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现场对话何多苓

2013年02月06日 09:21   艺术现场  

  现场:何老师今年在上海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士者如斯”个人展,其中有很多您以前的作品,对于展览,您有何感受?

  何:其实很多作品画完就拿去展览了,我就再也没看过了,甚至有的是几十年前的作品。

  现场:再次看到多年前的作品,肯定有不同感受吧。

  何:嗯,有些觉得很好。其实我对过去的作品不是很迷恋,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喜欢站在一个不是我自己的角度,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作品。

  现场:这个巡回展,您觉得展览的收获在哪里?

  何:展览中间有一种存在感,同时也是回顾、梳理我过去到现在的绘画发展,包括自己的得失。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就可能会思考这个艺术家画了30多年画,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出现了什么新的东西?今天为什么变化?有何扬弃、继承和发展。基本上通过这个展览上能看的出来。

  现场:您在创作中比较注重人的精神性状态把握,创作的初衷来自于那些方面?

  何:我的作品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都是一个主题,就是你说的人的精神。把它扩大一点说就是自然的精神,是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为人从属于自然,我就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前我下乡画的作品基本以那里为背景,画的一些作品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的,而不是民俗、民族的形象本身。我是利用他们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及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里画出自然的精神、人文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他们相互间体现出的种种矛盾,再通过一种视觉语言来加以表达。

  包括现在的画,虽然画法变了,背景变了,人物也变了,但整个这种精神还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的。我想从人的精神状态扩大到整个自然界精神的对比,在我的画面表现上始终算是一个核心吧。

  现场:听说何老师您也在研究诗歌?

  何:不是研究,是很感兴趣。八十年代我读了很多诗歌,比如现代派诗歌、古典诗歌,基本上完成了一个阅读量,把波德莱尔、蓝波、魏尔伦到现在的后现代诗歌我都看了。

  我觉的对诗歌的阅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就是直接根据诗歌来画的。虽然后来没那么做了,但我觉得诗歌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我也看得比较多,它们对我创作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起到了一定作用。

  现场:您所有的作品好像都包含了“诗情画意”。

  何:对,这个是摆脱不了的,可能跟我的个人性格、人生阅历、艺术道路及对诗歌的阅读等有关系。我把作品看做是一个画面具有视觉张力,但画面之外隐含着一种潜在的东西,比如某种诗意、某种文学性、某种人生暗示在里面。另一点诗歌不像小说能准确的表达情感,它有一个晦涩的含义在里面,而人们对这种含义的理解是多重的、多意的,任何一个观众都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个人的结论。

  一个画面包含有故事,这个故事是不为人知的,可能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作品要有隐晦的东西,有故事和情节在里面,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概念。而注重画面之外的东西,这也是绘画语言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好的状态。

  现场:何老师您每天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何:其实我的生活很单一,因为晚上睡觉很晚,所以一般上午睡懒觉,下午开始工作。我蓝顶的工作室现在快成了公共空间了,每天来往的人很多,也习惯了这种在跟不同人接触交流中自己画画。

  现场:会不会影响到您的创作状态?

  何:当然会有些影响,不过它也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实有人跟我聊天的时候我画画还更紧一点,自己画的时候,会经常停下来看很久。我如果不是在构思和起稿的阶段,创作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工作流程,手像在自动画一样,就在画的过程中成了习惯。所以这种干扰就不像你们写文章那么严重,写东西是绝对不能被干扰的,而画画还行。反正我现在也习惯这种状态了,否则就没法画画了。

  现场:作为来成都最早的一批艺术家,您觉得成都现在的艺术状态、氛围怎么样?

  何:我觉得现在成都的艺术状态越来越好了。因为画家越来越多,这就说明成都的艺术生态意识非常好。现在以蓝顶这个艺术基地为核心,很多年轻艺术家也都聚集到了这里,也吸引了不少外地艺术家的到来。目前成都的学术气氛和生活状态恰到好处,它不像北京一样那么纷繁、压力那么大、那么多人和那么多展览,成都一般都是周末才有展览,平时大家都安心的工作、画画,周末再交流一下。

  成都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生活比较舒适,能待得住,生活比较随性,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干扰也比较少。大家和睦相处,竞争不那么激烈,所以这个地方能够聚集这么多艺术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场:近几年艺术市场的状态不是很好,但也让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多思考,你怎么看这种情形?

  何:我觉得艺术家还是不能太浮躁,青年艺术家也需要时间沉下来思索一下。

  现场:从您的艺术经历来看,对青年艺术家有哪些善意的忠告和建议?

  何:虽然我们经历不一样,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基本上还是一样的。但现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要多一些,比如如何与画廊和市场打交道等,这种经验我们以前也没有。但是我觉得作为艺术家,还是应该把生活单纯化,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还是要以自己为主。所以只有诚实的表现自己的内心和对艺术的看法,才能够把自己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给大家看。这个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通过作品能看得出来。

  还有一点,研究潮流、关注潮流与跟随潮流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要太跟风化,看到现在很热门的东西就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一种潮流的出现有它一定的时代背景,不是在每个时代都适用的。现代的生活节奏这么快,也许几年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年轻的时代还是要沉得住气,潜心的去创作。大家都经历过年轻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岁月都差不多,你可利用的也差不多,勤奋的工作,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把自己隔绝起来,研究整个艺术潮流的变化,但是也不要盲目的跟随,在这个纷繁的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艺术流派那么多,艺术上可选的路子已经很窄了,所以能寻找适合自己的一个路子这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个也是每个艺术家经常要考虑的。

  现场:其实就是重在坚持自己。

  何:我觉得成都的艺术家他们都很勤奋,生活再艰苦他们也能把自己置于很专业的状态。

  现场:我发现画画的时候,您很注重现场写生的概念,写生对于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何:我现场写生画了很多,但现在写生很多年都没人做了。大部分人都喜欢用照片,当然照片有它的好处,可以很冷静的独自思考,不受对象的干扰,照片也可以通过电脑处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更符合自己的意图,这可能是最主要的方面。至于写生,因为人类自从画画以来都是通过写生来观察和创作的,直到照相机的产生以后照片才被利用。实际上,写生更符合人类本能的行为,用肉眼的观察通过大脑的思考再用手表现出来,这几个过程是从古人到现代人所有能力中很可贵的一种技能,有兴趣的就可以这样做下去。我在写生的时候,就像古人面对大自然一样,很单纯的把我看到的东西经过我的思考表达出来。这个跟照相机、电脑的流程又有不同,当然没有它们准确,但更主观一些,人的因素也更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写生这个技能不要丢掉,还是有用的。

  现场:最近看到一些艺术家对写生又产生重新的思考,也算是个好事情了吧。

  何:现在大家都在考虑这些问题,我的学生俞佳今年在西安刚搞了一个个展,全部都是写生的作品。现在大家都缺少写生的概念,其实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写生是很有作用的。有的东西只有在直面自然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现场:目前当代艺术门类繁多,绘画已经不是艺术唯一的表现方式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当代艺术有那么多的表现门类是很正常的,现在人的视野、思考的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后肯定会出现更多新的表现形式,这个事情是非常好也是必然的。绘画在艺术门类里以后可能不会占很大的方面,那都是正常的,但对于我来说我就是喜欢绘画,所以我只会欣赏其他形式,而不会去做。

  现场:那么您觉得绘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哪里?

  何:比如影像就是客观记录流动的过程,然后加上作者的思考和处理,它是一个流动时间的记录。绘画是凝固时间的记录,它把所有的时间,包括你画的时间、考虑的时间、还有你所要表达东西的时间的跨度凝固在一点来表现。这一点上它与电影形式比较有一定的弱点,就是不能表现过程、时间的流动。绘画是固定的永远看到这一点,恰恰这个弱势也是绘画的优势,它能固定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是通过画家处理的,假如这个画家是个很好的画家的话,那么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是一个时空的凝固点,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绘画的凝固性和不流动的画面是它的优势,是别的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一张画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其他人依然能看到画家所表现的这个凝固点。

  现场:作品能够长期保存也是一个材料应用的问题,对技法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您如何看待油画的技法和材料问题?

  何:你说的很对,作品的长期保存跟使用的技法和材料有关。以前是没有条件,好的材料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现在很多人也开始注意这些材料的使用,如何有利于以后画面的保持。我认识一个青年艺术家就很重视这个方面,而且现在的材料越来越好,更有利于以后长久的保存。对于西方传统的油画技法来讲,当然保存是油画的基础核心,是精髓部分。而作为中国艺术家对油画的学习,也是从西方传统中吸取经验的同时也结合了一些国画的技法,创造了一些新的油画技法,有的甚至超越了学院的那些油画技法。当然这不是说用油画材料画国画的形式那么简单,水墨有它自身的特点,用油画的表现力是达不到的,它是吸取了中国水墨画的精神、文人画的精神及一些东方思想的融入。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家对油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

  现场:关于“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这个展览,从您个人作为马老师学生的角度怎么看这样一个展览?

  何: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个展览有可能变成一个当代艺术的盛会。从最初想象的是马老师的一个艺术回顾展,从50多个人扩展到70多个人,人数可能还要扩大,而且文献资料准备的很充分,我想这个展览一定是一个很重大的活动。

  马老师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家,他的作品画的很好,但并不是完全通过作品来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他的教育来展示自我。学生像第一批的王龙生等,我是77级第二批的,还有川美77、78级几届的许多有为艺术家,一直到像何千里、曾扑等80后的这些年轻的学生,都是马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人群,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我想这个展览可能会是一个很壮观的盛会,到时肯定也会出现一些动人的场面,这个展览我们大家都在期待。

  现场:您对参与的展览是如何选择的,近期有什么展览的计划?

  好的展览我一般都会参加,除非特殊原因。当然大部分都是被邀请出席参与展览。展览计划方面,近期有跟学生的一些群展,明年在北京我和肖克刚有个联展(双个展)。明年的展览可能会比较多,因为明年还有成都双年展等。

  现场:非常感谢何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希望以后您能带给大家更多优秀的作品,也祝您身体健康,再次感谢。 谷育漩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