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威尼斯手记

2013年06月17日 10:09   东方早报  

  王春辰[微博]

  5月12日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所在地军械库的)油罐拆除了之后,整个空间的感觉非常开阔,因为没有支撑物,艺术家都准备了展墙、展架和搭建作品的物品,就需要人工进行,增加了工作量,但是空间的空旷和通透的感觉非常强。

  另外一个特点是,场馆内部的油罐拆除了之后,整个空间的苍茫感、历史感都透露了出来,从屋顶到墙面会有很强烈的现场与历史的感觉,这种空间不是美术馆那种白墙的感觉,所以说这样的空间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首先是要把作品布置得和空间有效结合,这会使这样的空间成为很好的展示空间,也希望未来的中国馆空间的策展和布展很好的考虑。

  7个艺术家的作品都已运到,已开始各就各位在布展。

  5月20日

  来了威尼斯都是中国的艺术,对于参观者不分它是谁组织的,就如我们去看其他国家的艺术,一下子就平和了。反过来,我们也会问自己该怎么办,如何进行交流。

  这里是一个空气清丽、草木树丛茂密、水系环绕的地方,人们来这里首先喜欢的是这个地方,没有不赞美它的环境之好的,其次才去参观领略这里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活动,这样的双年展与城市生活是交融在一起的,看这些来的人的姿态就能感受到时间节奏放慢了、人的心情愉悦了、呼吸到肺里的空气是清白的,人们来就是来感受这里的一切,绝非仅仅看一个双年展,这是双年展之外的大环境决定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独特性。

  那为什么那么多媒体、作者、业内人士对它报道和表达意见呢?这绝对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言说的畅快和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倒过来说,让人交流和表达又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威尼斯双年展做到这个程度也是因为它交流的通畅和方便,只要你肯去交流,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如在中国馆的花园,也是毗邻意大利馆的花园,每天意大利人也在进进出出地布展,看起来严肃、陌生,如果不打个招呼点个头说句话,可能在整个布展与展览开幕之际都是冷漠的。昨天与意大利馆策展人遇见,一交流知道彼此,马上带着进了展馆内,介绍起各个作品,你问他问题,他都回答,没一点保留,这一下子两个相邻的馆的距离近了,更深入交流的愿望一下就产生了,而且他对中国也有浓厚的兴趣,来过多次,是罗马当代馆馆长,也刚刚在那里做了中国艺术家的个展。这不,通过交流,发现原来彼此很近、很有关联。所以这里是一个世界性连接的网络,首先是让大家认识,再谈艺术,再谈细节与评价。

  意大利馆这次真的很猛:新开了门,双向流通,装了巨型中央空调,室内是展墙搭建,那钱肯定老鼻子了。大家猜意大利馆是不是对获奖志在必得?

  5月21日

  每天都感受开幕前的紧张,因为进到军械库,经过每个馆的门口,都能看到布展人员忙碌的身影,甚至这时候你都不认为这些和艺术有关,怎么看都像工地,哪里有艺术的气息。但是你不得不尊敬这一切,是他们为了开幕后的展览在准备着,虽然这些只是按小时计算的计价在工作,但一切都是为了开幕后的盛大场面和之后6个月的观看。这种艺术社会学效应和旅游经济学效果真值得辩证。正好昨天歌德学院约稿,要写一下“什么是好艺术”,这就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这里的一切和叫做艺术的一切。社会发展的结果,是艺术跟着改变,中国也没有例外,但中国有自身特殊的话题和问题,这个只由中国的艺术人士来实践和回应了。

  5月22日

  威尼斯布展进行时,每天走过现场,这里是一个工地,一切都在等着开幕和6个月的展示,但6个月后又都拆除,一切归于平静,就像平时在美术馆做展览也是搭起来,1个月后再拆掉。此刻,你不觉得这是艺术,不过是一个搭建与拆除的活儿。艺术重要也不重要,不过都在转念之间。不争才艺术。

  来威尼斯,应该在没有开幕前就保持冷静的态度和姿态,随着开幕,扑面而来的是各种批评声音,因为威尼斯双年展就是给世界媒体提供批评对象的,这也是世界媒体经济循环的一个例证,只有批评才能带来威尼斯双年展的更大效应。实际上,威尼斯的生活和旅游是多么安适和惬意,哪里是艺术的那种火暴脾气,要放松。

  6月3日

  这里不是艺术的试验场,是展示平台,艺术的先锋性是全球再造与自身联系的问题,威尼斯双年展不再回答。相反是那些在地的活跃着的个体艺术家在实践着一种冲击性的东西,中国的冲击性东西由中国艺术家完成,他们的根在中国,不在威尼斯。艺术的批判力在艺术背后。■

  (作者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