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愿住进精神病院里的偏执女艺术家

2017年11月07日 11:1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几乎每个女人都有波点情结。

  20世纪50年代,

  那时的女人都爱穿蓬松的过膝裙,

  以黑底白点作为配色的图案是她们的首选,

  而将波点艺术化的却只有草间弥生。

  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

  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 年前,

  40 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

  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

  30 多年前,她回到东京,

  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

  1993 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之认定——

  涵盖五十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活动——

  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

  在长期被认为是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

  草间弥生现在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

一生都在画波点的草间弥生一生都在画波点的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1929 年出生在日本,

  家庭条件优越,母亲固执严厉,

  认为画画是下等人才干的事情,

  所以只要被她发现,

  就会把草间弥生的画撕个稀烂。

在恐怖的岁月里,她开始出现幻觉。

  在恐怖的岁月里,她开始出现幻觉。

  逐渐,她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幻觉与日俱增。

  她所见的世界被蒙上了一张充斥着大小斑点状的网,

  束缚了她的一生。

  她开始不停的勾画这些圆点以缓解精神上的折磨,

  艺术是她治疗自己的一种方式。

  她的精神病和圆点一样,

  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烙印。

家庭压抑,社会又保守、封建,

  家庭压抑,社会又保守、封建,

  让草间弥生意识到在日本永远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于是 28 岁那年她只身闯荡纽约。

  临走之前她烧掉所有的画作,

  彻底和过去告别,和她的家庭决裂。

草间弥生和《无限的网》

  草间弥生和《无限的网》

  草间弥生一生中只有过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

  对方是年长她 26 岁的纽约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草间弥生和康奈尔

  草间弥生和康奈尔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

  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

  柯内尔每天写信,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

  柯内尔还会打无数个电话给草间,

  以至于有人问草间弥生,电话是不是坏掉了。

  他与草间弥生携手走过了十年富含艺术碰撞、

  灵魂交织的爱情,

  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去世。

  爱人的离世给了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

  她离开纽约回到东京,

  独自一人进入精神疗养院生活,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艺术。

  有人猜测,草间弥生把自己关进精神疗养院,

  是在爱人去世后的一种自我惩罚。

  她为博取盛名而进行的疯狂行动感到后悔,

  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但也有人提出,

  草间弥生是在利用自己的精神问题炒作。

草间弥生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质疑,

  草间弥生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质疑,

  这位一辈子都在画圆点的怪婆婆,

  在世界各地展出她的作品时,

  一定有不少人因为那些片面的作品生出疑问:

  这不就是画圈圈吗?谁不会啊?

  专业人士则道出很多理论来论证草间弥生的厉害:

  她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脉络;

  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定点透视规则;

  在她精密又不易察觉的排列之下,

  普普通通的圆点就可以产生一种绝妙的空间感。

  单论绘画技巧,她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简单的黑白波点就可以很立体

  简单的黑白波点就可以很立体 

  门外汉则更加简单直接:

  用心去感受她的作品,

  你会发现自己可以从日常的烦恼中得到解脱,

  而这就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尤其是她晚年的作品,越发治愈,

  简直像童话一样天真、绚烂又可爱。

  毕加索说自己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

  而草间弥生晚年也在实践这样的孩子心态,

  打破条条框框,以非凡的想象力重塑现实世界。

她晚年的作品色调明亮又可爱,

  她晚年的作品色调明亮又可爱,

  而这一切,她只通过圆点就达成了,

  就好比有人仅用大米就做出了满汉全席的口感,

  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草间弥生依然住在精神病院,

  她的工作室就在疗养院附近。

  每天一大早,她从院里赶到工作室上班,

  坐上一整天,从早画到晚——除了吃午饭从不休息。

  她画画的速度奇块,

  有时甚至一天就能画上好几张,还可以同时进行。

  她也从来不打草稿,想到哪画到哪。

  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再回到精神病院,两点一线。

  她很少跟外面接触,日常俗事都由她的助手帮忙解决。

她也时常会感到孤独,但她相信,

  她也时常会感到孤独,但她相信,

  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

  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

  所以她一路孤独地作画,孤独地面对艺术。

  而如果有来生,她毫不犹豫地还要做艺术,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艺术更好的东西了。

最后用以蔡康永的

  最后用以蔡康永的

  《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来结束

  “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

  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

  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

  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来源: 有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