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成名:蓝海中的青年艺术家

2014年03月29日 08:26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王新友

  作为一个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总监,我曾多次被人问及为什么要与年轻艺术家合作,以及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标准。这个原因很简单:我发现很多年轻艺术家作品非常好,更能打动人,而且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由年轻的阶段发展过来的,所以与他们共同成长有一种很强的参与感,对他们的帮助、关注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学者李峰,是民生美术馆的副馆长,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三十岁现象》,谈的也是关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文章里提到很多成名艺术家在他们30岁的时候的创作是极富创造力的,比如他提到刘小东、毛焰、方力钧、石春等,这些人在30岁时的作品,在市场中都拍出了很高的价格,像一千万元、两千万元甚至更多。

  当然,对我来说,我关注和选择年轻艺术家不是看他价格高低,而是有三个标准,第一,要有自我感受和表达能力;第二,要有学习和判断能力,有前瞻性;第三,要有持续创作的环境。因为艺术家拼作品,是比谁走得久,谁做得宽,而不是谁能卖多少钱。

  我很不喜欢现在年轻艺术家价格一下被拉得很高很快。现在艺术品市场中,卖得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卖得最贵,很多画得很好的老艺术家,他的展览和受关注度并不多,价格也极低。那些卖得最贵的综合因素很多,或许有天时地利人和在其中。因此,年轻艺术家偶尔出现一个高价格,并不代表他的市场价格就是这样的。那个高价格有它的偶然因素,没有什么实质参考价值和意义。如果纵观他八年、十年一直处于这样的价格,那这个艺术家值得关注。

  确切地说,年轻艺术家在中国受关注的时间是在2005年。那一年荣宝拍卖中首拍是油画,主持这场拍卖的是现在HI艺术的出品人武劲,当时他大胆上了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记得这批艺术家里,好像韦嘉一幅原来几万元的作品,后来拍到了20多万元。

  与此同时,星空间也做了一系列关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比如《下一站,卡通吗?》《坏孩子的天空》等,成规模、成体系地掀开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受画廊、拍卖行和收藏家关注的新篇章。所以提及年轻艺术家,自然要说到武进、房方和林松这三个人——他们为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正是由于他们奠定了基础,才使年轻艺术家无论从学术、展览还是市场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005年以后,年轻艺术家开始多了,做年轻艺术家的画廊也多起来,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媒体也多了。从那时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及之后,年轻艺术家以及年轻艺术家的展览,还有他们的市场开始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过去的2013年,再放眼当下2014年,会发现年轻艺术家已不单单在中国内地受瞩目,他们的展览之多和上拍的数量之多,已经影响到中国港台、德国、英国、瑞士等地。我相信接下来在世界不同的国家,会有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分别在这里做个展和群展,他们的数量将会超过以往。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年轻艺术家目光更宽,视野更广,他们的创作更符合现代的表达方式,创作也更多元、更个性化,因此更容易被更多国家的人喜欢,因为艺术无国界;第二个原因是市场需要新的黑马和新的刺激。我们常听到和看到有的青年艺术家拍了50万、80万、200万、500万或600万等这样的声音和数字,这说明年轻艺术家不仅创作很活跃,展览以及拍卖也相对活跃。

  但是我要指出一些问题。

  尽管年轻艺术家非常有创作力,视野也很宽广,但如果市场给予他们过分关注,容易使他们的创作形成一个模式套路或者单一的创造符号,并且不敢改变,这样市场就摧毁了一个艺术家。所以对年轻艺术家,市场对其关注要适当,不可过分,而藏家在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时也要适当而不可过分,这点对艺术家、艺术界以及藏家三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另外,中国扩招教育的结果使得现在太多人走向从事艺术创作的道路。今天,中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数之庞大令人难以想象,里面鱼龙混杂,那些没有创作力,或没有持续创造力的艺术家,为迎合市场创造出一些艺术“产品”。不过,我坚信市场和稍微有艺术常识的人慢慢会判别出哪些艺术家是是符号式的,是抄袭的,是简单地模仿。对于公众,要想判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价值,其实有一定的参考指标,比如看他的个展记录和参加的群展记录,都在什么机构展出,由谁策展——好的画廊、好的美术馆以及策展人的展览是比较可信的。

  对那些以投资收藏为目的购买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人,我奉劝他们放掉这个板块。因为纯粹投资,不如去收藏经典或者现代艺术,它们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更加稳定,所谓的风险也更容易被计算出来,这个市场不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而当代艺术,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他们尚处于变数当中,我们不敢肯定他今天的被认可是对的创作方向,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会是怎样。

  而如果是想参与创造当代艺术的历史,或者说探索发现哪个艺术家更有可能性,我认为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十分正确的。而且,青年艺术消费这块对大众更有好处,因为投资期待没有那么高,购买时比较放松,代价和筹码不会那么大。当然,如果一些藏家具备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有专业艺术顾问,对自己的收藏品味很自信,或许他收藏了十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可能其中最少会有两个或三个成为像张晓刚、曾梵志这样的人物。前提是这个藏家要有对艺术极高的鉴赏能力和精神需求。

  我也不认同现在市场中所说的青年艺术的未来前景广大的说法。市场中很多有号召力的艺术家们,每一个都是从青年过来的,但是有多少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是被淹没、埋没的呢?而且对市场来说,我认为不应该以年纪来划分,而应该以作品拥有的内涵来划分。比如像王光乐、康海涛、宋锟这三个我特别欣赏的青年才俊艺术家,他们虽然年轻,但是作品中都有自己强烈的个人表达风格和面貌,他们的市场价格相对一直很稳定,没有波动。

  作者为偏锋新艺术空间负责人,中国十大画廊操盘手之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