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惠元:江西文物考古调查先驱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入选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让江西考古界为之兴奋不已。近年来,江西考古事业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而这些成绩与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几代考古人艰辛的付出,在这群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从业余考古开始,将毕生心血投入江西考古事业,堪称是江西文物考古调查先驱。他的名字叫做饶惠元。
江西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然而早在1946年,饶惠元就开始了他的业余考古之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江西筑卫城遗址也正是由饶惠元最初发现的。2015年12月4日,是饶惠元108周年诞辰,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位考古先驱的家属,为读者解读这位考古先驱走过的足迹。
曾在江西业余考古九年
饶惠元之子饶如琦告诉记者,饶惠元1907年12月4日出生于清江县(现樟树市)芗溪乡水南饶村,年少时喜欢绘画,师范毕业后在小学担任美术教师。1930年,上海新华艺专在江西招生,饶惠元东拼西凑,筹集了学费,终于考进上海新华艺专,入西画系学习水彩画和油画。饶如琦说:“在上海求学期间,父亲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早出晚归背上画箱去写生。他在校期间的作品,常参加习作展览。可以说,在新华艺专的学习为他后来的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31年9月,饶惠元结束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回到江西,在南昌市私立中学教美术。1935年,饶惠元回到家乡樟树中学,任音乐美术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几度迁徙,他一直坚守教育岗位,和其他教师、学生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
在做美术教师期间,饶惠元坚持学习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发展了对中国古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兴趣。他从摹写汉碑开始,也搜集钟鼎文、甲骨文临摹。194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饶惠元结识了收藏者徐敬元。双方在交流时,徐敬元提到樟树境内亲湖乡牛头山上有一古墓,墓砖上似有晋代年号。对此感兴趣的饶惠元随后邀请范醒予、陶博吾,于1946年7月3日一同到牛头山探看古墓。他们发现古墓规模很大,在墓旁边拾到的古砖上记载着“宁康二年九月五日桂氏墓”,从字体上看像晋碑,且宁康为晋孝武帝年号,因此确定为晋砖。随后又发现有初平(汉献帝)年号的墓砖,这立即引起了饶惠元的兴趣,也成为了他从事业余考古的开端。随后,他利用教师有寒暑假的方便,在家乡各处收集相关文史资料,自学考古,并开始在家乡尝试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据了解,清江县(现樟树市)古称荒芜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历史极少,县志上对其唐以前的历史记载极为鲜见。为了引起社会人士和考古专家的注意,饶惠元就晋古墓的发现写了一篇报道,并连同墓砖拓片寄给上海《申报》,这篇题为“清江牛头山上晋砖发现,字迹朴茂,几与晋帖相仿”的文章发表在1946年10月2 日的《申报》第九版上。在饶惠元的努力下,清江县晋墓的发现还被刊登在一些知名报刊上 ,而这也让江西省通志馆、上海市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叶遐翁、李佩秋等考古学家来函约稿,索要资料、拓片。
发现筑卫城遗址第一人
说起江西考古,不能不提闻名世界的筑卫城遗址。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城区东南9公里的大桥街道办事处洪光塘村大姑山东南土岗上,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限距今约4500年,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201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吴城遗址(含筑卫城遗址)为江西列入该规划的6处大遗址之一。 江西筑卫城的发现,在江西乃至全国考古事业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筑卫城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正是饶惠元。
据饶如琦介绍,1947年10月,饶惠元在樟树东南丘陵地发现一座土城——筑卫城,在那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陶片。“为了确认这些物品的功能和年代,父亲托人从外地买回考古书籍进行比对,才知道所发现的石器和陶片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是极其重要的物证。”自此以后,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前提下,饶惠元把整个精力全部投入考古工作。
樟树市博物馆馆长李昆告诉记者,对于樟树市的考古工作,饶惠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筑卫城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筑卫城遗址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总面积147600平方米。周围土城墙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防卫能力强,充分体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及非凡毅力,它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庞贝古城更为古老,堪称赣中腹地的一大奇观。该遗址是江南地区印纹陶遗址核心的著名遗址,它的发掘与研究,使吴城遗址商文化的年代得以印证,为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文化全貌 ,确立江西乃至先秦考古学编年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为了搜集更多关于筑卫城遗址的资料,从1947年3月3日至1948年11月19日,饶惠元到现场15 次。他陆续发现了陶片、石斧等古物,并在多处发现古代墓葬及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了大量石器和陶片,并将他的研究重点转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课题上。而饶惠元在大姑山的考古发现,写成《清江出土古物专号》刊登在江西的报刊上,随后又以《赣省清江发现史前古物》、《清江探古墓》、《清江大姑山遗址的发现》等分别刊登于知名报刊上。
除了继续在筑卫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外,饶惠元又陆续发现几处遗址。他把自己发现遗址、 古墓,考查、挖掘的过程写成通讯发表于江西、上海、南京的报刊上,引来众多关注,揭开了江西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为了扩大考古成果,他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收集工作,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受学生喜爱。1948年的盛夏 ,一位学生告诉他在昌赣公路114公里处发现了刻有车马、人物的古墓砖,核实后发现这是汉砖。随后,饶惠元将其印成拓片,寄赠给考古专家鉴定、收藏。郭沫若在收到拓片后,在拓片上写道:“此砖于花纹形式而言,确有汉代风味,大抵东汉末年遗物也……”并将这个拓片寄回,这次的考古交流给了饶惠元很大的鼓励。
上世纪40年代的江西,特别是县城、乡镇地区仍很封闭,很多人对饶惠元从事考古调查研究很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讥讽他的考古工作,说这些残石破瓦不能吃,不能穿,何必花费时间去搞。又说他一个中学教师,收集这些物品是不务正业。据饶如琦回忆,当时有些人见到他父亲,不再叫他先生、老师,而是叫他“饶古董”。甚至还有人写信上告到当时的教育厅、民政厅等部门。两厅曾经下派调查员,不经过核实就勒令他停止考古活动。饶惠元据理力争,带调查员到遗址现场查看,并介绍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调查人员哑口无言,只得承认他在课余时间,从事业余考古工作是合法的。“父亲常常说,他是一个由学美术而近文史的中学教师,正是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才走上业余考古的道路。”
一生心血全部献给江西考古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的业余考古工作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饶如琦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新组建的人民政府就已经把对文化教育的管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保护、各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南昌专署文教科和清江县政府的负责同志,了解到饶惠元考古爱好,鼓励他继续研究下去,承诺有困难政府会提供支持。“记得当时清江县的章县长还找我父亲谈话,鼓励他写信到北京和郭沫若先生联系,告诉父亲可以把信写到北京市人民政府转交郭沫若先生。”饶如琦谈起那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饶惠元接受了章县长的建议,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信。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回信,信里问了一些问题 ,并要他把发现的详细材料写了寄去。“1950年4月,父亲写了一份报告寄给了郭沫若先生,郭先生又把父亲写的考古报告转交中科院考古所审查。经过审查后,父亲撰写的考古报告交由《科学通报》一卷七期摘要刊出,并由中科院拨款让父亲继续调查古遗址古墓葬。”
自1950年起,饶惠元通过在考古刊物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梁思永,副所长夏鼐,专家安志敏等建立了通讯联系,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从此走上科学考古的道路。在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饶惠元把搜集到的三十多处古遗址材料进行整理,写出报告初稿。
1952年1月,南昌专署文教科调他到南昌新建县(现新建区)调查出土明代墓葬,还对西山万寿宫的考古工作开展调查;4月,他应聘参加了湖北荆江分洪和长沙古墓的发掘;11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聘任他为省文管会委员。1955年,饶惠元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考古学报》、《考古》编辑部编辑组组长。饶如琦介绍, 走上专业考古道路后,饶惠元还参与了营盘里、筑卫城等遗址的挖掘工作。同时,他还整理写成了《江西清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清江遗址的文化分析》、《略谈对于粤赣地区几处新石器遗址的认识》等学术专论。
在饶如琦的记忆中,“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办公地点在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为了上班方便, 便于加班加点,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时间,他主动把已经分配给我家的有煤气、暖气,只是离办公地点 较远的两居室新楼房让了出去,住进东厂胡同两间旧平房。平房低矮潮湿,冬冷夏热。两张大床、 两张书桌、两组书橱,就把房间占满了。他往往是在我们四姐弟学习结束休息后,才铺开文稿,挑灯工作,直到深夜。父亲批阅文稿的身影,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对他的这段工作,黄水根先生撰写的《饶惠元与筑卫城遗址》文章中写道:“尽管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他虚怀若谷,从不自满,总是勤奋工作,努力钻研,成为江西考古界宗师。先生在《考古》编辑部工作期间,审编文稿细致认真,缜密考虑,排版得当,图文并茂,深受读者赞许,为文物工作者作出了榜样。”
1971年3月,饶惠元回到南昌养病。期间他还抱病参加了樟树、吉安、井冈山等地的文物考古工作。1978年10月,他以古稀之年出席了在庐山召开的“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 其论文《从江西出土几何印纹陶情况谈谈有关问题的看法》,对几何印纹陶的出现,发展演变,名称及从几何形花纹观察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我国南方考古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直至1983年10月在南昌病逝,他的考古事业才画上了句号。
□来源:南昌日报 首席记者 徐蕾 文/图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