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祥:无收藏不治学

2014年07月23日 07:19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王念祥接受记者专访,聊起书法与收藏。京华时报记者赵思衡摄 王念祥接受记者专访,聊起书法与收藏。京华时报记者赵思衡摄 王念祥的金石书体:心旷神怡,22×96cm。 王念祥的金石书体:心旷神怡,22×96cm。

  继2012年在荣宝斋举办联展后,“何宝森王念祥书画展”明年将再次与观众见面。此前,何宝森创造的新画风“光墨画法”、王念祥创成独具一格的“金石书体”为大家津津乐道。近两年中,王念祥也勤加练习,争取着更大的突破。收藏、编纂著作皆是他多年的兴趣爱好,他将二者有机地融汇到传统书法中,成为一名集收藏治学于一身的书法家。

  □聊书法

  独创体并和金石与篆刻

  王念祥初学颜真卿时,认为其肥硕;续学柳公权,认为其虽婀娜但板滞;之后开始临摹欧阳询、褚遂良。临摹一段时间后,王念祥认为其颇具书卷之气,为一时雅美,书写若干年后便开始临摹汉隶。待而立之年,王念祥转而遍临钟鼎籀篆,尤其钟情于《毛公鼎》和《散氏盘》。“偶然一次,我读《秦汉瓦当图录》,便被它奇妙古拙的瓦当文字所倾倒。”随后,王念祥将篆刻的线条与书法合二为一,将金石与篆刻参同并和,独创了风格特异的“金石书体”。在他的书法中,字软中带硬,柔中有刚,有着曲线弧度的形式之美,圆润又不失刚性。“惟篆刻之作,用刀如用笔;我则反其道而行之,用笔如用刀。如是刀笔合一,积月累年,反复练习,成为今日的书体。”王念祥如是说。

  书法推崇“二王”致误区

  对于书法创作,王念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早期推崇的“二王”书体在科举考试时被沿用,但其实书法流派有很多,却没有得以发展。“‘二王’作为中国书法鼻祖是历史的一种错位,它导致了书法的误区,先秦之前还有很多丰富经典的字体值得传承学习。”

  王念祥自幼喜爱书法,至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非主流、非结社、非师承”是王念祥一贯的主张。在他心中,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沉淀是他最好的老师。王念祥解释:“中国书法家都是传承于‘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但我一生贪玩,没有目的,倒给我带来好处。刚开始可能会走入误区,但学今人不如学古人,我不局限于某一个老师,看似没有老师,但我能够借鉴中华五千年以来的文化。”

  此外,王念祥表示,随着硬笔字的盛行,使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毛笔逐渐退居“二线”,简体字也逐渐取代了繁体字,“从实用性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是一个悲剧。”而对于书法的创新,王念祥认为,“书法创作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创新也一定要做有源之水,回归本源”。

  □话收藏

  自幼耳濡目染爱上文玩

  王念祥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舅爷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创办古玩城,是当年享誉中外的珠宝名店“青山居”主人。王念祥幼时曾将祖母绿宝珠作弹珠玩耍,已成为少儿的美好记忆,所以他从小就与文玩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工作原因,他开始对明式家具雕件有了兴趣,在他看来雕件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色,也是最主要的工艺表现手段之一。王念祥透露,自己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搜集黄花梨雕件,起初只是去天津、沈阳的古玩市场,“那时候每周末我坐火车到那边的古玩市场,坚持了十几年,大家都认识我,看到我就喊‘跑黄(黄花梨)的来了’。”随后,由于雕件的存世量少,王念祥还通过串户和多人找寻的方式,高价收购,至今他已经收藏了一百多片的明式雕件。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古砚也是王念祥多年研究、收藏的一个门类,他在20年前就开始在潘家园帮朋友“淘”古砚。有了收藏明式家具雕刻的基础,王念祥的眼光更加敏锐和“毒辣”,“当时潘家园散落了很多古砚,在那时候捡了很多漏”。

  对于第一批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遗产“剪纸”,王念祥有第三个收藏爱好——民间老剪纸。他收藏的剪纸从五四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及了八个区域的将近上千幅剪纸作品,仅清代剪纸就有上百幅。论民间剪纸时期的完整程度及流派的全面性,王念祥都是屈指可数的一位。虽然王念祥如此喜爱诸多的收藏门类,但是他总会大方地与藏友们分享,“过我眼者为我所有,随性不跟风,非功利。”这一直是他对于收藏坚持的态度。

  □谈著书

  新作以收藏立论传经典

  有了多年收藏经验的积淀,编纂书籍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王念祥看来,没有收藏就不能够谈治学,治学是围绕收藏展开的。随后他陆续出版《明式家具雕刻艺术》《中国古砚谱》《民间老剪纸》《古画观止》等书籍,并在这些著作当中提出一些崭新的立论和独特的见解。在《民间老剪纸》一书中,他提出了“两河一区域”的理论,“其中两河一个是指以陕西、山东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的北方民间剪纸,另一个是指以湖北、江苏、浙江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的南方民间剪纸体系,区域是指云贵少数民族。”王念祥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古画观纸》。他花了十年时间,历经七次修改,独自一人编纂而成。“这本书分为花鸟、人物、山水三卷,每一卷80幅作品,对中国古画按照不同年代、题材编写的一部非常具有普及性的作品。”

  今年年末,王念祥陆续还将有新作面世,“普及传统的文化,把最经典的文化传递给大家是我的责任”。

  ■记者手记

  物尽其用的收藏家

  一个午后,我们到达王老师的住所。家中四处可以看到他收藏的黄花梨雕刻件、匣子,还有他的书法将房子点缀得古朴典雅,相得益彰。与王老师畅谈数小时后,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一部分珍藏。他说:“为了著书,我曾经拆掉了一个多年的黄花梨衣柜去研究黄花梨。”看似著书枯燥乏味,但王老师自得其乐,还独具匠心地将一些废弃的黄花梨边角料打磨,做成各式各样的手串,他对收藏和治学的严谨和热爱不言自明。

  京华时报记者杨菁实习记者辜琳

文章关键词: 王念祥收藏书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