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欑厸濠㈣泛枪娴犳帞绱掗妸锕€鈻曢柡灞剧☉铻栭悗锝庡亜椤忥拷
0
广告

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考古就是探索

2015年05月01日 08:52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4月30日,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启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兵马俑坑的埋藏内涵,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坑兵马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新的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在此前的发掘中,二号坑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8件彩绘陶俑,其中有非常罕见的绿面俑。张远 摄   4月30日,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启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兵马俑坑的埋藏内涵,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坑兵马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新的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在此前的发掘中,二号坑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8件彩绘陶俑,其中有非常罕见的绿面俑。张远 摄

  中新网西安4月30日电 题:“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考古就是探索

  记者 冽玮 阿琳娜

  兵马俑之父、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30日在秦俑二号坑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考古就是探索,二次发掘会出土什么文物很难估计。“二号坑是整个兵马俑的精华,第二次发掘位置处于东北角弓弩兵阵区域,有跪射俑和立射俑是肯定的。”

  1976年5月,秦俑考古队在一号兵马俑坑北侧一片树林里,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和陶俑残片,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就此渐露“真容”。

  1994年二号坑正式发掘任考古队长的袁仲一介绍说,二号坑面积为6000平方米,比一号坑小,但却是整个兵马俑坑的精华所在,内有跪射俑、立射俑、骑兵阵、车阵,在布阵方面尤为复杂,有4个小阵套在一起,即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的弩兵阵、64辆战车组成的车阵、战车、步兵和骑兵联合组成的长方阵和骑兵阵,这4个小阵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型军阵,古代兵书称其为“前角后犄”的曲形阵,大阵套小阵,大营套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合起来浑然一体,分开又能单独作战。

  据了解,与一号坑内容相比,二号坑出土兵马俑种类大大增加,幷且大多兵马俑能据以区分其不同兵种属性,如弩兵、车兵、骑兵等,大幅拓展了人们的认识。不同兵种按不同区域放置,错落变化,各不相同,明显表现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全坑构筑布局变化也与之相应。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分有合,有勾有联,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军事内容。

  二号坑二次发掘领队朱思红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一个博士后,二号坑首次考古时就在弓弩兵方阵从事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本次发掘是进一步认识其内涵,确定它的属性。二号坑分成24个探方,共四个单元,第一个为1100平方米弩兵方阵,第二个单元是2500多平方米战车方阵,第三个单元是1088个平方米的车兵和步兵,第四个单元是1000平方米骑兵。

  他透露,试掘过程,限于当时的钻探与资料,缺陷在所未免,比如第一单元习惯上叫弩兵方阵,应该是弓弩兵方阵,有弓有弩,已有这方面的信息,需要进一步证实。按照原来的资料,地下埋有跪射俑、立射俑,但是可能会出现有别的文物,目前尚未完全暴露在外面。

  他强调,考古不是挖宝,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现象的解决和认识,希望公众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挖出文物上。

  1998年至2008年,在二号坑首次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彩绘陶俑,陆续计19件。朱思红说,二号坑彩绘陶俑保护得益于预先有方案;保护和发掘是同步。他还指出一个细节,彩绘较为完好的以跪射俑居多,跪俑有一个特点,最高也就1米25到1米3,一般埋得深、低,其次它一倒就侧身,保存状况相对完整,修复容易。

  记者了解到,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总结出来一套完整的陶俑保护修复规程,按照规程,陶俑的保护修复最多可达20个步骤,成为陶制彩绘文物保护的国家级基地,负责制定全国性的陶制彩绘保护标准,对二号坑二次发掘中的彩绘俑保护已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完)

(原标题:“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考古就是探索)

 

文章关键词: 兵马俑袁仲一彩绘考古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濠电姷鏁搁崑娑樜涙惔銊ュ瀭闁兼祴鏅滃畷鏌ユ倵閿濆骸鏋涢柣顓燁殜閺岀喐娼忛崜褏銈烽梺閫炲苯澧柛鐔跺嵆楠炲繘鎮╃拠鑼槹濡炪倖娲栭幊搴ㄥ疾閿燂拷

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閿曞倸鍨傞柣銏㈡暩閸楁岸鏌ㄩ悤鍌涘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