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李晏告白:为戏剧留一颗赤子之心

2017年04月27日 11:4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4月20日晚,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迎来了第十五期艺术家告白|当戏已成往事。戏剧摄影师李晏,和主持人罗宾一起,将一段口述先锋戏剧史娓娓道来。 中国先锋戏剧30年,舞台、演员、剧目都在不停的更替。唯一不变的,是将台上和台下定格的那些瞬间、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凝固在时空中。

  第一幕|开场

  “我有时候在想摄影这个事挺逗的,

  从某种角度是记录当下的时间段发生的事,

  但当我们回头看摄影作品、照片时候,

  我们发现是对自己往事时光的回眸。”

  ——罗兵

  罗宾(主持人):你在做的工作,对焦一个特定的区域,就是戏剧,准确说是中国当代戏剧。你什么时候到的北京?

  李晏(嘉宾):71年,因为我父亲在北京工作,他以前是军人。我1982年高中毕业,那年没有考上大学,毕业之后,我妈托父亲战友给我找一个工作。叔叔问我想干什么呢?想了一下,说我想去图书馆,然后我就去图书馆了。从那时候到现在我一直在新华社图书馆工作,到今年年底是35年。中间有机会,到三联生活周刊当摄影记者,我都没有动,不愿意把这个爱好变成职业。

  罗兵:什么时候开始戏剧摄影呢?

  李晏:所谓的戏剧摄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我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开始,一连考了5年,到最后没有考上。87年实在没有信心考下去了,就学摄影去了。有时候人真挺奇怪的,你玩命特别想做一个事,就是做不好。就跟中国队踢球临门一脚一样,特别想进球都进不去。曾经看过一个现象“目的颤抖”你特别有目的性,你就干不了,索性你对这个东西特别松驰、放松,不定有什么机缘就促成你给它一个关系。

  93年我在一个朋友家看了一个戏剧影像,好奇还有人以这种方式搞戏剧,我给朋友说想认识这个人,这人就是牟森。认识牟森之后,我给他拍了一些照片。后来又结识了孟京辉,拍摄了《阳台》,我给《阳台》拍摄的第一组照片,就被他用到节目单上。从这以后,便用这种方式跟戏剧有关联了。

  第二幕|《阳台》

  “我渐渐知道听你讲的乐趣在哪里了。

  听别人讲某一些名人以前的事,是挺有意思,

  但是听你讲能看到现在的名人以前的样子,

  不仅仅是听,还可以看。”

  ——罗兵

  罗兵:说说《阳台》这部剧吧。

  李晏:这是第一部国内公演的荒诞戏剧。 作者是法国人让·热内(所著《鲜花圣母》、《玫瑰奇迹》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奇葩,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一种“恶之花”。因为小说描写的都是最为忌讳的问题,如同性恋和监狱生活等,并把罪孽的心态提示得淋漓尽致。),这人一生很坎坷,大半辈子在监狱渡过,按理说这个剧没办法在中国上演。可能当时有关部门对这个作家比较陌生,看剧本没有什么问题,就稀里糊涂批准了。

  制作人谭璐璐在这个剧之后跟导演孟京辉掰了。因为谭璐璐按市场规则运作一个剧目,严格控制剧票,赠票很有限。但是孟京辉就是一来朋友就送票。当然,孟京辉现在也走这条路,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所以晚走了10、20年。

  罗兵:为什么做戏剧那么艰难,原因之一就是赠票特别多。后来我说,你别赠票了。他说不行,怎么可能呢,全是亲朋好友,这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线索。

  第三幕|《狂飙》

  “田沁鑫有一个习惯,创作之前大量跟朋友聊天,

  聊关于戏的各种细节,大家都特别真诚的讨论。

  讨论到那个戏音乐,我说多挑一个,

  后来无意中就挑上了《海上花》。”

  ——李晏

  李晏:很多东西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有很长的渊源。《狂飙》是田汉先生生平的剧。田沁鑫说在中戏上学时候,戏剧创作的老师用了很不恭敬语言讲述田汉,而田沁鑫为这个前辈鸣不公,说以后要做一个田汉的戏。

  田汉(辛柏青饰)一辈子有四个夫人,朱媛媛演第一位夫人易漱瑜,他们是表兄妹,一起去日本留学,一块办南国社,但是易漱瑜很年轻就去世了。临终前把自己的闺蜜黄大琳介绍给田汉,但他们的婚姻持续时间很短,因为出现了陶虹演的林维中。她在南洋教学,看了田汉写的悼亡诗非常感动,就一直给他写信。把自己500大洋拿出来给田汉做戏啊,办刊物。黄大琳觉得自己对田汉没有太大帮助,主动提出离婚,去日本留学。 最后又出现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安娥(袁泉饰)来争取他。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你以为自己娶了一朵白玫瑰,等成家之后发现她也是一颗白米粒。

  罗兵:我们小时候听过很多歌,都是安娥写的,比如说《卖报歌》。后来陪田汉走到最后的也是安娥。剧里面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陶虹演的林维中。她演的角色特别希望田汉能陪她,但是没有办法啊,田汉投身革命、热爱戏剧,那个微表情,你在舞台都可以感觉到,太灵了。

  第四幕|《暗恋桃花源》

  “一个戏就像一台精密仪器,螺丝拧到位了,

  不松也不紧,这个戏就好看。”

  ——赖声川

  李晏:赖声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90年代末,台湾戏剧市场还比较小,逐渐往大陆发展。原来在中戏那边有一个北剧场,是赖声川投资一部分钱建起来的。后来因为大陆对台湾有很多的限制,就暂时回到了台湾。 直到06、07年才又开始在大陆发展,拍的第一个剧是大陆版《暗恋桃花源》。

  罗兵:我一直觉看排练比看正戏好看。 排练场挪到大剧场之前有一很多细节,不仅仅有表演,还有灯光、舞台都有要一个一个去对,过程特别艰难。但那时候也是最出彩的时候,一下子可以看到很多排练场看不到东西。

  李晏:讲到舞台,我认识一些做戏剧的朋友到台湾去演出,舞台管理跟我们这边非常不一样。 那边的工作人员,所有东西都要按步就班,完全是处女座整理癖弄出来东西。 舞台监督是一项特别专业的职业,其中有非常高超学问,因为这里面要求所有人团队合作。

  说到戏剧表演, 赖声川做了一个比喻,一个戏就像一台精密仪器,螺丝拧到位了,不松也不紧,这个戏就好看。如果哪个紧一些,松几扣,会影响别人的节奏,这个戏就没有办法看了,所以特别强调各种细节,哪怕一个台词,一个重音都要去纠正。

  第五幕|赤子之心

  “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

  从来没干预过我爱好、职业选择。

  朋友更多是支持,没有什么阻力。

  温暖事太多了,这次就不讲了。

  说实在,我觉得一个人能被左右,

  肯定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李晏

  观众提问:我知道话剧演员在排戏过程中非常幸苦,不仅很难像影视演员一样脱引而出,演出费用也很低。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舞台剧从业者,该如何坚持呢?

  李晏:做戏剧确实不如做影视剧,93年胡军演《阳台》时候一点人气没有,其实他已经在人艺演了很多年了,直到演《蓝宇》开始出名,逐渐被观众熟悉。陈建斌、郭涛都是这样的,他们演影视剧之前,演了很多的舞台剧,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戏剧毕竟还是比较边缘艺术形式,没有那么多人关注。

  我觉得既然选择这条路,就应该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能指望这个发财、出名,包括现在年轻人也是。我觉得我没有资格给他们建议。我觉得现在的小孩80、90后,比我们这一代更有主见,他们既然认同这个路就有自己的想法。

  罗兵:你看吴刚在人艺舞台上演了多少年的戏,台词多棒啊,只是因为达康书记这个角色让大家熟知。有时候,演员如果早期演了特别多舞台剧,到后来再演影视作品就真是驾轻就熟。

  观众:我看过几次《暗恋桃花源》,想请问是什么让你坚持十年去跟这个剧?

  李晏:对我来讲就是好玩,因为舍不得这些人,跟他们在一起一年两个月时间,也不耽误我的工作。 有时候我特别像一个小孩,实际上我也不是情商特别高的一个人。 老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有时候也挺伤人,比如说我家人、我母亲,我之所以把这个事坚持30年,一个是性格使然,像小孩一样,贪玩儿,不管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事,就走到今天了。

  罗兵:今天听很多故事,听这个故事之后,绝对是一个摄影家对此投入,同时我觉得投入最重要不是坚持,是他对这个东西一直保持热情、兴致。我觉得一个成年人保持一个爱好,比好好工作难多了。

  剧终

  感谢大家对艺术家告白活动的支持,

  从第一期到第十五期,

  我们收到了各种来自观众的体悟和反馈。

  希望你能接受到艺术的馈赠,

  愿你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创造力,会给予每一个愿意深耕的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