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齐: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古城改造

2014年09月20日 08:14   上海证券报  收藏本文     

  ⊙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两年前,作为中国首个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艺术家,应天齐带着自己多年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历史、遗存遭遇现代化境遇的文化思考来到威尼斯。根据家乡芜湖古城的个案,应天齐创作了《世纪遗痕》、《囚》、《砖魂》等诸多绘画、装置等当代艺术作品,以及《遗痕·沧桑》、《废墟之殇》等影像作品,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两年后,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的应天齐,面对全球50多个国家的建筑师对话及研讨,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重建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根据芜湖古城的历史遗存现状提出“遗存,再生”的新思路。

  与两年前不一样的是,应天齐这次决定要解决问题,并将解决后的问题再次带到2016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去。“过去提出问题,现在解决问题,我希望它能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让人们对中国的古城改造进行反思。”

  让废弃的古砖变成珍贵的艺术品

  9月15日,在芜湖古城,一场由几百名市民群众组成的“行为艺术”正在发生。这场由应天齐和建筑专家付志强、胡石、刘克锋共同发起的艺术行为,由芜湖市古城办配合组织,让市民走入芜湖古城现场,拣寻各个时代建筑遗存的完整古砖。从15日开始,每天举行两次,每次200人至300人,每人拣寻十块完整的遗存古砖,交付到指定地点。

  15日当天,首批参与拣砖活动的是近200名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白发苍苍的古城老居民们。62岁的陈老先生与老伴是第一个来到拣砖现场的,他们祖上六代人曾居住在古城里,陈先生还刚刚做了两个大手术,但听了广播后坚持要来拣砖,改造古城是他们所迫切希望的,参与活动就是想为古城复建做一点点贡献。

  同时,参与者还可拣寻一块不可用之断砖、残砖,擦去浮土、尘埃,用专用笔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交给艺术家,由艺术家将这些签名的古残砖制成艺术作品,永久陈列于建成后的“芜湖古城文化中心”。

  “芜湖古城在长江边上,从宋代建城,明代毁城,再到清军入关、鸦片战争等,它始终在被打烂、重建的过程中,起码历经了十次左右的拆毁重建。但值得庆幸的是,它每次都是在原有的街巷历史上重建,基本没有打乱过去最基本的城市布局,所以它是一个流态的文化”。近十多年来,芜湖市政府针对古城改造,数易方案,却始终未开发。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推进中,古城遗址周遭高楼林立,古城几成孤岛,在这儿长大的应天齐感慨道:“我曾经很沉痛地说,它拆了这么多年还无人问津,现在反过来看看,这种空白期的无人问津反倒成了好事,如果这几年随便在里面弄个沃尔玛就完蛋了。”

  从2001年便参与到家乡古城保护改造中的应天齐,2007年被芜湖市政府聘为古城改造的策划、顾问。在他的古城保护、开发的计划中,捡砖只是起步。

  “我想将对芜湖古城的改造,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建筑师共同合作的艺术方案,这个方案启动的第一步就是发动大家进去把完整的古砖拣出来。”应天齐如是说,“政府批给我5000平方米的地方,我要把它铺成一个古砖广场,无论怎么建,这一块后人是不会再动了。另外,我一直坚持建筑、街巷不能动,该复建的民宅和古巷都要复建,而且这个砖头广场不只是一个砖头广场,我们还要在上面完成一个后现代的建筑,这是一个用一些古城的旧砖围起来的异形建筑,这些政府都通过了,我希望能把我对古城改造的思考通过这些方案落地,再次带回到威尼斯双年展。”

  “遗存,再生” 持续三年的艺术计划

  在这场艺术行为的现场,应天齐还准备了两千多只木箱,参与者将拣寻的古砖交付给工作人员后,现场存入木箱,并由古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贴上封条,郑重保存这些砖块,用于古城即将启动的建设。“通过这些活动让原本已是无人问津的‘废物’变成珍贵的艺术品,我再用它们做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是我下一轮北京展览中的作品,”应天齐透露。

  同时,在古城现场早已装好摄像头的电话亭中,参与者在完成以上行为后可自由进入电话亭发表感言。“市民可以畅所欲言,为什么参与这次拣砖、希望这块砖头怎么用,对古城改造的看法等等,关起门来说话,然后我会剪辑成一个影像作品。”应天齐告诉记者,“这个电话亭我还会带到明年的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和201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所有看展览的人都可以进去接着畅所欲言。”

  除了在芜湖古城现场的拣砖活动外,明年7月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和201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都是应天齐利用芜湖古城改造所做的“遗存,再生”艺术计划的一部分。这整个当代艺术计划包含DV、雕塑、装置、建筑、行为、大地艺术(大体量建筑涵盖于整体的大装置中),集中反映了艺术家多年来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人文思考。

  保存历史记忆的重建

  其实,在两年前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应天齐与大部分文艺界人士一样,在面对中国城市拆迁时,一致坚持 “不能拆、要保护”,再加上对家乡的情结,让他始终怀念那些小时候的生活场景。但在威尼斯与国际建筑师的那次对话,让应天齐惊讶,他们对中国城市改造的态度和国内不尽相同,“第一,他们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让城市面临拆迁,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对中国拆迁时对文化的规划、是否严谨等问题有所保留,认为我们拆得太过粗糙。”  在和国际建筑界专业人士交流后,应天齐对自己过往的想法进行了反思,“修旧如旧,全方位的恢复旧存只是古城改造重建的一种模式,不顾历史遗存和历史文脉的强拆强建,非科学地建造一些假古董和不伦不类的新建筑,显然是一种破坏,如何在古城建设中强化文化意识,注重历史现存和历史文脉,根据不同的遗存现状深入研究,注重科学,放慢脚步,使得遗存得以真正保护、恢复和重建,改变追求GDP的强拆强建。更重要的是,让这一代人的文化思考和时代印记包括对遗存的珍视注入古城的建设之中,保存历史的记忆,重建古城,让古城焕发新的生命,是‘遗存·再生’艺术计划的主导思想。”

  在艺术界仍在为艺术家应该提出问题还是参与解决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应天齐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提出质疑,而更应该竭尽所能地去解决问题:“中国在高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已付出了许多惨痛的代价,艺术家除了批评、质疑、彷徨、惆怅、愤怒之外,还应正视现实、积极面对,担当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体制平行共存并产生积极意义,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文章关键词: 应天齐古城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