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锦仙:我在大英博物馆修书画

2016年10月12日 14:12 和讯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排行榜
邱锦仙中和同事、助手在大英博物馆的书画修复工作室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托管会 邱锦仙中和同事、助手在大英博物馆的书画修复工作室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托管会

  我1972年进入上海博物馆做裱画师,师从徐茂康、华启明学习书画修复技艺,1987年有机会到达伦敦后,得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韦陀教授的推荐,被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罗森太太邀请受聘于修复部工作,也是第一位进入国外的博物馆工作的中国裱画师,至今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29年,从事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已经44年。

  刚去那里应聘工作的时候,他们想看看我怎样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手法修复书画,我第一幅做的就是傅抱石的画,是韦陀教授买来的据说是从火里面抢出来的作品,交到我手中的时候那幅画已经有好几个大破洞,我就用开水在正面洗了下画,洗完把后面的覆褙纸揭掉,揭掉后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全好后这个洞跟原来的画心颜色基本上很接近,再裱成立轴,这幅画在大英博物馆也展出了几次。他们从来没有在正面用热水洗过画,看我洗画洗了五次,都傻眼了。洗好托好后颜色原封不动,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他们很惊讶。

  我修复了多少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画,现在已经数不清了。它们中有《女史箴图》唐摹本,也有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中出现的《紫禁城》图,以及赵孟頫的《双马图》、《八仙过海》和张翀的《瑶池仙剧图》,从敦煌藏经洞里出来的敦煌绢画修复了也有100多张。

  再来说说我是如何修复《女史箴图》的。大英博物馆一直对《女史箴图》很重视,一直在对其做研究,用各种技术上的检查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后来在工作室存放了6年左右,一直在商量怎么修复这幅画。这幅画距今已经1600年左右,它的丝绸已经皴裂,僵硬而脆弱,绢都变成一丝丝马上要脱落的样子。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馆召开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讨论如何修复《女史箴图》。结论是,不能重新装裱,只能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加固。重新装裱,油纸拿不下来怎么办?这张画就毁于一旦了,所以还是采取保守疗法,保留下来给它添加物。

  2014年2月份确定了修复方案,怎么修理,用什么材料?根据我的经验——在上海博物馆,修画师傅通常用面粉浆糊,而大英博物馆认为其中的面筋会损害纸张,建议用日本的淀粉浆糊(去筋)。但用淀粉浆糊也存在问题,就是它很白,时常会留下白色的痕迹。用化学浆糊不存在这种问题,但是化学浆糊的黏度又没有淀粉浆糊那么黏,所以我提出用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起来使用,这样黏度就刚好(我此前曾将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掺在一起,修复过一幅类似的画),调好后我们就在《女史箴图》上小范围使用了下,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他们又很慎重地将混合浆糊带到实验室检验。检验结果是,混合后的浆糊完全合格。我说这个材料本身就是我们裱画的基本材料,根本没问题,所以后来用了这个材料上去,效果相当好,于是我们就用这个材料在显微镜下帮《女史箴图》添加,每天不停地做,做了整整两个月,全都做好了,做出来效果非常好,现在《女史箴图》非常牢固,一两百年放下来都没问题。

  1914年-1918年,大英博物馆修画师斯坦利·李特约翰参考日式折屏的形式,将原本是手卷的《女史箴图》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装裱在镶板上。重新修复后的《女史箴图》并未改变此种装裱形式,因为我也认为,如果经常被打开然后卷起,画面反而更容易受损。装裱在镶板上不去碰它,它的表面就不易起皱痕和断裂。

  (本文由陈若茜根据对邱锦仙的采访整理而成)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大英博物馆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