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明:木雕界的金手指

2016年02月01日13:4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黄小明雕刻中 黄小明雕刻中 宝座全景 宝座全景 立根搏云 立根搏云

  文/张嘉奇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黄小明,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复制者,曾获得浙江省民间艺术家、金华市、东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十佳能工巧匠、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父亲漫不经心的命名,平淡无奇的三个字——黄小明,也许故事的最开始,父亲只是给了他一个普通的雕花匠的符号。黄小明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如今的他被誉为业界的“金手指”,是木雕界目前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黄小明的从艺历程,既有时代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16岁进东阳木雕厂学习木雕,这是父亲做出的选择。黄小明的父亲黄树银,现在是东阳竹编产业化的“两朝元老”,那个时候还是厂里知名的竹编艺人。父亲选择让黄小明兄弟俩继承家业,让哥哥黄学敏继承竹编技艺,替黄小明选择了木雕,黄小明便开始了东阳木雕厂三年的学习。

  虽然选择不是本人做出的,但黄小明却很快发现了木雕的乐趣,东阳木雕讲究故事性、画面感,于是黄小明开始自学绘画。之后的故事一切顺利,黄小明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木雕、绘画、设计、摄影等专业知识。“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一次大的提升。”这段学校经历在黄小明的创作生涯中弥足珍贵。

  学校毕业后,黄小明回到厂里,继续创作,并且在东阳木雕技校任教。后来,到了东阳木雕总厂研究所,专门做设计绘画。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故事,黄小明复制了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黄小明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建立了自己的木雕艺术馆……

  有人说,黄小明的过人之处在于不囿于古画稿、老样式、旧理念,孜孜不倦地在实践中突破创新,打造自己的风格。除此之外,黄小明觉得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还有那些老艺人们对木雕艺术的执着,师傅冯文土,还有父亲黄树银那种“朴实认真诚为本,酬劳高低勿计较”的“老式做派”。几年前,父亲要编一个36角竹编。这对竹篾要求极高,尺寸要一致,力度要均匀,要做到完全直顺,稍有用力不均就会走形。父亲编到最后一根却发现竹篾短了一小截,“父亲见状,直接就扔进了垃圾桶。我把它捡了回来,过几天却发现父亲又重新编了一只。”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做法“费力不讨好”,但黄小明觉得,做木雕,就该这样。至今,黄小明仍把这两只竹编作品放在一起,警示自己、教育子女。

祥

  行走改变命运,眼界决定世界

  黄小明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行走改变命运,眼界决定世界”。他说,很多做木雕的灵感来自于自然与游历。

  小时候,灵感来自于写生。礼拜天,几个小伙伴一起骑车去画画,画速写,回家后开始研究属于自己的“速写木雕”,希望能够追求意境和意道。当然那个时候,他并不十分能懂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道。

  后来,灵感来自于游历。他经常出门,近处的桐庐、西塘,远处的西藏、不丹、迪拜,去不同的地域,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2004年,黄小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与朋友自驾,到了内蒙、到了青海、又到了西藏。旅行归来,黄小明出版了《高原行旅》摄影集,又创作完善了自己的“速写木雕”和新的“超写实木雕”。速写木雕写意,追求意境;超写实木雕以人为主,写实逼真。“人生观是这样,创作也是这样。”在黄小明看来,翻资料虽然是搞创作的必然,但翻完之后必须要学会扔掉资料,“大自然给你的享受,历史古迹让你的感悟,这些都是收获。”

  再后来,速写木雕和超写实木雕成为了黄小明鲜明的创作风格。到了杭州,看了西湖,于是有了如今挂在雷峰塔三层的八幅大型“竹简式诗画木雕壁挂”;到了青海,看到一户人家在放羊,于是有了《祥》;到了西双版纳,看到了热带植物特有的茂密和沧桑,于是有了《立根搏云》;去年到了不丹,于是有了如今正在创作的《佛源》的构思……

  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喜欢游走世界各地,去游览国内外顶级美术馆、博物馆,去领略异国的风光和风俗,去参加先锋艺术展览,去旁听各种艺术讲座。“只要是美的作品、美的意境,我都希望能够亲身领略,感同身受。”

  四十修境

  明儒顾宪成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四十而不惑,是修境。

  修境之年,黄小明灵感如井喷,作品一件接着一件,而每一件又都是精品,着实不易。“有人说我‘有野心’,我不否认。我的‘野心’就是每一件作品都要有所突破。”黄小明说。

  这众多的作品中,黄小明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两件。

  一件是《宝月金荷》,这也是黄小明的心头之爱。《宝月金荷》是在昆明时得到的灵感,结合云南地域特色创作。具体来说,这是一个缸体1米高,缸口直径1.5米的荷花缸,用大红酸枝、椴木和竹丝三种材料,在同一件作品中既体现出了东阳木雕的精致细腻,又体现出竹编的轻灵雅致,层次感分明,新奇有趣。

  另一件则更为大家瞩目,这便是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的复制。说起《乾隆宝座》,黄小明笑着说,“我很幸运。”然而人生岂是一句幸运可以阐述的,为了这个“幸运”,黄小明付出的可远非那么简单。“当时是国务院招标,面向全国的能工巧匠发布英雄帖,要复制乾隆宝座。考核一是根据沈阳故宫的原件画图,看谁的画的精准;二是雕刻一个样品。”最终,黄小明凭借自己出神入化的技艺夺下了这个项目。

  拿下项目之后,考验才真正到来,乾隆宝座很多细节都已经失传或者本身就没有记载。黄小明开始不断的往沈阳故宫博物馆跑,去研究宝座真身,将原作的图案和雕刻手法熟记于心。但是,宝座上雕有栩栩如生,造型不一的龙,而老一辈的做法早已无踪可寻,为了确保准确,黄小明只好自创新方法,他制作了一个泥稿。好不容易把外形做好,在漆上又遇到困难。黄小明只好去寻求古法,遍寻典籍,终于,他严格按照《髹饰录》中记载的方法,用天然生漆与24K金箔为材,运用最传统的漆艺技法,后期用现代科技掌控色度,才把漆上好。“一旦有瑕疵,只能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项工程工艺复杂,需要测量、绘图、选材、雕刻、大漆、贴金、罩漆等数十道工序,且必须修旧如旧,大小一致,局部和细节精确到位。但为了精确,只好再来。最终,历时两年,用了70多名木雕技师,花了5000余工,大功告成。

  五十而知天命

  修境之年,黄小明的作品《乾隆宝座》荣获首届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金奖。“黄小明先生严格遵循设计画图、下料、雕刻、髹饰贴金等工序,做到了精心领悟、读懂原作,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达成了精美绝伦、耐人品鉴与赏读的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原副主任曹静楼对黄小明的工作评价甚高,而此时的黄小明可谓是达到了事业巅峰。但他知道,这不能成为他止步不前的理由。

  老一辈的东阳木雕擅长的是浮雕,通俗一点说就是板雕,在整块板上雕刻的。现在慢慢有了浅浮雕、深浮雕,但不变的是木雕语言细腻,构图丰满,内容上多以神话传说、戏曲、古画等为主题,比较缺乏个人的设计,程式化。

  不同于老一辈的手艺人,黄小明熟练掌握木雕技艺,又学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对构图、绘画、设计等有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设计感非常强,题材上更具创意,对技法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我对自己在木雕艺术上的期许是‘创新永远、创意无限’。”

  顾宪成对论语的解读还有下一句: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如今黄小明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木雕艺术馆,作品一一陈列其中,宝贝的如同自己的孩子。“从我的艺术馆里,你可以看到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也是我所追求的,在朴拙的木料中迸发出来的灵性。”

  黄小明也希望自己制作的精美的东阳木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学习。做有思想的木雕艺术品是黄小明的追求和目标,但是,“作为一位大师,仅会工艺是不够的,要推动东阳木雕从工艺向艺术前行。”黄小明说,传统工艺的保护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幼儿园、小学都有手工课,“东阳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有很好的资源,有许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由他们轮流授课,探索建立一个实践基地,带孩子们到基地学习,普及木雕、竹雕、根雕、泥塑等传统工艺方面的知识。这既可以保护、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工艺,又可以增长孩子们的认知。”

  悟境之年,木雕对于黄小明不仅仅是他的爱好、工作、艺术,更是他的生活,他的追求。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黄小明木雕金手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