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康的陶艺青风
罗英桂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的瓷艺创作改变了传统的重彩绘、重装饰的风格,而把泥感、器型和釉料变化作为艺术瓷创作的关键因素。他一向推崇汉代中国艺术的纯粹和大气,那里有很多民族原创的基因。“青铜系列”是姚永康早期的系列雕塑,材料以青铜、陶土为主,题材包括人体、动物和当代印象,造型风格体现了中国汉代雕塑的高古、浑厚和神形兼备。用姚永康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汉代风格着手,让感情自然流露,像树一样自由生长。
宋代的青瓷恬静、优雅、高贵。尤其是景德镇湖田窑出品的影青釉,把青瓷的制作推向了一个高峰。但用素雅的传统青釉做陶艺,则是一种矛盾和冒险,因为青釉属冷色、平淡,做得不好就会显得单调,缺乏变化,影响美观。
陶艺需要现代感,而青釉又是传统的色调,怎么将之结合起来,塑成令人耳目一新的陶艺品?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功力,更需要人性和自然性。
姚永康先生在陶瓷雕塑《刘海》上果断施用了青釉。“刘海戏金蟾”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刘海的喜爱赞赏。但姚永康的《刘海》以传统的手法与现代陶艺崇尚的泥性、自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和以往形象大相径庭:小眼睛,大嘴巴,两三颗牙齿,阔大的脸庞,衣冠不整,神态像刚喝醉了酒一样,真是个十足的“怪顽童”。但这个《刘海》,却丑得可爱,丑得生动,丑得传神,活生生地展露出一副玩世不恭、视金钱为粪土的气韵。而青釉的施用,则在刘海的顽皮上涂抹了一层冷峻的色彩。这个刘海是个看不透的刘海,是个看不厌的刘海,是个非常值得品味的刘海。
青瓷语言在姚永康的“世纪娃”系列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阐释。
姚永康构思并开始创作“世纪娃”始于世纪交替之际,也许是吸收了宋代的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养分。从1997年第一尊“世纪娃”问世开始,姚永康在“世纪娃”创作的各个链条上,都使用了新的工艺和制作手法。尤其是荒废了上千年的宋代青瓷艺术,在姚永康自创的泥片卷塑技法中,被重新启用和恣意发挥,赋予了“世纪娃”极强的动感和随意卷塑效果。青釉在“世纪娃”身上奔畅流淌,釉料甚至粘在底板上,使作品显示出泼墨式的酣畅和琉璃般的质感。这是姚永康独特的技艺,釉粘底板会破坏胎体,成为次品,但姚永康的新工艺却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青釉流淌和动感又成为“世纪娃”的特征之一。现代陶艺要的就是这种泥感、动感十足、充满生命力的造型效果。
由关蕴科策展的姚永康艺术作品展近日在景德镇人间瓷画艺术中心举办,从展出的“世纪娃”系列作品中,能感受到写意随性的姚式陶艺风格。姚永康从传统中吸收养分,从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但又绝不是年画、剪纸中形象的简单改造或挪用。“世纪娃”系列中的童子大多是丑拙而可爱的,有着怪诞的天真,乖张而富有生气。他们或得意忘形地撑开着四肢,或逍遥地跷起双腿,或捧腹憨笑,总之形态各异。那些仿佛随意卷曲的泥片和泥条,有着泼墨山水般的酣畅淋漓;那些仿佛是不经意在黏土上留下的手的痕迹,其实又都是艺术家的精心营造,“虽由人做,宛若天开”。
姚永康的陶瓷作品先后在国内外陶艺界刮起汉风(青铜系列),胖女人风(戆——母亲河)、青风(刘海)、卷塑风、随意风(世纪娃系列),歪脖子风(瓷雕虞姬),开启了一代陶艺新风。
泥条、泥片、泥板凝聚着生命的张力,残片、裂痕、塌陷等偶发因素时有出现,姚永康顺其自然地加以灵动组合。温润雅致的影青釉随形流变,显露浅浅的白,蓄积厚厚的绿,加以少之又少的点睛线刻,姚永康营造出孩童般顽皮但又略带忧伤的诗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