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武:制琴守家的传承与失落

2015年07月27日17:4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王道武 王道武 简陋的工作台上堆满杂物,老花镜里映照的是老匠人对手工艺不灭的热情。   简陋的工作台上堆满杂物,老花镜里映照的是老匠人对手工艺不灭的热情。 世界再浮躁,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拉起二胡,他的心就静了。 世界再浮躁,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拉起二胡,他的心就静了。

  文/汤石香    摄影/张嘉奇

  匠人名片

  王道武,1953年生,“老天华”第五代传人。擅长二胡、板胡、椰胡、京胡及福州民族传统乐器制作,目前经营着“老天华”搬迁后的新店。

  核心提示

  62岁的王道武和琴对了62年,只不过与琴相守的人从爷爷、父亲,变成了自己。二胡、椰胡、板胡、京胡,做着“胡”的人心中敞亮。他守着的不是这份手艺,而是王家两百年多年来的传承和回忆。

  王道武拉起二胡来极有范儿。搬个凳子,随手操起一把二胡,往腿上一架,乐声就这么泻了出来。不是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曲声犹自怨单于”,也不是不知何去的《病中吟》,听不出什么调的曲子虽然依旧是二胡独有的低沉,却含着股自由散漫的味道。不常拉的京胡、板胡、椰胡,王道武也只是稍调了下音后,就能继续演奏。起势、坐姿、乐器靠放的位置和调音的动作都自然娴熟,一坐一拉,是外行人都能看得出来的范儿。

  不过仔细些听,就能发现乐器换了一轮,可曲子头尾都是同一首;手虽都在调音拨弄,可相比那几根弦的按、拉,王道武好像对二胡本身更为熟悉。“人家是演奏家,我是制作家。”王道武笑着把手里的京胡放下,重新坐到工作台前。台上诸多物品散乱,摆在最醒目位置的是几个刚蒙完皮的琴筒。

  百年世家

  62岁的王道武生于制琴世家,到他已是第五代传人,儿子王增鑫是第六代。王家做琴两百余年,祖上荣光无限。第一代王仕全在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开了王家的第一家琴行——“天华斋”,就此传承。其声誉在第三代传人王石孙时期达到顶峰,以精细的做工与绝佳的音色享誉中外。在1911年的柏林万国卫生博览会和国际工业展览会中,分获特加优等奖和中国乐器奖,亦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乐器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天华斋”的名称缘由已不可考,后人只知先祖王仕全因爱琴入了这行。两百余年,天华斋经历了封建王朝、侵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制琴的王家传了六代。

  家里的琴铺原先一直是父亲在经营,一开始并不愿从事这一行的王道武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琴行,“别人拿家里卖出去的琴过来修总不能拒绝,老父亲的店总不能就这么关了。”在被问到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做琴的时候,王道武说:“小时候父亲就在客厅里做琴,我们就在旁边看着。父亲急着赶工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搭把手,今天整形,明天打磨,等大些就让我们蒙皮。你说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的,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父亲去世后,我好像什么都会了。”

  老料做新琴

  父亲去世后,王道武就在工作台前坐了下来,守着父亲的铺子,一把一把地做琴。

  王道武说,做二胡最好要用老料。

  琴身最好的料是老红木,以旧家具拆下来的料最为理想。家中早年从江苏收了很多的旧家具,这些年来用了很多,剩下的一些存了起来,总要给子孙留些东西。

  琴皮最好用蟒蛇的皮,蟒皮鳞纹粗而平整,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其中又以三十年的蟒皮蒙出的二胡共鸣音最好,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

  茶油也要用有些年岁的。王道武拉开工作台下的抽屉,从一堆瓶瓶罐罐里旋开了一个小罐,食指沾了些小罐子里的淡黄色茶油,往琴筒上擦拭。三两下,原本有些暗淡的琴筒就光滑油量起来,“你看,是不是亮了很多?这茶油摸起来滑,但不腻,大概可以保持半个月。”

  不仅料要老,手艺也需老道。一把好的二胡要经过20多道工序,历时半个月。蒙皮是其中最关键的步骤,皮蒙不好,二胡的音色就会打了许多折。王道武拿出一把二胡,中指往琴皮上一弹,“这把的音色就很好”。

   无用的手工

  “料子用的是紫檀(大叶紫檀),做工和音色都很好。”王道武试了两下声,拉出来的音色听起来果真不错。“这把二胡一万八,可仔细算起来其实赚不得什么钱。”

  “现在这手工做起来,都没有用。”王道武给我们倒了杯茉莉花茶。“以前隔壁家做剪刀的,他们的情况比我们好很多。剪刀大家都可以用,可这二胡呢?我送你一把你也不知道怎么使。”

  第三代后,王家制琴人渐少。家里存下做琴的老料在文革时被红卫兵搬了三大箱,王道武偷偷拿了两张微缩的条桌,一张在世博会之后陈列于中国馆内,一张摆在如今工作台的架子上。

  工作台就是普通的桌子,对墙而立,两边各有几个抽屉。几个抽屉都是拉出的,平时都直接在抽屉上做琴,方便取用里面的各种材料。抽屉早就被各种瓶瓶罐罐和小东西填满,茶油、木粉、刀具、砂纸都堆在一起。

那些粗糙的老茧和纹理,刻着他对手工艺的匠心。那些粗糙的老茧和纹理,刻着他对手工艺的匠心。
那些粗糙的老茧和纹理,刻着他对手工艺的匠心。那些粗糙的老茧和纹理,刻着他对手工艺的匠心。

  “你别看这里像垃圾堆,其实这里面都是宝贝。”这里存放着许多王道武多年存下来的各种小东西,看似无用,关键时候想找也没地儿找。抽屉深处最上面是多年来一些媒体对王家“老天华”铺子的报道,王道武都剪了下来,拿塑封的袋子装了起来。“这么多年的名声,也就得了这些报道。”

  王道武在乡下还有个小工作室,用以开料等需机械运作的程序。其它手工的部分,就在这个台上完成。拉出来抽屉的门上,都是一道道刀痕,不知道是多少年月,多少刀划成的。

  幸有后人传

  工作台右手边放着一张凳子。王道武做着活儿的时候,儿子王增鑫就在那修着客人拿来修的各种乐器,有些是其它铺子修不了拿过来的。不那么忙的时候,就手把手教着,既然儿子决定回来继承家业,这份手艺肯定是得传下去。

  小孙子没课时也常来铺子里,小小的身子也提着二胡拉得欢快。王道武也没逼着他学手艺,就像当初也没逼着儿子继承家业一样。小孩子就多玩着,这些琴自然会给他家人一般的回忆。

  当年的前店后宅不再,有的只是如今不到一百平米的店里,堆着的乐器和老天华的第五、第六代传人。至于第七代?看老天的安排吧。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乐器二胡艺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