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蔡国强太无聊

2014年09月01日 14:24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孙行之 程兴达

  在即将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中,吕澎对当代艺术圈的点评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且笔调严谨、冷静。私底下,这位艺术评论家言谈放达,甚至大而化之,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学者有些差距。“到现在为止,一共出版了几本著作?”面对提问,吕澎说:“我没有统计过,还真不太清楚。”网络上的统计是,吕澎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数目是“著作13本,译作4本”。但记者面对面求证,却没有从他那里得到一个精确数字。今年上海书展,吕澎作为嘉宾参加了“文景艺文季”,并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吕澎讲到艺术时的慷慨激昂,倒更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个身份:艺术策展人、第一届广州艺术双年展的艺术主持。在主流艺术界还避谈市场的时候,吕澎便创办了《艺术·市场》杂志,并大张旗鼓地组织了第一次引入企业赞助的广州双年展。如此敢想敢做、力排众议的行为,倒是与眼前这位语速如急行军般的中年人颇为呼应。

  “凡·高神话”如日中天的时候,吕澎却用连篇累牍的文字和实践触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市场能不能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有效策略?即便最后,广州双年展因为画家作品的归属、资金保障等问题而没有继续举办下去,却依旧被认为是影响了1990年代当代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如今,当人们追溯中国“双年展”历史的时候,1992年的这一次无法绕开。

  “当时办双年展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通过市场推动艺术发展。”他说。当深圳一家公司以100万购买此次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吕澎与其他评论家才真正看到了市场的力量。此事引起轰动,上了《羊城晚报》头版头条。

  吕澎这样谈论22年前的这次双年展:“市场是一个通道,它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是唯一的通道,没有别的办法。”他同时也说,“当时参与双年展的批评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仅仅是为了实现一种市场交换以便于赚钱,而主张艺术与市场的结合,相反,他们认为,只有利用市场,当代艺术才能生存与发展。”

  之后的岁月,吕澎更多时候以“艺术评论家”的身份出现在公共视野中。自1989年开始,每过一个10年,他便会出版自己对上一个十年当代艺术历程的书写,至今,以10年为一段落的艺术史已经付梓三部。

  在所有的著述中,最为他本人看重的还是修订了三次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这部从晚清一直写到新世纪的著作总共有12个版本,并被译为4种文字。

  曾有人质疑他,如此迅速地书写历史,究竟能够对历史的真相有多少触及?艺术史家、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是其中之一。在吕澎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年-2000年》出版座谈会上,他发言:“昨天的事还没凉呢,今天你就写到书中了。历史写作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吕澎则认为:“没有哪一个历史学家能够说自己写的就是历史,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认识和立场,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的历史。而至于是否胡写,则是一个写作者的道德操守。”

  更多的时候,吕澎在对当下的艺术事件发表评论。他的文章不断在大众媒体中进行更新。他意识到,一年更甚一年地,中国人的眼睛已经很难在一个地方聚焦。“事情一出来,我就写了评论挂网了。过了一个月,谁还会关心这个问题呢?”

  “就像几天前,蔡国强的《九级浪》和烟花还占据着媒体的文化版面,后来,诺奖得主奈保尔又成为新的焦点。”问题尚未落定,吕澎又已将他的观点脱口而出,“我说蔡国强太无聊。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让人感到太没劲了,但他就是个聪明人,很能干,会公关。”

文章关键词: 吕澎艺术艺术评论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