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王少军:我的内心永远安睡在艺术的温床上
2016年01月20日15:23 晶报 收藏本文
“面对世界的目光,我并不焦灼,因为我的身外与内心是两个世界。对身外的事物,我认为它是永远喧嚣变化的,而我的内心却永远安睡在艺术的温床上,使我享受 平和、淡泊和永恒。”——这是著名雕塑艺术家王少军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也是他多年创作实践和学术思考中始终坚持的理念。日前,王少军现身深圳,与深圳小燕 画院师生、家长畅谈绘画和雕塑艺术,通过一幅幅作品,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晶报记者 程瑛
“我的绘画不全是
为雕塑打草稿”
时隔近20年再来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变化令王少军不禁感叹,“如今的深圳,不只经济上腾飞,深圳人更在积极寻求自己的精神世界。”当晚的整场讲座,便围绕王少军创作中的精神世界展开。
身为著名雕塑家,实际上,王少军的绘画作品同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正在东莞举行的“2015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年度提名展”上,其水彩画 作品与多位国内从事水彩等绘画种类艺术创作的名家作品一同被展出。有人说,绘画是王少军为雕塑作品打的草稿,对此,他有不同意见,“我的绘画不完全是雕塑 的草稿,其实绘画完全可以独立地表达。”
王少军强调,自己是用画来表达个人理念。“我会经常觉得潜意识里有奇怪的东西跟着我,就像另一个自己。”在其绘画作品中,他多次利用这种想象,创作出关于 “我与另一个我如何相处”的主题作品。画纸上是实实在在的人或物,然而看似简单的构图背后,却藏着创作者颇具深意的表达。用王少军的话说,这是用现实的形 象来表现思维上形而上的抽象化。除了喜欢将“我与另一个我”的故事画下来,这是因为“潜意识里的那个我会让现实中的我自省”,王少军也常会画下生活中的所 见所闻,或是对“神十上天”、“马航失联”如此新闻事件的有感而发。
离开都市三年
令天地开阔
艺术不是对现实对象的直接描摹,而要将其改变,加入自己奇异的形而上的想法再进行创作。王少军说,这正是他作品中极力做到的艺术所具备的传递的特点。而之所以会有如此自我要求,他告诉晶报记者,这与那三年的援疆经历关系密切。
当晚讲座所展示的王少军绘画作品中,绝大多数均为其在新疆时期创作的。从沙漠、雪山、胡杨林,到玉器、石榴、哈密瓜,当然还少不了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而 在这三年中,王少军所积累的丰富素材,在其日后雕塑创作中也得以充分利用。“在城市待久了,人就容易自以为是,而到新疆后,天地大了,人就变小了。”援疆 的体验让王少军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应该适时离开都市,去大自然中走走,“你会发现自己有多需要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广袤更能让你得到陶冶。”
三年援疆也让王少军巩固了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的习惯。“援疆三年,除了日常工作,很少有时间创作作品,累一天,下了班就想躺着睡觉。”但他有一个信念, “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专业上的追求。”于是,他利用所有空闲时间,画下自己所见所想。时至今日,在中央美院承担教学和行政等多项工作的王少军,每天也非常 忙碌,但他从未让自己停下,“白天是完全没时间了,我都是利用夜里的时间,创作也好,积累素材也罢,一直在做。”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保持自己的 艺术生命,“这也是本能,要不然就死了”。
没有无思想学生
需老师多花时间
如今,已为国内美术教育事业工作多年的王少军,还致力于将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素材积累习惯传授给弟子们。“当然,不光是我自己的学生,还包括目前国内很多学 习雕塑、甚至学习各种美术门类的孩子们,在这一点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学艺术绝不是简单地学技能,而要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
当现场有老师提出现在的学生缺乏思想性时,王少军并不同意这种提法,“在我看来,现代教育中没有无思想的孩子,只是需要老师花更多时间让其动心。”谈到教 育,王少军引用了蔡元培当年“用美育来救国”的说法。“对美理解越深的人,其一生做任何事都会获益匪浅。因为美术就是要把握整体,把复杂的事提炼出来。而 学美术只是一个渠道,更重要的是加深对美的理解,让自己变成一个美丽的人。”
相关链接
“态——王少军艺术展”
日前,“态——王少军艺术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据悉,展览以“事儿”“角儿”“趣儿”三个板块划分出展厅中的不同区域。“事儿”的板块集中展出了王少军1990年前后写实形态的雕塑作品。而与此相呼应 的是同为“事儿”板块中的水彩作品,则展现了王少军在2011-2013年援疆期间对新疆风土人情的所见所感。“角儿”中,《抱鸡的人》、《心路》、 《道》等作品让人忍俊不禁。而在“趣儿”部分,王少军在摆件、印章等文玩上的刻画,随形而琢,因形生意,从又一个侧面展现出他对传统艺术的迷恋和将当代与 传统相接的自觉。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