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一位与众不同的上海画家
2013年07月31日 10:34 99艺术网
1918年,当李叔同决定出家皈依佛门时,将所有的画具都留给了丰子恺,而李叔同在绘画、音乐方面的修养也影响了丰子恺的一生。
丰子恺毕业后来到上海,与友人合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且担任美术教员。1921年,赴日留学,进入川端洋画学校,兼修音乐课程,但不到一年就回国。此际,除了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院,还于1925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并且担任教务委员和教授国画。
1929年之后,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以及《中学生》杂志主编,这段期间曾为《中学生》画过不少插图,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他自己称之为“漫画”, 近代“漫画”一词即始于此。这些漫画全以毛笔画成,用笔拙厚简洁,不论是儿童或一般市井、农村人物,仅聊聊数笔,便将神情与动作表露无遗,画作中充满着人性关怀的意味。而其朴素的艺术表现,深受日本画家的影响。
丰子恺多才多艺,著述翻译颇丰,曾经译过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及日本古代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但更重要的是关于艺术方面的著作,包括《西洋美术史》《西洋画派二十讲》及《西洋名画巡礼》等,可说是致力介绍西洋艺术的先驱之一。此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和漫画作品集,如《缘缘堂随笔》,以及与弘一法师合作的《护生画集》等。
抗战期间,举家西迁,先后任教于桂林师范、贵州浙江大学。1941年,应陈之佛之邀, 前往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兼教务主任。抗战后仍回上海,在各地举行画展,并时有新书发表。
丰子恺留学日本时曾经学过油画及水彩,但回国后一直使用毛笔,他在创作时先勾出人物及山水轮廓,而后着色,这种简明的单线平涂作风却成为个人独特的风格。
在取材方面也是与众不同,当他为《中学生》杂志画插图时,画中人物、情节往往反映日常生活,比如上学、读书、种田、放牛、放风筝、钓鱼、喝茶等,传达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画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充满着直率、诚恳、人道、博爱的精神。
丰子恺的画,一方面由于他曾学过西洋画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因他曾留学日本,看过不少受西洋影响的画,而自己创出一种与传统国画完全不同的作风,最为可见的是一张纯山水画“柳浪闻莺”。他画的是杭州西湖最著名的景色之一,远望三潭映月一景的石桥及小亭的景色。
在前景中,画了一枝柳树,从画的右边伸出,有数丛青绿柳叶垂下,与远景形成很好的对比。这种手法完全是现代的,也许受西洋画的影响或摄影的技巧而来,与传统的山水画完全不同,代表了一种新创。
“豁然开朗”是描写母亲带着身穿红衣的小孩,从洞口来到河边,望着河中搭载旅客的渡船。远方有石桥、小亭,绵延而去则是远山、古塔,像是风光明媚的西湖景致,颇能唤起观者熟悉的回忆,因而产生温馨的亲切感。
“松窗读书图”则是描写水边简陋的书斋,有文士于窗边读书。而岸边平台上的石桌、石凳,则是主人与友人相聚谈心的地方。此外,又有孤立的松树和霭霭白云,画上题了两句诗: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意味平淡而隽永。丰子恺其一生受弘一法师影响,笃信佛教,作品中因而体现着慈悲博爱的胸怀,将伟大的情操融入平凡的风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