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勇:艺术市场跟跑者的决心
导语:
1994年成立的荣宝拍卖无疑是当前市场中的老牌公司之一,在艺术市场20年中,荣宝拍卖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其稳定的发展路线,并不会因为艺术市场一时的起伏而产生动摇。刘尚勇说,荣宝拍卖一直都是市场中的跟跑者,我们想要的不是艺术市场发展初期的领跑,我们想要的是未来的50年、100年的发展!
1983年,刘尚勇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分到了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文物局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天天泡在废品站和化铜厂,翻找线装书、字画、拣选铜钱、铜镜、铜鼎、铜佛,好一点的送博物馆,差一点的则存在北京市文物局。1992年,刘尚勇担任了荣宝斋出版社的副编审,这一年的北京是不平凡的,不仅举办了国内第一场具有现代真正意义的拍卖会——“92国际拍卖会”,随后的1994年,国家向第一批6家拍卖公司发放了运营牌照,其中就有北京荣宝拍卖。时在荣宝斋出版社工作的的刘尚勇也是在这个时候转到了艺术市场,并在1995年荣宝拍卖运营时参与其中,踏上了艺术品拍卖的道路。
金融危机,临危受命
“那年是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的资金还没有出来,是最困难的时候,那个时候接到任命,让我担任荣宝拍卖总经理,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刘尚勇在回忆经历时感慨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翻开当年的财经媒体报道,自是满目疮痍,就更不用提当年艺术媒体头条各种“哭天喊地”的头条了。在那段艺术市场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候,中拍协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继续发展,甚至以“抱团取暖”为主题开了行业会议,颇有众志成城渡难关的意味。
“那是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上任总经理,坦白说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拼尽自己所有的能力,为自己争取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语气谦逊中带着一丝毅然。
随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为市场注入4万亿资金,市场瞬间满血复活,艺术市场历史上最大的低潮才总算过去,一时间市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松了一口气,擦了一把汗。
“那两年的艺术市场就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但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时候,荣宝还是坚持着要做长远发展的路线,没有任何动摇。这一点我很欣慰。”在谈到对这段岁月最大的感受时,刘尚勇如是说。
第三个10年,是品牌竞争的10年
至今艺术市场已经20年了,刘尚勇认为是值得总结的20年,他将这20年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10年是自由竞争的时期,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各家拍卖公司纷纷成立,跑马占地式的快速发展,疯抢艺术市场这块儿蛋糕。
“在这个10年里,拍卖公司不断成立组建,成立10家,10家都能生存,成立100家,100家也能生存,但具体的市场规模和承受力有多大?这没有人去思考,也没有人知道,谁也说不清楚。”
在刘尚勇看来,第一个10年最大的功绩在于解决了市场自由竞争的问题,相关部门放开了对于拍卖公司的进入门槛,不对进入艺术市场的公司设限,不限制人们参与市场,自由竞争,这是最大的一个成果,形成一个自由、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
第二个10年,市场在结束了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式竞争之后,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竞争的新阶段,“规模化是形容上一个10年最为贴切的词语,在经过了第一个10年的发展之后,大量的拍卖公司纷纷成立进入市场。在这时,如果你的规模达不到一定的水准,就会被市场边缘化,所以在上一个10年,各家拍卖公司的规模都不断扩大,大家比较注重的是规模化的竞争。这个时期“成交额”成为评价拍卖公司优劣的指标。”刘尚勇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三个10年,刘尚勇认为是开启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各家拍卖公司应将“品牌”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今年春节刚过,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朱新建去世,他的作品具有相当的艺术代表性。各家拍卖公司纷纷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拍卖中策划组织了朱新建作品的专题或专场拍卖,据说全国范围由拍卖公司征集到的朱新建作品已达2000多件。
每年的迎春拍是荣宝拍卖的一个惯例,其中自然也准备了朱新建专场。但刘尚勇反其道而行,将原本300多件的作品削减到了160件,将这个专场的规模压缩到了一半。
“朱新建用左手的早期作品大家还不能很好地认知,还有一些早期作品没有出版,这些可能会引起争议,我就先给压缩和撤掉了。”
拍卖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机构,随着朱新建的去世,他的作品行情势必会有一个颇为可观的增长,刘尚勇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大胆的,以至于公司里很多人都不理解,明明赚钱的项目却要裁撤。
“当时做这个决定,我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公司里很多人问我这个能赚钱,为什么要削减?我当时就说,我们今天已经不是规模化竞争的时代,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经营我们的品牌。不要把我们今天的拍卖看成一笔简单的生意,而是应当看做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
“这样,你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把一些即使是真的,但暂时还有争议的作品拿下去,因为我要在拍卖过程中坚决维护我的品牌价值。有些生意,宁可不做,我觉得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品牌力量就会凸显出来,在新的十年当中,只有坚持品牌经营才能够处在市场前列的位置。”刘尚勇在谈到品牌建设时,语气格外的郑重和坚定。
做艺术市场跟跑者
去年是嘉德拍卖20周年,今年是翰海拍卖20周年,马上又是荣宝拍卖的20周年,在这20年的发展中,有太多的公司出现了,又消失了;有太多的公司风光一时,但又马上销声匿迹。经历整个艺术市场20年的刘尚勇,对于这一点颇为感慨。
“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暂时业绩好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也不是业绩暂时不好,就一定不好。这20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这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荣宝拍卖成立在艺术市场开启之初,在一开始就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跟跑者”是刘尚勇对于荣宝这20年来的形容。
“荣宝拍卖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策划成一开始要领跑的人,特别是我2008年接任公司总经理之后,首先就把自己定位成马拉松长跑运动员。”
竞技体育场上的长跑运动员,不关心起跑的快慢,也不关注前5公里或是前10公里是不是在领跑,排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无所谓。他关注的只有能不能跑到终点,能不能以非常良好的姿态跑到终点。
“作为企业来讲,是基业常青还是风光两年就销声匿迹,我认为基业常青才是一家企业的根本。保持稳定、健康、长期的发展,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选择在一开始不领跑的策略,不与短跑选手争先。战略上我们定位为马拉松选手,策略上我们在一开始不领跑,这是荣宝拍卖的一种经营模式。”
推广市场教育的使命感
作为拍卖公司的老总,刘尚勇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质。他的精力和想法不仅放在了拍卖公司的本职工作,也放在了对整个市场进行市场教育上,这是他作为拍卖人天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常性的参与各种讲座,撰写各种普及市场教育的文字,对这个市场的推动功不可没。
“我做这件事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这个艺术市场,由于目前的发展速度太快,很多与市场相配套的基本知识和服务体系都跟不上。包括信用体系、对于拍卖规则的理解、参与市场经验的不足等等,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参与者的不适应。也就凸显了市场教育的重要性。”刘尚勇说。
推广市场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应该由刘尚勇和荣宝拍卖来做,但他之所以选择推广下去,源自他的使命感。
“我选择做这件事,肯定是多多少少带点公益性质。当我去做市场教育时,并不是为了荣宝拍卖一家公司好,而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好,是为了我们艺术市场更加长远的发展,当然,从某一层面讲,我也认为这是我们的担当,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责任。”
今年重点是当代水墨
关于拍卖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媒体必然不会放过的问题。对于今年春季拍卖的把握,刘尚勇的思路很清晰,选择的重点放在了当代水墨上。
“我们会去推荐一些新人,是70后、80后的画家,他们都有很强的绘画能力,所以我们会力推新水墨、新工笔、新人,通过我们前两年的市场实践,这一版块的反响比较好,确实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板块。”
“消费”,是刘尚勇对于今年市场特别强调的一个词,他认为今年的市场依然会做深度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市场动态。他特别期许市场中能够有一个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
“在过去的市场中,我们太过于强调艺术品的投资和投机,用艺术品赚钱,这被我们拍卖公司和媒体提及了太多次,整个市场显得非常浮躁。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许出现一批真正的艺术品消费群体来维护我们的市场。他们买了之后会欣赏,会挂在家中,成为一种消费而不是将艺术品作为赚钱的手段。荣宝拍卖也对此作出调整,去寻找一些适合消费的拍品。”刘尚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