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峰:画家自己运作市场是不对的

2014年03月31日 10:15   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文     

  冯智军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艺术市场一片萧条之时,贾廷峰走进了798艺术区,开办了当时艺术区里第一家水墨画廊——太和艺术空间。5年过去了,这个在艺术市场里走过20年的从业者,用时间证明了他的选择,用市场检验了他的眼力。

  聊起“新水墨热”,贾廷峰冷静地表示:“‘新水墨’‘新文人画’这些说法我都不赞同。艺术很难用新旧衡量,只有好坏和品质的高低。没有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新’就没有价值,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噱头。”贾廷峰用“当代水墨”这个概念来代表他的判断和立场,即有当下人文情怀和关爱的一种艺术语言形式。

  一直致力于当代水墨推广的贾廷峰,最近新动作不断,已经有一系列的计划,如准备推出他的首本个人文集,“太和艺术网”也即将改版上线,在全国景区打造画廊和系列展览。“今年6月份将首先在广西阳朔开展,然后陆续到黄山、九华山、白马寺等地展出,在最优美的环境下看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和展览的固有认识,让艺术回归生活与自然”。

  选择艺术家的四个标准

  美术文化周刊:你当初选择到798艺术区开办太和艺术空间,对画廊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那个时机?

  贾廷峰:我来798时正值金融危机,而且这里没有一家水墨画廊。我们虽然不乏优秀的艺术家,但油画、雕塑、影像、装置等艺术均是克隆西方的,话语权在西方人手里。整体来说,我们只学了一点皮毛就去与西方对话是不够资格的,但水墨可以。当时我就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在798这样一个当代艺术区,水墨艺术不应该缺席。

  那时,当代水墨没有人关注,我投入了几百万煎熬着,不求回报一个劲做展览,坚持了两三年。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展览作品,到今天是数倍的回报。比如李津,当时做展览没有人买,我自己全买了,三年时间,他的作品价格翻了8倍。所以说,做事情不要想着投机,只要坚持,上天不会亏待你。

  美术文化周刊:对合作艺术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贾廷峰:我一直推崇不此不彼,即传统中生发出来的,本土、当代、新鲜的艺术,既要有中国文化的根性,又要容纳、借鉴世界各地的文明艺术成果;既具有当下的人文关怀,还要有自己原创的艺术语言、风格。这是我一直坚持的4个选择艺术家的标准。

  我一方面做给我们同胞看,一方面也是做给国外人看,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的艺术风格、面貌。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我们也要展现当代艺术家的风采。我不赞成传统这一关还没有过就开始搞创新,创新一定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我做每个展览都经过深思熟虑,有时考察一个艺术家好多年,看他的变化、走向,看有没有发展、创新。不是随便搞个花样,我就去推,那样我对不起我的客户。正在展出的衲子,我关注了10年,他有非常厉害的传统功底,构图、落款又非常现代。他的画没有炫技,很安静,也不是老一套的师古、泥古,完全是当代人的感受。

  浮躁考验画廊和艺术家

  美术文化周刊:太和推出了一些前期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家,今天的市场已经证明了你的选择,当初为什么不选择一些已经知名的艺术家?

  贾廷峰:很多人不了解,也不明白我在做什么,其实画廊的使命就是要发现、挖掘被大家忽略的人。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家,往往只知道埋头做艺术,他没有钱做宣传,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没有露脸的机会,我们要给他们机会。

  现在艺术市场喜欢跟风,谁的名气大谁的价格就高,这完全是误导收藏家和消费者,而且某些过于热衷炒作的艺术家,艺术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谁的好卖就卖谁的作品,那不是画廊是画店。画廊肩负着发现和挖掘优秀艺术家的使命,这是画廊的艺术立场,更是一种文化担当。

  我去年在美国做的“自由的尺度”当代水墨展,百分之八九十的参展画家是体制外的。国外的收藏家,不看这个画家是不是体制内的,更不是看名头,他看的是作品,关心的是艺术本身。这方面媒体也需要正确引导。

  美术文化周刊:在画廊的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诚信缺失,你怎么来维护与艺术家良好的合作关系?

  贾廷峰: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中国的大环境,不适合画廊的生长,更何况发展?现在都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没有信仰,没有道德追求,没有底线,很容易不择手段。这个时候,往往就是考验人的时候,既考验画廊,也考验艺术家。

  当画廊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很到位,艺术家好意思走吗?他走了还有这么好的平台来为他服务吗?所以我合作过的艺术家,有的人走了,过几年再回头,我可能就不会再同他合作了。

  在国外,最有成就的艺术家才让人代理,只有二三流的艺术家,没有地位、艺术成就不行的人,才自己上街头卖画,那是很丢脸的事情。在中国很多画家自己运作市场,这就不对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艺术家做好创作,我们做市场运作,这就是分工。社会越发达、越先进,分工就越细。

  而且我们有一整套体系运作,包括出版、展览、拍卖、写推荐文章等,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还给艺术家生活费用。当然,我们自身也要不断进步,不然也会被淘汰,还是把自己的功课做足,不断进步。另外,艺术家的创作如果跟不上,也会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中国画论尺卖非常糟糕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的画廊运营目前比较欠缺的是什么?

  贾廷峰:欠缺的很多,第一个就是对艺术史的认识不够。包括画家、画廊、收藏家和从业者,大家都一窝蜂地追求利益,忽略了精神,艺术品最终是一种精神、心灵的折射。

  中国的画廊特别弱,与自身的修为、知识的积累不强有关系。借用领导人的一句话“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不行,画家会抛弃你,藏家也会不信任你。和我一块来798的,一半以上的都跑了,如果我是藏家,我也害怕。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藏家的心,也牵扯到艺术家的创作,我们要给他们信心。虽然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很差,但越是这样,我们的坚持就越有意义。所以正确的引导很重要,中国的画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美术文化周刊:你对藏家有什么样的忠告?

  贾廷峰:收藏艺术,我想不外乎几个标准。一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地看当下的艺术家;另外要站在学术的立场,看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要根据自己的状况量身定做,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轻易投机。一味地投机,很容易被市场捆绑,这样就没有了收藏的乐趣,天天被市场搞得心慌,忽略了艺术的审美,忽略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得不偿失。倒不如静下来,好好翻翻中国美术史,看看中国艺术从近现代到当代发展的脉络,多看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了解什么样的作品具备收藏价值。

  美术文化周刊:你做过杂志、拍卖、画廊,亲历了这些年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你认为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贾廷峰:翻天覆地!从一开始的萌芽状态,到发展,到迅猛发展,到无比混乱,到现在的不断纠正错误、回归理性状态,就是不断地在反复折腾。就是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逐渐向规范化发展。另外,我们艺术方面的法制法规太不健全了,包括拍卖法、画廊业的政策、艺术品税收等,存在着很多漏洞和问题。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收藏是投资,甚至是投机,而不是欣赏、消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艺术品了。物质上的富足之后,自然就会关照精神生活,现在正在这个过程中。

  现在很多画家舍本逐末,被市场捆绑,不好好画画,一味追逐名利,非常可惜。最近我在写一篇文章,就是《水墨与江湖》,很多画家现在变成江湖术士了,原本一些有艺术追求的人也堕落了,让人看得很痛心。中国画论尺卖本身非常糟糕,而且有的甚至论寸卖,让我很反感。这是很没有尊严的,很容易就会想着这一笔下去5万,一笔下去10万,而不想创新了,作品也没了灵魂。太和的展览在中国可能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从不论尺卖画,尺寸只是一个相对参照的标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艺术市场的生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唯有人人洁身自好,生态才会逐渐健康起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