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一些地方申请传统村落名号只为政绩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拓)“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之所以申请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只是为了‘完成了一个政绩’,在地方申请成功之后,国家并没有文字性的保护标准,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动态的监督,更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这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虽然有保护法,但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没听到一例关于这项法律的执行信息。”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在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中,一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今年两会区间,冯骥才委员递交了相关提案。
冯骥才委员认为,中国一些传统村落蕴藏着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园”,是五千年文明活态的人文硕果,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想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就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工作,这项工作亟需国家作为。
冯骥才委员认为,传统村落是指那些“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性,同时是活态的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这类村落正处于急速消失的过程中,但它们是中华民族决不能丢失、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因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焦点之一。
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561个村落。但冯骥才委员认为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没有必需的法律法规的制约,没有地方政府的承诺与落实,使《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一种虚设与空名,丝毫不能阻止这些传统村落正在瓦解和走向消亡的现实。
在谈到一些具有丰富传统村落资源的省市时,冯骥才委员表示,位于四川传统村落的形态有所不同,周边的村落非常好,“四川省政府应该有文化的意识和先决,把62个传统村落的村长、县长都请去,要研究保护措施,成立专家组,对保护村落建立科学的保障。如果有的地方没有这种眼光,或者有一些别的想法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统计的遗漏是历史性的损失。”
冯骥才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一定要走,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华民族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像“传统村落”等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和财富,因此国家在城镇化中进程中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把传统村落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能因为城镇化把传统村落遗弃。
对与已经确定下来的传统村落,冯骥才认为:“谁也不能随便开发,外国人想打进去是不行的,必须要由国家定可不可以搞有度的旅游。”
想要真正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冯骥才认为关键在于改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注入到传统村落里,让人们在老村子里住的时候是有水有电,有方便的交通和经济来源。
冯骥才委员说:“要给住在那的人们建立获得经济收益的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无法让人们在传统村落中安居乐业,最终还是会跑出去,还是留不住这些村落。”
对于保护工作,冯骥才委员还认为有些村庄的老百姓自己都不清楚村庄的文化,“连文化持有者自己都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价值”。
冯骥才委员曾在徽州发现,古城里一些非常好的木雕已经破烂不堪,让他着急的是老百姓对此熟视无睹。
冯骥才委员透露,他在日本发现很多小村庄里都能找到博物馆,里面有资料记录着村落过去的历史和人物。经过了解,冯骥才委员发现,这些博物馆有的是村里的文化人在建立,还有的是在外上大学的学生回去帮助村子建立的。
“我们的乡愁不仅有亲情的乡愁,还要有文化的情怀。村落中年轻人的心应该是和村落连在一起的,年轻人更应该关怀自己故乡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