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骨画创始人林翰冰:把每根鱼骨变成艺术品

2017年12月26日 08:33 新浪福建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福建日报  

  清幽深邃的荷塘月色,婀娜多姿的白裙女子,寓意深刻的大海之魂……一幅幅黑底白质、对比强烈的精美图画,竟是用人们平时遗弃的鱼骨、鱼鳞拼构而成的。

  24日,“艺术还原生命”林翰冰鱼骨艺术作品展在位于福州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12月15日—20日,这个展览在厦门市文联艺术展览馆举行,瞬间惊艳全场。

  人称“鱼骨画家”“鱼骨艺术家”的漳州平和人林翰冰,原名林跃和,是鱼骨画的创始人,在鼓浪屿上创办了东方鱼骨艺术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到鱼骨创作之中,这些鱼骨画或揭示自然环境的恶化,或表示对人生的感悟。“我要把每一根鱼骨都变成艺术品。”林翰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现实中的弊病,引发人们思考。

   作品《海魂》,由单一的一种鱼骨制成,表达的是鱼儿原本在海里快乐的生活,但受到水污染影响,快乐不再的景象   作品《海魂》,由单一的一种鱼骨制成,表达的是鱼儿原本在海里快乐的生活,但受到水污染影响,快乐不再的景象

  创作灵感 源于一条吃剩的桂花鱼

  1989年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热爱艺术的林翰冰几乎没有从事艺术工作,甚至还多次辗转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离艺术最近的工作,也就是被调去鼓浪屿开发旅游工艺品。

  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林翰冰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似乎每天都把他的智慧用于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自动掰蛋器、汽车原地调头器、自动拾球器、遥感雨伞等, 作为中国发明家协会的会员,林翰冰的发明设计不少。

  尽管知道林翰冰是一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但当他忽然拿起鱼骨头创作时,他的老师还是被惊到了。“一条吃剩的桂花鱼成就了‘鱼骨画’。”林翰冰说,这连他自己也难以置信,但艺术灵感的诞生有时就是在那么一瞬间。

  1990年10月,一次与友人聚餐,林翰冰发现自己吃剩的一条桂花鱼的嘴部骨头非常美丽,“就像是一位少女穿着洁白的纱裙在拉小提琴”。那一刻,他便产生了鱼骨入画的念头。

  次月就创作出的生平第一幅鱼骨画,林翰冰自己都觉得“土”,“赤裸裸的形状,一看就是‘真的鱼骨画’”。而且,初期的作品还不是全部用鱼骨做成的,比如作品《老鼠上油台》中的窗户就是用刀抠出来的。

  为了让作品摆脱冷森森的鱼骨头的感觉,有四年多的时间,林翰冰一直在思考和摸索着。2004年国庆节,他创作的“第三代鱼骨画”,“看过的人都不相信那是用鱼骨头做成的”。这时,林翰冰才感到满意,“终于可以通过鱼骨画把想要追求的东西表现出来了”。

  林翰冰用鱼骨作画有两种形式:一是取鱼骨的形作画;二是以意境作画,先构思,然后再寻找合适的鱼骨。鱼骨有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能够不动刀、不用笔、不染色,以鱼骨天然形状来构画,这样的作品才是他所追求的作品。

 作品《渔港晨曦》 作品《渔港晨曦》
作品《二月春风似剪刀》作品《二月春风似剪刀》

  鱼骨画,以鱼骨材料为原料,构图作画。常见的鱼骨材料包括鱼骨、鱼骨刺、鱼鳍、鱼鳞、鱼眼、虾须、蟹壳等,都是餐桌上寻常可见的废弃物。

  随着创作技法的提高,林翰冰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鱼骨。由于从饭店、酒家收集来的鱼骨头太碎,后来他索性就到菜市场上买各种各样的鱼,“只要是没见过的鱼,再贵都买回来”。

  “早期的创作是相当辛苦的,没有钱赚,还要借钱投入,负债累累。”林翰冰说,为了省钱,他有时就跟一些酒店的厨师“串通”,让他们把弄下来的虾壳、大龙虾须等留给他。

  都说艺术家跟疯子差不多,这话一点也不假。有一段时间,林翰冰特别疯狂,为了研究鱼骨,一天竟买了几万元的鱼。由于买的鱼实在太多了,他全家人吃鱼都吃怕了,鱼肉只好做成肉松送给朋友吃,后来连朋友都吃怕了,“在我眼里,鱼骨比鱼肉更贵重”。

  更夸张的是,2005年,创作了100多幅鱼骨画的林翰冰打算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为了办展览,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甚至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套房子,可谓倾家荡产。

  截至目前,林翰冰收集了五六百种鱼的鱼骨,共制作了1000多件鱼骨艺术品。在他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他租住的家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装满各种鱼骨头的瓶瓶罐罐,而且还按照大小、颜色和形状进行了分类。

  鱼骨画制作起来着实不是件简单的事——骨肉分离、去味处理、防腐处理、烘干、构图、粘贴,一步都不能少,仅防腐这一个程序就得历经数十道小工序。“有了如此繁复的处理,我处理过的鱼骨能历百年沧桑而不变质。”林翰冰骄傲地说。

林翰冰制作鱼骨画。 唐光峰 摄林翰冰制作鱼骨画。 唐光峰 摄

  变废为宝 创作办展倡导环保理念

  经历完清洗、消毒、干燥及分类工序后的鱼骨和鱼鳞,尽显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各式各样的鱼骨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每根鱼骨、每片鱼鳞都是艺术品”,在林翰冰的想象力下,被众人遗弃的鱼骨鱼鳞被赋予了叙写艺术的生命,摇身一变成为描绘曼妙图画的“颜料”。 不过,创作过程很辛苦,他以前创作的作品“海上花园”,画面长2.4米,宽1.2米,成百上千的三角梅有花茎和花蕊,光粘贴就耗时近一个月。

  2006年4月,林翰冰在鼓浪屿上创办了东方鱼骨艺术馆,这是目前国内首家专业鱼骨艺术馆,也成了鼓浪屿的“地标”,每天吸引不少游客。起初,他想把鱼骨画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开发,先后创作了鼓浪屿景色和厦门二十景的作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不过,后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鱼骨因为污染变得发黄、严重变形,痛心之后便开始创作环保题材的作品来呼吁大家重视这一问题。例如,作品《带着树一起飞的鸟》表面上看很美好,但其实表现的是受到大气污染的鸟儿被迫背井离乡,不知去向何方;作品《海魂》述说着鱼儿本来在海里生活得很快乐,但是现在海洋受到污染,鱼儿的生活环境被严重破坏;作品《渴》的灵感来自几年前的云南大旱,作品用病变的鱼鳞来制作,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人类最后一滴眼泪,呼吁大家保护水资源。此次开展的“艺术还原生命”鱼骨艺术作品展,也是为了倡导环保理念,宣传海洋文化,呼吁关注海洋、关注大自然和身边的环境。

  林翰冰说,开设鱼骨艺术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广环保艺术,倡导环保观念。他更期待,未来能建造一座国际海洋文化艺术博览园,让更多人了解环保艺术,“这个博览园包括海洋科普、世界鱼类、渔民文化、鱼骨艺术的展示以及体验区等主题区域,将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海洋文化,让公众走近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

作品《痛》作品《痛》

  ■记者手记

  很多人喜欢吃鱼,可吃剩的鱼骨能做什么,似乎很少有人会去考虑。林翰冰从吃剩下的鱼骨头得到启发,独创了鱼骨画艺术,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老话:“世间并非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林翰冰的鱼骨艺术材料取自自然界,其造型、色泽、质地都具有天然的美感,所以鱼骨画是一种自然艺术品,是一门变废为宝的环保艺术。

  作为沿海城市,厦门拥有丰富的鱼骨资源,如果全部变成艺术品的材料,就可以省下很多原材料,也可以少掉不少垃圾,从而也就达到了环保的目的了。就这一点而言,林翰冰的鱼骨画艺术就有推广的意义。

  (林泽贵)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