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私宅:堆成山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2013年08月09日 14:28   墙报  

乌利·希克 乌利·希克

  《欧洲新报》社长陈茫近日受邀到乌里o希克在瑞士苏黎世近郊的私人住宅做客,并参观了这位收藏大亨的大量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乌里o希克是中国当代艺术圈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收藏过多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并一直赞助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有力的推动。让我们通过陈茫的记述一道参观下乌里o希克的大宅子吧。

  乌里o希克(Uli Sigg),瑞士人,在目前当代艺术收藏界富有盛名,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的哥伦布”。多年在东亚及中国的生活经历,已经让他与中国文化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筹备一场明年在汉堡举行的他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展览,我们赶赴瑞士苏黎世,在他的家中做客一天,经历令人难忘。

  乌里o希克的家“藏”在瑞士苏黎世近郊一片叫做Mauer 湖的湖心,这是一座小岛。我们到达时正值黄昏,坐在当地小镇的餐馆平台上,眺望远处的湖水,隐隐有树丛与小岛的影子。及至通过私家路,走上石砌的小桥,两边的湖水泛着森森的清幽之色,湖边建着四五个小小的船坞,小船停靠在那里,水色映着天边的晚霞,人于其间直如走入了图画里。

  与我们同行的是汉堡Deichtor Hallen 博物馆的馆长Dirk Luckow博士,还有汉堡国际传媒艺术及新媒体设计学院院长单凡先生。看着湖水,单先生说,夏天他常常来这里做客,可以跳进湖里,一气游上几千米。我们此行,艺术家与收藏家,加上博物馆长,再就是我们这样的艺术专题记者,这个组合可以产生很多关于艺术的话题了。而今天,我们正是为了筹备明年秋天在汉堡举行的一场“以文字的名义”为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收藏展而来。

  希克其人

  希克先生开一辆大红的宾利跑车来接我们。在我这个纯外族人眼里,他的长相有点梵高的影子。而引申出联想,他对艺术收藏的狂热,也在冥冥中与那位天才画家有点异曲同工。他是苏黎世大学法律博士,从事瑞士媒体行业多年,上世纪70年代起曾在亚洲从商多年,后被瑞士官方派驻中国等多个亚洲国家出任大使。目前在瑞士担任多家中国机构和企业顾问。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艺术、电影、戏剧的日新月异。作为收藏家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先驱,他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收藏家。至今为止他已经收集了几百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超过6000幅作品。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因他的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才得以首次大规模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集体亮相。使中国艺术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去年,希克还一次捐赠给香港M+博物馆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为一时热议。这样一位先是从商,而后从政,最后沉潜入艺术世界的有钱、也有闲的奇人,在一整天与他和他的藏品世界相处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希克先生的家园里环游了一圈,小小的岛屿依着缓缓的山势,顶端座落着古老的别墅建筑,其他诸如凉亭、展室及湖边休憩的小屋依着岛上起伏的坡地散落在四处。受那些放置在岛上的装置艺术及雕塑的吸引,我们沿着小岛散步。艾未未在200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垃圾纪念碑》矗立在路旁的草坡上,极为惹眼。这类空间感极强的作品,让人联想起2007年他在卡塞尔文献展上以木质的破旧门窗搭建的作品《模》,甚至还有他参与设计的鸟巢体育场。在别墅的背面墙下,依墙根一座特别的“中山装”雕塑静立于此。这是隋建国《衣钵》系列作品中的一件。这系列作品如同把中山装置于一座巨大的神龛,以这种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方式,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遗产,无论是曾经激励过我们还是现在束缚着我们的。这样的艺术构思,体现在一座最最中国味道的外部形象之上,却又被希克这位瑞士“土著”置于西式古堡脚下,掩映着周围的绿树花草、蓝天碧湖,却又自然朴素得很。

  户外的装置作品之外,我们跟随希克先生参观了他的别墅里的藏品。这是他的家,三层楼再加上阁楼等的建筑,工作室、厨房、客房、客厅、影音室这些林林总总的空间里,陈列一如博物馆。我要到最后才想到这是他日常生活的家,但它竟在这些艺术品的陈列中,气氛静谧、庄肃,步入其间,完全像是身处博物馆中。

  一间看起来像是会客室,但更像间展厅的房间里,角落里一只直径足有一米的彩瓷大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碗里竟乘上了满满一碗的淡水珍珠。这件“一碗珍珠”作品由艾未未于2006年创作,寓意財富和欲望。但这大量的珍珠却冲淡了每一枚珍珠的珍贵,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布置简洁的别墅里一间间浏览,惊喜时时不断。张晓刚[微博]《大家庭》系列油画中最著名的那副全家福映入眼帘,让人对着原作流连再三。画面上暧昧的灰色调,面目雷同、神情拘谨的模糊人像——以老照片和家族为母题的系列油画,由此成了张晓刚标志性的作品。作品表现的文革的封闭和迥异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和氛围,使西方收藏家们争相收购。这也是希克先生收藏中得意的藏品。

  希克的藏品仓库

  在自己的住所外,我们还参观了希克先生的艺术作品收藏库。藏品仓库整个空间成为开放的一体,阔朗而大气。如果说在别墅里的作品如粒粒珍珠,在这里,动辄四米五米幅宽尺寸的画作排列、收存成一座堆山填海的“宝库”。三位专事保养管理工作的人员随着希克先生的示意,为我们一一展示当代最为著名的中国艺术大家在这里的作品。早就知道希克的收藏品将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F4——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人一网打尽,在这次的参观中我们算是大饱眼福。

  此次的参观,Luckow馆长与单凡教授特为明年秋天在汉堡Deichtor Hallen 举行的一场主题为“以文字的名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收藏展而来。根据这个主题,我们主要品鉴了一系列与中国文字有关的作品。顾文达的巨幅作品上,“爱”与“憎”结合而成的新文字,如同山石一般,凸于中国水墨山水背景之上;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天书》系列成名的徐冰,惯以自行创作的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在希克先生的收藏里,一幅意境淡远的中国山水画,细看,整个“画面”上,那些峰峦、雾霾的轮廓,都是以文字来描述的。文字表述的风景,在这里协调了象形与符号间的关系,耐人寻味。单凡教授作为旅居德国的著名华裔当代艺术家,也有许多作品为希克所藏。此次策展,他的一幅名为《慢书》的作品也将参展。他选取一位清代书法家的书法狂草,以极细的毛笔在原有的笔迹上细细书写,覆盖掉原有的笔迹。连飞白也已点状笔迹表现出来。他称,书写,尤其是狂草,作品连带着作者的创作快感一气呵成,而自己的创作,完成后并未改变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但200多小时的再度创作,已经将书法变成了自己的作品。而在创作中,快与慢的体验对艺术家来说,势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在赏鉴与挑选中,参展作品的结构与题材已然渐渐清晰。最初的约60幅作品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联想2006年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展《麻将》在汉堡美术馆举行大展,之后还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美术馆与太平洋电影档案馆展出。这样的展览等级与水平,本身已经是对他的收藏品品级的肯定。当时的展览被媒体称为“是迄今为止在美国展出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它可以被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30 年以来的艺术史,也应当是中国当代艺术启蒙阶段的大总结。”而明年在汉堡Deichtor Hallen 的“以文字的名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收藏展,从文字和符号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潮与精神世界,绝对值得我们期待。尤其是当我们亲身参与到它的筹备阶段之中,尤其是希克先生这座美丽的小岛及他的藏品给予我们惊艳之后。 来源:墙报 作者:陈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