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文艺不当求表面繁荣 虚境是成功要素

2015年04月01日 07:57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收藏本文     

  中新社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高凯)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31日在此间论及中华美学精神之内核,称文艺创作者只有到达“虚境”之境,其作品方能真正打动人心。

  当日的“艺术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专题研讨会上,邵大箴先生首先提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他表示,关于文艺这部分,我觉得其中跟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学习、领会的不够很有关系,即中华美学精神的“虚境”我们不太注意。

  “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

  邵大箴认为,好的文艺作品那种打动人但说不出来的东西,是诗意,不管表达什么题材,重大题材也好,艺术小品也好,必须要有诗意诗性,否则是不能打动人的。“客观现实美对艺术家的启发,对他产生一种感动的作用,诗意又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所以诗意诗性的作品一定是主客观交融的,既传物质神又传作者的神。”

  邵大箴强调,“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必须要非常冷静的、理性的并富有感性的去深入生活,对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批评包括歌颂也好,必须都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艺术家不能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邵大箴认为,“虚境”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内核,当然我不是说虚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虚境对我们抑制和批评当前艺术界浮躁、求表面大繁荣的风气有作用。所以,艺术家提高艺术修养,研究中国美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邵大箴的观点,北京人艺一级编剧郭启宏表示赞同,“关于戏剧追寻什么历来有多种说法,有一种叫教化说、娱乐说、盈利说等等,这些说法尽管不无道理,但唯独漏掉了最本真又最高贵,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品格,这就是审美,我认为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原本是高尚的,尊贵的审美活动,成功的戏剧作品就是在张显美学精神,中国戏剧发展到今天一些戏剧活动理应旗帜鲜明的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郭启宏表示,“我认为中国戏剧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对中华美学境界的追求,美学境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戏剧活动必须面临当下;另一层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追寻精神的超越,对生活层面的参与不等于沉迷在世俗的欲望之中,只有超越现实功利才能使境界得到提升,就跟‘虚境说’一样,如果没有超越功利做法的话,艺术搞不好。”(完)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邵大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