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春
中国先人造词,不遇到事,你是无法理解这种造词的智慧的,譬如“晴天霹雳”。
听到王金岭先生仙去,就如晴天霹雳,脑中一片空白,不相信这是真的。
前一段见面,说好了从河南回来后,约几个文化人再去您精心打造的“南圃”小院,吃茶论道,共商艺术之雅事的,怎么您就走了呢?
您走了,您可知道,会有多少人在伤血落泪?
您太“不够意思了”呀!说走就走,好多人还没听够您关于艺术、人民、生活的精辟之论……和先生相识,缘于本世纪初,那时我刚从河南调任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因文化统战工作的需要,结识了陕西文化界的各位前辈,他们在促进陕西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岭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因都是河南人,先生的家乡新乡和我的家乡安阳是相邻地市,同时我又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所以感觉和金岭老师特别的亲近,有一种一见如故和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么十几年来,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深居简出,一心营造他心中的园林艺术——南圃,所以,每年我都要找机会、抽时间,专门到秦岭脚下去拜访和看望先生。大家在一块,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海阔天空、无话不谈,在交谈中体会到了长安画派的精神精髓。
如今,一座颇有南国趣味又有北国情调的袖珍园子,坐落在秦岭北麓,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和它的主人坐在它的“怀中”品茶论道了。
先生无疑是长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他坚守着传统与生活的艺术理念,沿着长安画派的开宗大师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绘画道路。但是,先生处事平和,一向不爱张扬,人们都热衷于敲锣打鼓办画展的时候,他在秦岭脚下,认真地、默默地画着他的画。所以,平凹先生形容,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些水花的,往往不是大鱼,大鱼多在水底深处。先生就是艺术海洋中,游在大海深处的大鱼。这是因为,金岭先生始终把艺术当成一个神圣的追求,他讲:热爱艺术就要为艺术献身,我画了几十年的画,将来会一直画下去,不是把一生都交给画画了吗?这不就是把整个生命都献给艺术了吗?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信念,他拒绝了大多数的应酬活动,一心沉浸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中。他讲到,绘画要表现自己的心性,而心性是与时代合拍的,这又间接地和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一脉相承。回看金岭先生的艺术成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坚定的艺术信念,才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先生秉承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信念,同时向国外优秀的艺术学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表现方式。我第一次被金岭先生的画作感动是看到他的一幅墨荷,以淡墨为主的画面在几株荷茎交叉分割中,与荷花、荷叶形成了一个韵律节奏恰到好处的美的大合唱,酣畅淋漓的笔墨中,始终透着一种华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作品了,墨色看着还像未干一样,透着一种湿湿的生机和灵动的朝气。观画者无不为之感动,感觉画陡然之间,有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的张力。
人生无常,金岭先生真的走了。
我们再也不能坐在秦岭脚下,南圃院中,听一位艺术的智者坐而论道了。
我们再也不能围观在画案,七嘴八舌,边看边谈中国画的技法,听先生讲怎样辨识先生画作仿品的技巧。我记得一点,您谈到您画的松树,每一棵松针都是有一定的针数的,冒仿者不知,而你一看就知,这将会是一件绘画史上的轶事。我们再也不能品尝您亲自沏泡的上等好茶,品味茶文化中的中国智慧,研讨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的内在联系了……
有人说,陕西美术界,甚至中国美术界,失去了一位大家,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我们更为难过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一位师辈的老兄啊!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