳士得。
o藏家群体分析
赵无极作品流转是沿着以下路径:80年代在欧美国家内部交易,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辗转至台湾,在90年代中期,经台湾传播至香港。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以香港为中心,进一步辐射到新加坡、东南亚等地,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2011年方才延伸至内地。赵无极的藏家从欧美到港台,从新加坡到东南亚,已经建构起了非常完整的“国际盘”,这里试举几例。
台湾元大证券集团副总经理马维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买进赵无极的作品,油画、版画和水彩画都有涉及。他的收藏了大约100多件赵无极作品。台湾收藏家林明哲[微博]也曾对外界表示过,自己手上有赵无极的作品30余张。克缇国际事业集团总裁陈武刚,企业家许宗炜也都是赵无极作品的藏家,但具体数目不详 。此外,曾为发掘赵无极,出过大力的一些画廊,林舍画廊的林天民、耿画廊的耿桂英 、索卡艺术中心的萧富元,其他的像新时代画廊、现代画廊等等 ,手上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部分“存货”。
近些年,一些大陆藏家开始介入赵无极作品市场。最有名就是大连万达玥宝斋负责人、收藏家郭庆祥[微博]。他在2011年2月份的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上,以160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赵无极在
1991 年创作的《10.01.91》( 130×162cm),这件作品最初的估价仅在60万至80万英镑。同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上,他又以3,538万港元买下了赵无极在1964年创作的作品《22.7.64》(161.5×199.5cm)。沪上收藏家郑好也收藏了几件
赵无极作品。郑好本人最心爱的是《5.09.95》。此外,还有创造了最高成交价的任春霞,当然她的动机或许并不单纯。
除去个人藏家,还不应忽视遍布全球的机构买家,数量非常可观。我们收集到了118家 ,这些机构包括了博物馆、基金会、高校、公司、画廊,相关分布详见下图:
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实际存在的个人藏家、机构买家的数量要远大于上文的数据,考虑到大件油画的创作周期,以及画家个人的身体状况,可以预见赵无极的大尺幅油画作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