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梵高(图)

2014年07月16日 08:26   新闻晨报  收藏本文     

  底谓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恐怕是世界美术史上,以最短时间,建树起不朽艺术丰碑的大师。他也是继17世纪以光暗法展示黑暗中光明之魅力的伟大画家伦勃朗之后,又一位影响世界画坛的荷兰画家。

  有关梵高的人生故事在许多相关书籍和网络文献中可以找到。16岁那年,他结束了中学学业,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巴黎古比尔公司在海牙开设的分店工作。此时的梵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应是一位改变世界绘画审美走向的画家。这也就是为什么1876年他因初恋失败、工作懈怠而被解雇后,并没有开始学习绘画,而是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传教行列。直到27岁,他才做出了一个关系自己命运的决定——开始从事绘画事业。

  梵高边业余学习绘画技法、边写生创作。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像今天中国的美术学生那样画过石膏像,或许这恰好保护了他那天然的艺术灵感。

  其实,在梵高涉足画坛的10年中,前5年基本是在追随伦勃朗,延续着荷兰画派的风格,同时也受到了米勒的一定影响,注重表现农民等基层贫民的生活,诸如他的《吃土豆的人》等。1885年末,他开始敬仰德国17世纪的文艺复兴油画大师鲁本斯,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画种,这对他后来应用“隔色画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在梵高绘画生涯的后5年里,其画风却为之一变,也就是在这五年里,甚至是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里,梵高构建了自己的绘画“帝国”。他那些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 《向日葵》、《收获景象》、《海滨渔船》 等接踵问世。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他的“收官”之作——《麦田与乌鸦》。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外出写生时开枪自杀,两天后的黎明告别世界。

  解开梵高画风形成的钥匙,是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文学界兴起的新思潮——象征主义。在巴黎,梵高不仅接触到了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同时也接触到了文学创作的象征主义。梵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扑捉感觉真实之自然界的同时,极力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

  当我们了解了梵高的这种创作理念,再来解读他那些火一般的《向日葵》,田野一般的“自画像”,童话一般的“星光”时,便不再会有疑惑感了。

文章关键词: 梵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