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一个以泪和墨的现代禅僧 作品被低估?

2018年04月10日 08: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编者按]在刚结束不久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套苏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以2881.35万港币成交,超过拍前估价百余倍,创造了苏曼殊作品拍卖最高价纪录,此前其作品最高价是218.5万元的《雪山行旅图》。

苏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以2881.35万港币成交,超过拍前估价百余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拍前估价:18-25万港币 成交价:2881.35万港币  苏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以2881.35万港币成交,超过拍前估价百余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拍前估价:18-25万港币 成交价:2881.35万港币

  黄宾虹曾说:“曼殊一生, 只留下了几十幅画, 可惜他早死了, 单就凭那几十幅画, 其分量也就够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画。” 虽然其中有黄宾虹自谦的成分,但足见黄宾虹对苏曼殊绘画的推崇。

  陈独秀曾说:“曼殊作画,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画匠之浪费笔墨,其吟咏则专擅绝句,发人幽思,字里行间别有洞天。”

  苏曼殊是谁?为何黄宾虹、陈独秀盛赞苏曼殊绘画呢?他的画作是否被低估了?这套《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为何能拍得高价呢?

苏曼殊苏曼殊

  1918年,34岁的苏曼殊在上海病逝,临死之前,写下偈语:“一切有情,皆无挂碍。”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标签:“诗僧”、“情僧”、“革命僧”、“糖僧”、酒肉和尚、天真者、厌世者、怪诞者……今天我们来聊聊苏曼殊和他的绘画吧。

  一生坎坷 正如其诗所言“行云流水一孤僧”

苏曼殊 穿西装照片苏曼殊 穿西装照片

  苏曼殊,原名苏戬,字子谷,学名元瑛。天资聪颖,才华卓绝,通英、法、日、梵诸种文字。尤擅七言情诗,格调忧郁,以清逸见长。曾创作恋情小说6篇,开鸳鸯蝴蝶派先河,由于小说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在今天没有流传开。其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风靡一时。又翻译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的作品,将李白、杜甫、李贺的诗介绍到外国去。民国时期,他是许多青年学生的偶像,又是世人眼中眷恋红尘的风流和尚——时而僧装,时而西装,常和友人出入酒肆花楼。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早期革命组织南社的中心人物,也是我国马列主义先行者陈独秀的挚友。

苏曼殊《吴门闻笛》苏曼殊《吴门闻笛》
苏曼殊与养母河合仙苏曼殊与养母河合仙

  1884年,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家境殷实。祖父是广东香山人,很早就去日本经商,靠茶叶生意起家。退休之后,其父苏杰生接手。苏杰生有一妻三妾,其中一名小妾日本人河合仙,是苏曼殊的养母,他的亲生母亲是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苏曼殊出生三月,若子就离开了苏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苏曼殊《雪山行旅图》设色纸本 20.3×28.5cm苏曼殊《雪山行旅图》设色纸本 20.3×28.5cm

  六岁被带回广东沥溪故里,当然养母河合仙被摒弃在日本,此时逐渐展露绘画才能, 途中能将所乘汽船画下来,七岁在村塾“画公仔(公鸡)鹊鸟等甚好。约九岁,家道中落,也正是这种变故,成为他独异画风产生的外部因素。1895年,他的父亲想要重整家业,最后去上海经商。而曼殊因为母亲不在身边所以倍受其他人的欺负,同辈的兄弟姐妹、婶婶、嫂嫂欺负,只有家中祖母疼爱。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很多人对日本有很大的仇视,而他恰恰是私生子而且是日本女人生的,这样的身世使他格外自尊,敏感。十二岁时身患重病,苏杰生的妾大陈氏不仅不给他调养治疗,反而将他锁在柴房叫“以待毙”。这一年,他路遇赞初法师,12岁便出家,而后犯戒偷吃鸽子,被逐出师门。生活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家庭,是他遁入佛门的最初原因 ,也是导致其性格变异的主要原因。每每有人探及他的身世,曼殊所答,皆为“不必问”,“身世有难言之恫”,后来曾写下这般凄凉的诗句“为问生身亲阿母,卖儿还剩几多钱”、“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苏曼殊《雁荡观瀑》苏曼殊《雁荡观瀑》

  1896年苏曼殊离家 ,辗转上海后被带至日本横滨大同学校读书,交由生性吝啬的表兄林紫垣监护,生活极为艰苦,林紫垣表兄每月只给十元,仅够他交房租跟吃简单的饭,住的是最下等、最穷等的学生住的地方。但他刻苦自励 ,并努力学习绘画,因绘画才能出众,而受到学校关注。那时大同学校学校缺乏美术教员,就让他担任图画课教职,教中国画,并为教科书配插图。在日本期间,他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并在日本形成了兼融中西的独特画法。

  表兄林紫垣知道他参加接触革命党员之后担心无法向他父亲交代,便以断绝每个月10元钱的资助,失去经济支持,苏曼殊无奈于1903年秋返回上海。回上海之前,还发生一事,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 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

苏曼殊把题诗的百助枫子照片寄给章士钊等友人苏曼殊把题诗的百助枫子照片寄给章士钊等友人

  无量春愁无量恨, 一时都向指间鸣。我已袈裟全湿透, 那堪重听割鸡筝。

苏曼殊《春愁图》35.3×22.3cm。画中女子为百助枫子,清冷月夜,立于江岸,柳絮纷飞,纵有“殷勤为探看”的青鸟,依然娥眉不展,彷徨若失。苏曼殊《春愁图》35.3×22.3cm。画中女子为百助枫子,清冷月夜,立于江岸,柳絮纷飞,纵有“殷勤为探看”的青鸟,依然娥眉不展,彷徨若失。

  缺乏母爱的童年,从小孤苦伶仃,尝尽人世间的辛酸,加上与菊子的爱情悲剧,造成苏曼殊极度缺乏安全感,个人渴望真爱,却又害怕自己被感情迷失了方向,导致他错过了多份爱情,比如秦淮河畔一个叫金风的烟花女子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再如在一音乐会上认识的百助枫子,即使流连青楼,他也只是喝花酒、吟情诗谈笑水粉间,也总在接近爱情时候又怆然而走。

  苏曼殊的朋友圈:一幅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

苏曼殊《金戈铁马跃大江》萧纫秋藏画稿之二十五苏曼殊《金戈铁马跃大江》萧纫秋藏画稿之二十五
苏曼殊《武士》萧纫秋藏画稿之二十六苏曼殊《武士》萧纫秋藏画稿之二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苏曼殊开始投身革命,并且十分热衷,例如拿出生活费的三分之一支持,并转入陆军学校,有学者认为这是家庭不接纳所以他要向组织靠拢,苏曼殊在寻找归属感,属于生命自身的归属。耿直的个性令他结交了不少朋友,朋友都是当时革命界、文艺界的著名人物。如陈独秀、章太炎、宋教仁、鲁迅、李叔同、孙中山……用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的话说,“一个个名字排列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差不多成了一幅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

  苏曼殊和陈独秀相识很早,相知也深,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曾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的。苏曼殊翻译的雨果《悲惨世界》,曾由陈独秀润色过。和陈独秀同事《民国日日报》时期,苏曼殊开始学做诗,对于诗的声韵格律,也由陈独秀作指导,所以曼殊在《文学因缘》自序中称“畏友仲子”,并且常有诗画送给他。在画的方面,曼殊有题“乙巳泛舟西湖寄怀仲子”,诗的方面,有《过若町有感示仲兄》及《东行别仲兄二首》。

  如果说陈独秀指导了苏曼殊诗词的声韵格律,那么章太炎则提升了他的诗词境界,陈独秀曾说:“在日本的时候,要章太炎教他做诗,但太炎并不曾好好地教,只由著曼殊去找他爱读的诗,不管是古人的,是现代的,天天拿来读,读了许多东西以后,诗境便天天进步了。”当时在日本,苏曼殊与刘师培、何震夫妇曾一起生活,何震还拜苏曼殊学画画,三人感情很好。

  正如俗话所说,“最亲密的人,往往伤害人最深!”刘师培、何震夫妻最后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成为告发革命者的密探,而且他俩夫妻诱捕革命党的领袖。这个对曼殊的打击非常大,认为这个世间没有真情,没有任何人值得相信。章太炎同样如此,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反对孙中山,袒护袁世凯。

苏曼殊《春柳读书图》124×41cm苏曼殊《春柳读书图》124×41cm

  自少年时代起,苏曼殊几乎没有较长时段固定地生活于某地的经历,东奔西走是他生活的常态, 一意孤行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有时甚至是毫无目的的漂泊,加之多病缠绵,正如其诗所言“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所以他的画作空灵、伤感、孤寂。

  “情僧”、“画僧”、“革命僧”都是他 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

苏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以2881.35万港币成交,超过拍前估价百余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中间这件,楼阁的透视、体积感的塑造,明显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法  苏曼殊《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以2881.35万港币成交,超过拍前估价百余倍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 中间这件,楼阁的透视、体积感的塑造,明显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法

  苏曼殊多情,但不随便发泄感情,他的抒情全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且有一定的对象,其绘画作品便是如此,作品喜欢取传统意趣的同时融入西方写实的创作倾向 在很多作品中 , 强调“ 我” 的存在 ,与小说一样有自叙性的特征 , 显见现代西方文化思潮以及个性主义的影响 , 与传统诗画追求物我冥合的“ 无我之境”似有冲突 , 却反映了艺术家复杂真实的情感冲突 。此次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881.35万港币成交《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中的22 幅作品来说,其中就有 13 幅出现孤僧形象。孤僧形象的凸显,除了表露禅僧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强化,还是苏曼殊特殊情境下的心灵体验。

苏曼殊《秋山萧寺图》123×47cm 类似马远构图苏曼殊《秋山萧寺图》123×47cm 类似马远构图
苏曼殊《新安江上一钓船》1913年 66×32cm 构图奇特苏曼殊《新安江上一钓船》1913年 66×32cm 构图奇特

  从作品的构图来讲,苏曼殊的画大部分是画在纸面和扇面上的山水,画中多峰峦、危岩、孤松、垂柳、残月,以及荒凉的城垣、幽远的庙宇、村边的茅台、山间的断桥等意象,这种表达方式类似南宋的马远。马远一变北宋全景式山水作风,化繁为简,写一隅半壁之景 ,剪裁出新的视觉效应,以“马一角”著称。后人以为是残山剩水 , 因哀河山破碎而寄复国之思。从这个角度来看,苏曼殊绘画的某些章法与构思确有相似之处,但他的简练手法更多体现在单纯概括上,如《华罗胜景图》 、《松下听琴图》 、《登祝融峰图》等画。

苏曼殊《琵琶湖记游》镜心 绢本 32×26cm 类似倪瓒的构图苏曼殊《琵琶湖记游》镜心 绢本 32×26cm 类似倪瓒的构图

  在中国画史上对苏曼殊影响最大的应是倪瓒。倪瓒高洁的气质 ,怪异的性格 ,不食人间烟火的画作,与苏曼殊甚为契合,对异族压迫的激愤情绪更相同。倪瓒虽极力主张隐逸,却又有淡淡的入世思想,不满外族统治却又具有元代遗民心态。他爱读记载倪瓒逸事的《清贤记》 ,倪瓒词作《柳梢青》的意境使其倾倒 ,爰题于所爱女子百助枫子多帧影照之上。在表达其绘画主张的《曼殊画谱·自序》中 , 对倪瓒的绘画推崇备至 ,写道:“元四大家皆属王派。李派板细乏士气 ,王派虚和萧散 ,此又惠能之禅 ,非神秀所及也 。 ……倪瓒辈 ,又如不食烟火人 ,另具一骨相者 。” 作为僧徒的苏曼殊对于此种“不食烟火”的萧散画境心向往之 。他赠刘三(刘季平) ,被刘三视为“精妙绝伦”的《白门秋柳图》 ,及另一赠程演生的《江湖满地一渔翁图》的布局框架 , 就变用了倪瓒典型的“一水两岸”构成式。

  与南宋马远、元代倪瓒一样,苏曼殊也有遗民情愫和忠烈精神,作品洋溢着深深地爱国之情。苏曼殊留传于世的作品大量涉及先代的亡国痛史及相关的忠臣、烈士和遗民,尤以宋元及明清易代之际最多。1907年春,苏曼殊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工作,为配合章太炎发布《讨满州檄》,而创绘五幅图画,由章太炎作跋,发表于4月25日《民报》增刊《天讨》。五画分别为:《猎狐图》、《陈元孝题奇石壁图》、《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图》、《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太平天国冀王夜啸图》,五画均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以古喻今,谐音取义。虽然笔法曲折含蓄,但是气势和情绪却是显露而高昂的。也许正因如此,这种摆脱简单说教的“革命宜传物”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耽的作用。例如,五画中的《猎狐图》绘勇士策马山道,怒目发矢,目标中的狐貉急速逃遁,以“狐”谐“胡”,指代满清。章太炎以跋明题意:“东方穿(兽)种,貉(类狐)为狐。射夫既同,载鬼一车。”取《诗经小雅·车攻》与《易经·睽卦》句,意在共同奋斗,努力战胜敌人。

  另一《陈元孝题奇石壁图》以勾沉“宋末遗恨”来醒世。南宋张世杰、陆秀夫拥赵里、赵避走南海,图谋恢复,失利后退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为元将张弘范进逼,苦战不敌终至全军覆没,陆秀夫负帝跳海,元军于石壁深镌“张弘范灭宋于此”,成为悲壮历史的印记。图绘明末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陈元孝避清兵过崖山,触景大坳,作哀歌题于石壁的情形(章太炎录陈元孝《崖门渴三忠祠》一首于画上),以此激发爱国情绪。另三幅作品《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图》、《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太平天国冀王夜啸图》均以历史上抗虏事迹为题材。

  这套《曼殊上人墨玅》册页为何能拍得高价呢?

(截止至2018年4月)苏曼殊作品成交价前十,作品溢价高(截止至2018年4月)苏曼殊作品成交价前十,作品溢价高
苏曼殊《汾堤吊梦图》苏曼殊《汾堤吊梦图》

  《太平洋报》叶楚枪多次求画不得,将曼殊锁人屋内,以他喜欢的烟卷、朱古力糖和牛肉诱惑他,准备好画具逼他作画。苏曼殊边吃边构思,振笔作成《汾堤吊梦图》。

  首先,苏曼殊留下的真迹少,目前存世作品不足百件,非有感不作,非友不赠,从未卖画,所以每有真迹现身市场,就很容易出高价,从上表可知,其作品一现身拍场,便备受关注,成交价格多为拍前估价的数十倍乃至百倍。苏曼殊的画作多为应友人之邀而作,其原作大多流散各地。据学者统计,1907年,他在《民报》和《天义报》上发表了13篇。1908年在《文学因缘》上发表了9篇。1907年何震将苏曼殊的一些画整理成《曼殊画谱》,因资金缺乏没有出版。1919年曼殊去世后一年,蔡哲夫出版了一本《曼殊上人妙墨册子》,共收22幅绘画作品,即本次上拍画作,一次性得到这么多件苏曼殊力作,机会难得。另外,在《曼殊全集》和《曼殊遗迹》中也收有40多幅插图。

左图:《曼殊上人妙墨册子》中赵藩题跋 右图:黄宾虹署签左图:《曼殊上人妙墨册子》中赵藩题跋 右图:黄宾虹署签
《曼殊上人妙墨册子》中章太炎题跋,记录苏曼殊的身世及个人经历《曼殊上人妙墨册子》中章太炎题跋,记录苏曼殊的身世及个人经历

  其次是该册页的文献价值,画册《曼殊上人妙墨册子》收录了22幅画作 , 上附数十人名人题跋(加分项),成为研究苏曼殊个人的重要资料。学者黄永健认为,“整个画册合在一起的整体印象是一个以泪和墨的现代禅僧在一个古老的文明摇摇欲坠的危世里所遗留下的参禅证佛的墨迹泪痕。”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