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

2014年06月30日 10:56   新浪收藏  收藏本文     

秦汉封泥 秦汉封泥 秦汉封泥 秦汉封泥 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   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

  无意之间,连司马迁都忽略了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随着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隐隐流动着悠久的古韵重现世间。然而,无数年来,这些国宝却流失惨重。20年来,李广担当着国宝的守护者,牺牲了无数钱财、精力和心血,他收藏的1万多枚封泥藏品加起来,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大秦帝国到东西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在全国各地任命官吏,授予印信,赋予权力。官吏们把政务报告写在竹简木牍上,用绳子系好,并在结绳上团个泥块,在上面盖上印信戳子,再用火烘烤,使之干硬——这就是封泥,秦汉以前最主要的文书保密手段之一。

  封泥有如封条,拆开就坏。用封泥封好的竹简木牍,没有人可以偷看。政务报告会层层上呈,而重要的奏章将会被快马加鞭地送到都城咸阳,由秦始皇亲自验查御览。之后,大部分竹简木牍会被焚烧,挖坑埋掉。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封泥或破裂,或变得更坚硬,或烧成陶块儿,与大秦帝国的秘密一起归于尘土。

  公元1995年,大秦帝国灭亡2000多年后,一些带字儿的陶块儿在陕西西安市北郊农村的一个粪坑中出土。“这也许是个值钱的宝贝。”挖粪池的农民心里想。不久,它们辗转流落到了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一位名叫李广的年轻收藏家花二百多块钱买下了两枚。

  “我对带字儿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李广说。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那就是文物界极为罕见的秦代封泥;而封泥上的文字,隐藏着一个伟大的帝国和一个伟大的民族尘封了2000多年的秘密,那是连司马迁也没有记载的历史。

  文玩客·收藏家

  小时候,在父亲工作的供销社里,李广的玩具便是各种回收上来的废品:铜钱、铜锣、佛像,以及各种各样带字儿的古旧物什。每逢集市,在供销社对面,就有一个老汉摆摊刻章。村里所有人的印章都是他刻的。

  “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我从小就对带字儿的东西感兴趣了。”李广说,“所以我后来专门收藏印章,而封泥正是印章文化的一种。”

  李广从小就迷上了收藏,后来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学,来到了这个文玩收藏大省。并且很快从一个业余的古玩爱好者转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文玩客与收藏家。大学毕业后,他在陕西省旅游局工作没多久,便辞职来到北京,在琉璃厂海王村开了一家古玩店,成为国内第一批在文物市场做生意的古玩商人。1995年,李广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两个瓷器赝品,这个失误让他一下子陷入了经济困境。那时候,他每天都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闲逛,期待出现奇迹。

  那一天,在一个陕西同乡的地摊上,他淘到了两个带字儿的泥蛋子。那不是玺,也不像印,稀奇古怪,但又透着灵气。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个宝。回家一查资料,果然!这是文物界罕见的秦代封泥!他马上转回潘家园古玩市场,找到摆摊的同乡。

  “我的货全在陕西老家。”同乡说。

  李广一下子塞给同乡5000块钱订金,并且亲自把他送到了火车站。

  “你马上把这批货全部收过来!”他说,“你有多少,我收多少!”

  就这样,他淘到了第一批秦代封泥,一共300余枚。

  做古玩生意,心里总要有一根弦在悬着。李广找到了中国封泥研究的著名专家、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付嘉义。付嘉义看了他带来的封泥,一脸严肃,说:“这是国宝,绝不能卖!卖了要犯法!”

  李广一下子蒙了。这300多枚封泥,确实是罕见的国宝。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了中国第一批封泥文物,仅有百余枚;民国时期,陈介祺、袁克定等民国四大封泥藏家的所有藏品也为数不多,而大部分又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掳走,从此流失海外。在中国,封泥不仅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数属于汉代,而缺少秦代的。李广手上的这300多枚封泥恰恰是秦代的!

  根据李广这些民间收藏家提供的线索,付嘉义等学者联系有关方面,把从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的大部分封泥收进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那个时候出土的秦代封泥,有的流失到了海外,有的流落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手里,有的则被有关方面收缴上来,送进了博物馆。然而,在民间,私下的买卖还在继续。海外的收藏家、尤其是日本的收藏家,仍然在四处寻找机会,企图重金收购。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博物馆又拿不出钱来与海外收藏家竞争。中国的国宝——封泥,再一次面临流失海外的危险!

  中国的经济正在上升,但却顾不上文化的建设。保卫国宝,不得不依靠民间自发的力量。

  “我来替国家收藏国宝吧!”李广心里想。那时候,他听说,大约有上千枚封泥已经流失到了日本。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虽然身处困境,但天无绝人之路,他绞尽脑汁地拓展古玩店的项目和规模,搞书画展,拍卖古玩字画,经营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卖翡翠,卖珠宝,甚至卖掉多年收藏的印章和铜镜……20年间,李广挣来的1000多万元钱,变成了1万多枚封泥。

  “我们要抢救中华文化,不能(把国宝)卖给日本人,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中国历史研究很重要的文化遗产。”他说。

  就这样,一个文玩客,一个收藏家,一个古玩商人,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国宝守卫者。

  国宝保卫战

  日本东京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秦汉封泥。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四大封泥藏家手里强行掠夺的。60年前,中国的国宝在战争中失守;而60年后,争夺国宝的战争又在战场之外的民间古玩市场重新开演。

  “那时候,我听人说……”李广的语气颇为沉重,“被日本人收购、流失海外的封泥大概有1000多枚,也许还远远不止这个数!”

  秦代封泥在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后,引来了很多日本收藏家;根据一些媒体的数据,流失日本的有250枚。但在民间收藏家的口耳相传中,远远不止这个数。在他们看来,日本收藏家在民间收购封泥的行为,首先违反了中国的法律,其次,这是一场战争,没有硝烟的文化侵略!

  私下的交易在民间发生,悄无声息,几乎不可能察觉和制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中国的收藏家自己收购。李广在收,付嘉义教授在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和博物馆机构也在收,封泥的价格越来越高,最后,一枚完整的封泥被炒到了数万元。但在中国,不论是博物馆还是民间收藏家,经济实力都不如日本收藏家,新出土的封泥有不少仍然流失到了海外。

  2000年前后,李广的好朋友张允中先生、一个在日本做古玩生意的台湾企业家,无意中打听到了一批流失到日本的秦汉封泥的下落,而且对方正准备出手转让。

  “张先生说,那是一个日本收藏家的藏品,也是从国内流失过去的,但他去世了,家人可能觉得那些封泥没什么价值,所以拿出来卖。”李广说。

  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远远超过中国人。这种让国宝回归中国的机会,太难得了!为了收购这批封泥,李广下足了血本,光是外债,就借了七八十万,直到两年后才还清。

  在中国,民间收藏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血汗钱保卫国宝,有时候甚至要豁出性命。李广告诉我们一件真事。1995年,相家巷封泥出土后,他的朋友路东之先生,花费重金,抢在海外收藏家之前,收购了1000多枚,后来,又花费巨资,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民办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但路先生为了研究封泥,耗尽心血,不到50岁就病故了。

  2003年前后,李广用收藏多年的一批古印章与香港的一位收藏家交换了1000多枚秦汉封泥。从此以后,他手里不仅有秦代封泥,还有汉代封泥;不仅有陕西出土的封泥,还有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封泥。此后10年,他一见到封泥就马上收购,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全。

  “除了流失海外的,还有博物馆里的,民间的封泥基本上全都在我这里了。”他说,“文字清晰的有4000多枚,文字模糊的有6000多枚,有一些品种,国内外博物馆里都没有。”

  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或机构,比李广收藏的封泥更多。他成为了“封泥大王”,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的第一人。

  但是,和路东之先生一样,为了收藏封泥,为了让国宝从海外回流,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日子经常过得很拮据,甚至惨淡,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不小心收购了一批现代仿制的假封泥,损失了30多万元。20年来,如果没有他们这些民间收藏家的共同努力,封泥国宝还不知有多少会流失海外;但未来究竟会怎样?他们不知道,甚至不敢想。唯一的信念就是硬扛,咬着牙坚守,同时,翘首期待中国彻底恢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忠诚与热爱。

  封泥之谜

  秦始皇的帝国大厦短短15年就坍塌了。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而国祚又如此之短,这使得秦朝的历史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他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大秦帝国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行的?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全国郡县的设置,各级官吏的名称、级别、职责与权力等等如何设计……这一切,几乎没有人知道。与此同时,这些历史的细枝末节,在传统中国士大夫看来,也许无关宏局,因此,就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知不觉地将之忽略。但在无意之间,它们又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古老的土地下面。小小的封泥,简直就是一张历史的邮票,贴在了秦始皇的密件上,在穿越了2000多年之后,终于寄到了后世子孙的手里。

  对于自己手中的秦代封泥的价值,李广再清楚不过。事实上,20年来,他收藏的封泥不光有秦代的,还有汉代的,也不仅是陕西的,还有山东、河南出土的。这1万多枚藏品加起来,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大秦帝国到东西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是考证秦汉两朝的重要实物,而其中的秦代封泥则填补了秦代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甚至可以改写历史,其文化价值无可替代!此外,李广还清楚地知道,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与封泥文字中的高古雄浑、大气磅礴一脉相承;从清末、民国直至今日,不少著名的书法家也从封泥的文字中汲取营养。这1万多枚秦汉封泥的艺术价值,也同样不可估量!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日本收藏家找到李广,希望高价收购他手上的所有封泥。

  “他们开价很高,每枚1800元。”李广说,“后来又涨到了2200元。”

  当时,他收藏的秦汉封泥已经达到了2000多枚,每枚2200元,就是400多万。但他坚决不卖。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日本收藏家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一次一次地抬高价格,最后开出了上千万的天价。

  虽然经济拮据,有时甚至不得不搬进了地下室,但李广坚决不出售封泥。2001年,付嘉义教授不幸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李广,要好好地保存这批国宝。

  “付老师告诉我,千万不能让国宝流失海外!不能卖给日本人!”李广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忘记!”

  他把这些封泥存放在一个隐秘的藏宝地。20多年来,只有两个人一睹真容,一位是付嘉义教授,一位是周晓陆教授,都是中国著名的封泥文化研究专家。他们把历年出土的所有封泥都做了整理、拍摄和拓片。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的子孙血脉相连,无论是继承还是研究,都不是外人所能替代的。这就是李广的信念。

  2000年,北京电视台找上门来,给李广拍摄了一集20分钟的纪录片,题为:《封泥之谜》。这个纪录片,后来在全国数百家电视台转播。

  但是,在纪录片上,我们找不到他那一批封泥国宝的全景镜头。一个古老的帝国、一种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封存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能揭开。

  千年情怀

  2010年,日本收藏家再一次找到李广,开出了一个更高的天价。和前几次一样,他断然拒绝。

  “封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了日本,它是没有根的,不可能传承。”他说。

  但是,留在中国,又有谁能传承?

  20年来,李广像敬奉神明一样,守卫着这1万多枚封泥。但是,面对封泥承载着的深厚历史文化,他又深感自己无力研究,难以传承。他舍不得捐,甚至舍不得让人看,该怎么办呢?捐给博物馆?他舍不得,也放不下。这么多年来,他一枚封泥也没转让过,甚至连看都舍不得让人看!他热爱封泥,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那是他的人生价值所在,是他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寄托!

  2013年春夏之交,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西藏的噶陀竹扎龙称法王相遇。法王与他交谈了几个小时,告诉他:

  “只有千年物,没有千年人!”

  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让他瞬间觉醒。人生不过百年,器物却能保存千年。封泥虽好,但终究不属于自己。这样的文化瑰宝,属于历史,属于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而人的价值,人的情杯,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超越短暂的百年,走向永恒!

  “我彻底悟了!”他说,“这一句话改变了我20多年收藏古玩的理念。”

  他成为了龙称法王的皈依弟子,一个四大皆空的佛门修行人。他决定,把所有的封泥全都捐出去!他希望,能够在国内找到一个和他一样志同道合,守卫国宝的人或单位,为他这20年的心血、1万多枚封泥国宝建立一个“中国封泥博物馆”,以安放秦皇汉武的千年密件,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在北京潘家园弘钰博古玩城,李广有一个汉唐雅集会所,以茶会友,谈古论道。会所的附近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20年前,就是在这里,他与封泥国宝不期而遇,创造了一段传奇;20年后,还是在这里,他相信,自己必将迎来一个志同道合、守卫国宝的天使,共同去创造一段新的传奇!

  封泥

  封泥,又称泥封,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使用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等先秦文献,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之后,封泥逐渐丧失了社会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封泥的实物出土最早是在1822年,数量很少,非常罕见。

  封泥是秦汉两代官方郑重颁发或私家日常使用的印章的遗蜕,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考证秦汉以前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实物,而且其印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印章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封泥是非常宝贵的文物,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规定,封泥“不论年代一律不出口”。

    《成功》杂志

    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