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眼里的收藏怪象

2014年11月28日 07:42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出生于1954年,海岩身上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他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失序的反思,以及对重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迫切愿望。

  他认为,1911年以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人更是面临精神皈依的问题。“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因。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精神不散,靠的就是文化。只是,中国在历史上从未经历全球化,中国文化现在也在整个世界中显得边缘化。这样的话,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还有可能持续下去吗?”

  “现在很多人买一件东西,三年不升值,往下走了,他就很焦虑。我不会,我是真喜欢,基本只进不出,最多与人交换。”

  “你到拍场里去看,90%的人都是去投资的,真正喜欢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他坚持认为,收藏是文化范畴里的事儿。但在中国,太多人将艺术品收藏视为理财,这也直接导致了拍卖市场的不健康。

  “首先,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你喜爱的文化;第二,内心的动因是真的喜欢。”海岩认为这两点是收藏家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他曾看到很多人买来的一卷卷古画都不打开,对于他们来说,画作的意义只是一个拍卖行的标签和成交记录。“并不是说投资就不对,投资也有很多益处,但内心来说,爱好应该占据更大的比重。”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又有谁会喜欢明式家具?他们大都喜欢的是宜家和爱马仕。”海岩说自己希望依靠收藏,传承文化的一个小小分支。“现在看来,中国人的精神支撑还是儒释道的东西,现在,我们正处于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时代。”

 

文章关键词: 海岩收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