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国近代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 、“近代书圣”、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
出身贫寒,读书不敢不勤!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从小家境贫寒,生母赵氏是插着草标买回家里的,在他2岁时不幸病逝。当时父亲于新三还在四川打工,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为抚养。6岁入名儒毛班香的私塾就读。
于右任在《怀恩记》中写道:“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学校嬉戏,常数日不欢。” 每年清明节,伯母都带着他回乡扫墓,在生母墓前哭着说,孩子几岁了、读了什么书。每当此时,于右任都“闻声悲痛,读书不敢不勤”。
父亲也对他寄予厚望,从外地抄些书文寄回,回乡后,还以身作则。他回忆道:“我白天上学,晚间回家温习,父子常读书至深夜,相互背诵。我向先严背书时,必先一揖;先严向我背书时,亦作揖为仪。”也算是天道酬勤吧!于右任16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随后在陕西各书院游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他19岁参加岁试,再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誉为西北奇才。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为愤懑,故意照了一张披头散发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写的对子:“换太平以颈血,爱发妻如自由。”三年后,于右任写下《半哭半笑楼诗草》,有句曰:“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
于右任乃民国,
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
周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
论学: 民国首席草书大家,毛泽东最敬重的大才子;
于右任为李宗仁书手卷
尺寸:31X240厘米
款署:李代总统德公正之于右任
藏印:李宗仁印,德邻。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得遇孙中山,从而加入了同盟会。《神州日报》创刊后仅80天,因遭邻居失火之殃,整个报社毁于火灾。过了几个月,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呼日报》,被停刊后,再办《民吁日报》及《民立报》,5年期间绝不停止革命宣传,这正是人们说他“一支笔胜过十万横磨剑”的时期。
局部: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右任曾为交通次长,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他与孙中山同进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还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北洋政府曾出每月3000元大洋聘他,还赠文虎一等勋章,于右任拒绝道:“钱,我见过。什么文虎章,你狗也给、猫也给,我看不值半文。”
1925年,冯友兰想去广东大学任教,求问于右任可否?于回答:“革命的人可以去,不革命的人不可以去。”冯想了想,还是去了。1931年,于右任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留守此职直至逝世,凡34年。
于右任早年曾主编过思想激进的《民立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此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慕。不仅在青年时代受其影响,并与之有过谈诗论词等多次交往,晚年时还和秘书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书。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于右任曾在一起畅谈诗词。在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 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之神来之笔。”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可他们都能背诵对方的诗词,二人的学问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叹服。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试图抢夺钱财与人才逃往台湾。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文化名人的去留极为关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于右任虽然到了台湾,但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
于右任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其草书的意义在于,他第一个将魏碑和小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新途径,使后来的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为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
他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则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而自成一家。有人评论说:或如处子,或如蛟龙,或憨态人迷,或古树悬空,每一个字,莫不神化。于右任把写字当作一种乐趣,每日临帖不辍,每罄一罐则大呼:“取墨来!”
早年,于右任常背一个褡裢袋,里面仅有两个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笔就写、拿章便盖,从不收钱。故三教九流索墨者,直如过江之鲫。于右任为人写字,不看来者的职位与身份,标准是他喜不喜欢。
宋子文很喜欢于右任的字,特置一把精贵的扇面,托人请于右任题墨。于右任拒绝。但他却为南京夫子庙大集成酒馆的女侍写了一副:“玉壶卖春茅屋赏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
由于他的字值钱,到台后颇有一些落魄文人假借他的大名卖字。他的下属知道后要“严惩”,于右任关照“不要为难他们”。有时到医院慰问伤兵,一晚要写几十幅。秘书欲为代笔,还被批评一通。
论道: 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
由于诗集的印行,知县和巡抚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令拿办于右任。此时他正在开封参加会试。幸而西安电报局和路驿同时发生故障,家信才比缉捕公文先到,他闻讯马上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进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不久,法籍神父企图把持学院,学生们愤而追随马相伯离校,于右任找钱、拉关系,与马相伯、邵力子等另行筹组了新学校,连名字都是他给起的: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的前身。
论品: 食不厌精,留下诸多美食佳话;
于右任祖籍是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他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1921年清明节,他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糟”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倾倒,饮后啧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家黄桂稠酒店”。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
1947年夏,陕西师专第一届学生到教到南京观摩学习,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接着,招呼大家聚餐: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于氏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
于右任喜食蒜头、辣椒,几乎每餐必备,还自创了蒜头煮石首鱼与辣椒炒肉丝两款菜。食家谭延闿对此赞不绝口。在上海、南京、重庆、台北等地,于右任画龙点睛的墨宝护持了一批百年老店,这是其他民国人物所无法企及的。论在海峡两岸的亲和力,只有孙中山可以超越之。
论德: 乐于助人而一笑了之;
有一次参加宴会,于右任喝得酩酊大醉,盛情难却之下,迷迷糊糊中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字,就回家了。第二天主人登门请教,他很是不好意思,却令人取来一把剪刀,将字剪下,重新排列为“不可小处随便”。然后哈哈一笑说:“行了,这不是很好的座右铭吗?”
有回,某妇人找上门来,说你不是主张恋爱自由嘛,今儿就看上您了,于右任苦笑道:“那也得双方都愿意啊!我家里有位好老伴,可是离不了的。”某天,他到院里处理公务,几位属下人员正在阅读“黄书”,被发现很是尴尬。于却笑道:“血气未定之少年,不能浏览此等之书,容老夫去闭户读之。”言罢,揣此书扬长而去。
唯不足论的就是财,此公一辈子都缺钱。
1948年5月,国民政府副总统选举空前激烈,几位候选人各显其能,派车、摆酒、送礼、拉关系,问及另一人于右任,答曰:“我有条子。”代表们诧异:于大胡子啥时候有金条了?到时一瞧,却也不凡:一边是2000多代表的照片,一边是写好的“为万世开太平”条幅,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排队来取。
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得493票,即遭淘汰。次日他准时出席,一派飘逸大度,全场代表起立鼓掌,达10分钟不息。最后是桂系李宗仁获胜,但于右任清贫豁达的形象,却成了民国官员的做人典范。
于右任出身寒门,又有浓厚的桑梓情结,他把钱都放在故乡人民的口袋里了。他认为“欲建设新民国,当建设新教育 ”。他任国民革命军陕西总司令期间,创办学校让穷人的孩子上学,减免学杂费,甚而提供助学金。资金完全由他募集。他无产业,亦不经商,其困难窘迫可以想象。
1949年,于右任迁居台湾,一共待了15年。由于还有妻子儿女在大陆,他年纪愈大,思乡之情愈烈,某次去基隆港,老人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云兴沧海雨凄凄,港口阴晴更不齐。
百世流传三尺剑,万家辛苦一张犁。
鸡鸣故国天将晓,春到穷檐路未迷。
宿愿犹存觅好句,希夷大笑石桥西。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5岁,葬于台北大屯山。他一生没有置办恒产,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家乡办学和慈善。人们收拾他的遗物,发现仅有一只铁箱,打开来看,竟是一些副官等人的欠条,联想他晚年连看牙科的钱都没有,不觉潸然泪下。
据陪侍者云,于右任在病重时曾试写遗嘱,因心绪不宁,写了撕,撕了写,结果一个字也没留下。鉴此,治丧委员会将于右任1962年病危时写的《国殇》(即《望大陆》)视作他的遗嘱: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昏迷前,问老人家时,他先伸了一个手指头,后来又伸出三个,无论身边人怎么解释,于右任都是摇头。后来老友柳亚子想到他生活多年的老宅,言道: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