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2013年08月20日 10:24   北京晨报  

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拆城墙风波中拍案而起

  1927年4月,在欧洲刻苦研读8年的徐悲鸿,带着精湛的写生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也带着他的热情与渴望,从巴黎回到上海,他要给怀孕的妻子找房子。随后蒋碧微也回国,托运回了徐悲鸿视为珍宝的装满几大箱子的书画,有他节衣缩食买来的,有他自己的许多习作和绘画作品,还有他临摹的欧洲名画。

  正在上海艺术大学担任文科主任的田汉,请徐悲鸿到艺大做美术演讲。徐悲鸿渴望改革中国美术教育的想法,得到田汉的共鸣。

  1927年岁末,成立了“南国社”,筹办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是绘画部的主任。此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与徐悲鸿接洽,聘请徐悲鸿任艺术系教授,固定收入每月法币三百大洋。他表示接受,但提出一个条件,自己家仍住上海,不放弃南国艺术学院的教职,每个月有一半去南京,中大当即同意了。

  经历八年欧洲艺术历练的徐悲鸿,不再是旧日的徐悲鸿。八年的卧薪尝胆,八年的兼容并蓄,八年的励精图治,已使得他的艺术激情过于饱满,简直随时可以喷薄欲出。徐悲鸿那几幅撼动国人的大画,正是集中地产生于其后的一段时间。

  徐悲鸿似乎急于要将他在西方学画感受到的宏大史诗气势,挥洒在巨幅画布上。这是徐悲鸿的第一幅巨作,也是中国第一幅人物众多的大型主题油画,他时常沉浸在忘我的激情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画笔。

  田汉之子田海男说:“《田横五百士》画中的田横,就是以我父亲的形象为主画的。”徐静斐说:“我记得我父亲画《田横五百士》,有一个妇女抱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那是我母亲和我给他当的模特儿。我父亲画了几十个人的素描,然后根据素描再画。画了两年多时间,那么大的一幅,也是我父亲的代表作。”

  1928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定都于此,众多办事机构迁入,急需建造办公用房,各部门纷纷打报告给国民政府,请求拆除南京城墙,认为古城墙已失去其军事意义,不如拿城砖建造新房子。大兴土木在即,许多部门官员都盯着城墙,毕竟城砖是厚重而结实的最佳建材,可以古为今用,节省不小的经费。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南京陆军军事学校已抢先行动,准备拆一段离学校很近的明代城墙。当时南京特别市政府的市长刘纪文否定了蒋介石的提案。

  蒋介石自然不爽,他让何应钦重新草拟一份报告,承认保护古迹的重要,重点保护台城一带的城墙,因为是六朝的古迹,具有保存的价值。但他主张拆除的是明代的这段城墙,从太平门一直到神策门,没有保存必要,可以拆掉。

  1928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同意拆除这段城墙。此时徐悲鸿正在上海,他刚被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还兼任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听说南京明城墙将被拆除的消息,他万分焦急。其他人还在议论,徐悲鸿却拍案而起,当即给北平政治分会拍电报,坚决反对拆除这段明城墙。

  (十七)

  ●传记:《悲鸿生命》

  作者:傅宁军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