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艺术家为传承雕刻文化谋后路
2014年02月03日 09:0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何伟杰
故事1
主角:朱耀龙
为传承雕刻文化谋后路
甲午马年春节假期,著名微雕艺术家、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聘馆员、广东联匾艺术院院长朱耀龙仍在自己的工作室,准备年后展览和开班传扬匾额雕刻文化。
“现在广州真正人手做匾额雕刻的人已经不多了。”朱耀龙告诉记者,该民间工艺式微的原因有三:一是需求下降,老百姓家里不再使用牌匾、楹联;二是快而准的机械雕刻取代了慢而精的人手操作;三是学该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其实,只要真懂书法艺术的人就知道机械雕刻与人手雕刻不是一回事,牌匾手工制作是二次创作,是另一门艺术。”
朱耀龙认为,匾额雕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是因为中国自古上至帝皇下至老百姓,一直把刻印书法字样的匾额、楹联作为明志、寄望、祝愿、镇宅等作用。“以前的人家里,每个空间都用牌匾明确,例如听风斋、赏月轩等等,一是说明了该房间的用处,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使用者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再如,正大光明、天下为公等等,也是宣扬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认同匾额雕刻作为民间艺术的还有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据悉,省文史馆将联同广府庙会组委会,于2014年3月4日至3月13日,在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开办岭南民间雕刻艺术展,其中,也特邀了朱耀龙参展。省文史馆民间艺术院院长陈劲佟证实,届时,朱耀龙将不仅携带十多件大型匾额雕刻精品到展,还设立现场展示摊位,向观展市民介绍匾额雕刻工艺与文化。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发掘、保护与传承岭南民间工艺的项目,也是在筹备这次展览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民间艺人生存堪忧。像朱耀龙的工作坊,因为没有固定订单,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亏钱。只是因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贴钱坚持着。”陈劲佟说。
而省民间艺术院的推动也触发了朱耀龙的传承思路。“这个春节,我不仅没休息,还特别约了华南理工大学办公室主任前来聊合作,希望能在今年开设匾额雕刻的民间工艺课程班,不管是于文化传承、技术提升还是学生就业而言,都是有帮助的。另外,3月参加完岭南民间雕刻艺术展览后,我还打算到北京、上海和南宁展出,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匾额雕刻文化的张立。”朱耀龙如是说。 编辑: 邬嘉宏
1
故事2
主角:冯健辉
摆摊志在申报“非遗”
近日,有着“岭南第一黄金印”之称的冯健辉闯进了位于天河体育中心的岭南工艺长廊,参加长达十多天的天河区花市工艺品展销。不过,作为所剩无几的广州铜雕艺术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摆摊不为做生意,而旨在让更多人关注铜雕,从而打通铜雕申报“非遗”之道。
1月30日下午,记者在天河花市找到了铜雕摊位,而冯健辉正忙着跟市民游客介绍各类铜雕铜印。冯健辉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致力增加铜雕这门手艺的曝光率,为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
据专注铜印篆刻30多年的冯健辉介绍,广东篆刻艺术是很发达的,甚至影响到港澳、东南亚地区。“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出土的龙钮金印,可以证明西汉时代广州已重视篆刻工艺。古代刻印在汉代达到鼎盛,那时印章多用铜铸,王侯将相的官印、文人雅士的私印都由此而兴起来的,这就是著名的汉印,后来刻印章者大多以师法汉印为正途。”
不过,被“在广州没有传承历史”、“历史不清”等原因一直被拒于申请“非遗”门外的冯健辉坦言,虽然累败累战,但事实上也很有挫败感,因而他至今没有授徒传承。“是很少人在从业,但不代表它就不是我们的文化,不代表没有传承意义。如果国家连这个‘非遗’称号都不给,这种工艺就失落得更快。”他唏嘘道,“其实也有人想跟我学,我不收徒是因为这行目前还得不到重视,俗称‘没前途’,教他们只会害了他们,搵唔到食嘛。而且,学铜雕投入不小,即使我不收学费,学徒要自己买材料刻印,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冯氏摊档又卖出了几个铜印铜雕纪念品,甚至来自美国的Paul也表示要跟冯师傅学习铜文化。“现在算是喜忧参半吧,至少还有不少人对铜雕刻有一定兴趣,我还是感到高兴的。但政府是否愿意扶持这项民间工艺?我看不清楚。”冯健辉说。 编辑: 邬嘉宏
故事3
主角:伍立桥
自办珍宝展宣传本土文化
年三十下午,荔湾区壹号文化广场只剩一个灯火通明的房间,门前挂着“春节免费看珍宝展”。
房间里坐着现年63岁的伍立桥。1月10日起,他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名为“春节免费看”的珍宝展,展期一直持续到年初十。老人把十多年来收藏的宝贝都搬过来,广钟、紫砂壶、千年石刻、煤油灯等藏品应有尽有,老人家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待一波又一波的围观者。
年三十下午,伍老接待完最后一波市民之后,终于能稍微休息下,“原本以为今天不会那么多人,不过还是有一些老人家赶在春节前过来看。”伍立桥说。天渐渐暗下来,壹号文化广场人越来越少,熙熙攘攘了几天终于闲下来的伍立桥并没有动身离开。
就宁守展厅都不回家吃饭的“怪行为”,伍立桥笑了笑说,“前年大年初一上午,按习俗我们全家人团聚一起吃饭,当时我就临时把展览关了门打算下午再开,但没想到饭吃到一半有市民给我打电话,抱怨大老远跑过来怎么关门了,吓得我连饭都没吃完又跑了回去,所以这次我要留到晚上6、7点确定没人后再暂时关一下。”
据悉,伍立桥是清朝首富伍秉鉴的后代。“伍秉鉴以及他们那代人所孕育的十三行文化在广州本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这些文化随着城市发展正不断消亡,所以我希望通过办展览能够让大家在节假日空闲的时间,多了解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在他的展览馆里,除了各式各样的藏品之外,更多的还有他收集多年关于伍秉鉴的各种史料,以及如今仍遗留下来的伍氏遗迹——伍家祠的现状。这些史料也确实让不少前来观展的市民相当触动,“前几天有个老市民看完之后,第二天又带了一个老人家过来看,他们跟我说,他们从小住在伍家祠附近,到搬走的时候都不是很清楚那里的历史,看完展览以后知道了很多,这让我很欣慰。”编辑: 邬嘉宏
(原标题:为传承雕刻文化谋后路 艺术家角落里坚守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