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我画山水诸多非议 我要绝笔了

2018年07月23日 09:3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雅昌艺术网

  原标题:齐白石:我画山水,诸多非议,我要绝笔了!

  不是所有人都认可齐白石的山水画,至今依然如此。

  齐白石画山水,并没能让大多数人喜爱。他自己曾经在一册页上题写说,自己画山水,遭受到社会上的诸多非议和贬斥,这让他几乎要绝笔。他也曾经自言,自己年轻时画山水自娱自乐,却引来“万人骂”。

  的确,在倡导“四王”画风的晚清民国,传统山水画讲究“平铺细抹”,临摹古人。而不想落前人之窠的齐白石,给自己删掉了临摹古人的一双手,山水画面总是寥寥数笔,简约稚拙,在当时画坛却是个异类,知己甚少,甚至被人攻击为“野狐禅”。

  所以齐白石画山水,惜墨如金。这也是今天,相对于花鸟草虫和人物题材,齐白石山水画体量最少的直接原因。也是在大众视野之中齐白石山水画不如虾蟹虫草有名气的原因。

  但是,山水画之于齐白石,却是他艺术生涯演变的重要脉络与见证,例如常常被提及的早年远游、五出五归、衰年变法等。齐白石山水画的重要性,得到了陈师曾与徐悲鸿两位挚友的坚定支持,也为他大力推荐。

  譬如陈师曾在1922年将齐白石的画作带到日本展览,被一抢而空的就是他的山水画,在诸多中国艺术家里,就像是欧洲传统绘画里的印象派,这也成为齐白石山水画被世人认可的起点。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认为幸运的是,善于变化的齐白石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显得尤为执拗,他的山水画面貌气质始终如一,种下了他艺术心境的一片自留地。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

  逐渐地,越来越多人折服于齐白石的山水画。2018年是北京画院的山水之年,“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汇集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十家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从7月21日展出至9月23日,在炎炎夏日里为全国观众提供一处“游山玩水”的好去处。我们也借此探讨,齐白石山水画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

  山水巅峰:1932年的十二条屏

  关于齐白石的山水画,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拍卖场上的“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2017年12月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精彩的十二幅画面与惊人的拍场数字,让齐白石的“十二条屏”充满了更多传奇色彩。

  据北京画院研究部主任吕晓介绍,在齐白石一生的山水画创作中,关于十二条屏的创作一共只有三次。用十二条屏的方式作画,是齐白石与人交道的一种特别隆重的方式。

  第一次创作十二条屏,是1900年齐白石38岁时,他为江西盐商画了六尺中堂十二条屏《南岳全图》。张次溪根据齐白石自己的说法记载:“每幅都是画得重峦叠嶂,望去一片浓翠欲滴,十二幅画,光是石绿一色,足足地用了二斤。”这套十二条屏如今已不知去向。

齐白石1925年的十二条屏齐白石1925年的十二条屏

  第二套十二条屏是齐白石1925年送给北京名医陈子林的贺寿礼。据了解,那一年齐白石生了一场大病,七个昼夜不省人事,只剩下一口气。而这位名医以高超的医术将他医好,齐白石病好之后,以十二条屏作为隆重大礼感谢救命之恩。这就是拍场上的那套十二条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十二条屏来到北京画院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十二条屏来到北京画院展出
这组十二条屏第一次离开重庆展出这组十二条屏第一次离开重庆展出

  第三套十二条屏是他1932年创作,也是送给朋友的特别大礼,与第二套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元素来源于他最得意的《借山图》系列。这就是此次展出的一套十二条屏,目前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第一次离开重庆借展而来,展出于北京画院四层展厅,被称作是齐白石山水画中最为精彩的一套作品。(此套作品展出时间为一个月,请安排时间提前出行)

  据吕晓介绍,这套十二条屏是齐白石送给他的一位四川好友,名为王缵绪,是一位很有文化的四川军长,被齐白石称作知己。他与齐白石间既有经济往来,又有多年艺术上的知己和情感上的交谊,所以齐白石所送这套山水屏应当是相当隆重的大礼。王缵绪为了报答齐白石的厚礼,即使齐老爷子年事已高,依然邀请齐白石到四川游玩,还送了他一位丫头作妾,不过因为夫人无法容得下这位妾室,她后来与别人私奔。而齐白石与这位知己相聚之后,也不知何故,不欢而散,齐白石在回家之后将自己在日记中写的王缵绪全部划掉。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今也不得而知,只知道齐白石后来对此人恨之入骨。当然,虽然他们的友谊没有走到的最后,但是这套十二条屏却成为了齐白石平生山水绝学的呈现。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梦游渝城 题款:毋忘尺素倦红鳞,一诺应酬知己恩。昨夜梦中偏识道,布衣长揖见将军。梦游渝城诗。将军谓治园君,治园将军一笑。白石草衣齐璜。

  吕晓解读十二条屏:第一幅是《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梦游渝城》,主题是树,画面主要呈现两排树,用线是金石笔法,点画的力度和空间感呈现出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布局,后面的山是他典型的馒头山,因形状似馒头,所以叫馒头山,用淡淡的青色,远远的隐在后面。一强一弱的对比,一前一后的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清风万里 题款:清风万里。画吾自画。老萍。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清风万里 题款:清风万里。画吾自画。老萍。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清风万里》,主题是风,前面一排树的画法明显能够感受到风的动感,江面波浪翻滚,帆船在波浪中沉浮。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木叶泉声 题款:布衣尊重胜公卿,生长清贫幸太平。常怪天风太多事,吋吹木叶乱泉声。画成犹有余兴,得一绝句补此空处。萍翁。

  看《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木叶泉声》感觉不仅仅是在看一张画,也在听一首音乐。这张画的构图非常独特,这与西方近大远小的透视是不同的,就像是把画面拎起来了,把泉水立起来,从上到下的构图,树木则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点在泉水的谱线上,有轻有重,有粗有细,就像是有动感的音乐,似乎站在这里就能听到泉水的响声,也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哗哗的响声。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借山吟馆图 题款:借山吟馆图。门前凫鸭与人闲,旧句也,只此一句,足见借山之清寂。白石。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借山吟馆》齐白石出生在湘潭,老家名为星塘老屋,后来在老家附近租了个房子,取名为“借山吟馆”,因为他觉得山不是自己的,而是借来的,所以叫借山吟馆。前面有水塘,屋后有竹林,背后有青山,这幅画画的就是齐白石对家乡的回忆,无论是色彩、形式、构图,很清雅。前景的几只墨点,是水塘里的鸭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荷亭清暑 题款:荷亭清暑。杏子坞老民。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荷亭清暑 题款:荷亭清暑。杏子坞老民。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荷亭清暑》的画法表现就像是《木叶泉声》,把远处的荷塘画到前面来,扑面而来,清凉的感觉。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绿天野屋 题款:绿天野屋。吾尝游安南,由钦州之东兴,过铁桥,有万蕉中见野屋,风景绝佳,已收入借山图矣。白石山翁。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绿天野屋》主题是芭蕉,是齐白石很成功的一张画作。以中国画的经验,通常是以浓淡相间的墨色来表现芭蕉的树叶,但是这张作品则是用工细的笔法来表现芭蕉,画里有很多形式的语言,芭蕉树是白色的线,而房屋则是黑色的墨色,在画作下侧则用墨色点了很多点,有轻重的对比。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雨后云山 题款:雨后云山寄萍堂上老人造并篆此四字。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雨后云山 题款:雨后云山寄萍堂上老人造并篆此四字。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雨后云山》表达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用破墨在表达浓淡的变化,每一个局部都有很丰富的墨色的变化,山和树都是很重的墨色,但房屋却是白色的,简单的线条勾画而成,形成对比。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岱庙图 题款:岱庙图。曾见石田翁有此图。借山吟馆主者。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岱庙图》画的是寺庙与松树,据说是因为看到沈周画所以他也经常画,临古的同时也自出新意,尤其是背后的山是齐白石典型的山。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斜阳水渚 题款:齐白石画于燕。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斜阳水渚 题款:齐白石画于燕。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斜阳水渚》后面的白色帆船与红彤彤的太阳对比,红色的太阳和近景中石、鸟都是用剪影的方式画的,黑与红的对比中间,则是用线的勾连来表达水。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飞鸟暮归 题款:为政清闲物自闲,朝看飞乌暮飞还。借唐人绝句诗前二句题画。白石山翁。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飞鸟暮归》,主题是乌鸦,乌鸦是齐白石经常画的题材,小乌鸦是会反哺父母的,所以代表的是孝,天空则是红色的线来画的,这种表达比较少。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一白高天下 齐白石 纸本设色 轴 138×62cm 1932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题款:一白高天下。三百石印富翁制。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一白高天下》主题是雪,齐白石经常画雪,能够画出雪的清亮、蓬松和厚重感,前景画的是柳枝要被雪压断的感觉,有厚有薄,整幅画面是比较暗的,但是中间的房子则用红墙描绘,又在冬天里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境。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月圆石寿 题款:月长圆石长寿树木长青。治园运使论定。壬申七月,齐璜赠。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月圆石寿》两块巨大的石头如何处理?一高一矮,一直一斜,寻找其中的空间感,用树将两个石山破开。

  这个时期,齐白石的山水画受到画坛冷落,卖不出去,所以他画山水画的很少。但是送朋友如此大礼肯定都是精心创作,所以虽然画的极少,但都是精品。这一组十二条屏,则代表着齐白石山水画的最高峰,也将齐白石的技法全都融入之中。

  “五出五归”后的《借山图卷》

  美术史上,关于齐白石艺术的真正改变,总会提及“五出五归”。也就是从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从40岁到47岁,先后五次外出远游,纵横六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由此,齐白石也完成了从一个农民画师到真正文人画家的转型。

画院二层展厅《借山图》展览现场画院二层展厅《借山图》展览现场

  五次远游归来之后,齐白石整理了游历途中画稿的一套册页,这就是他最真爱的《借山图卷》,1919年定居北京,亦随身将此册页带到北京,并请好友和当时的文艺界名人题字、题诗、题跋,可见这套《借山图卷》在他心中的地位。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这套册页原有五十多幅,后来拿给陈师曾观看,陈师曾还为他提诗,可惜由于兵荒马乱,归还的过程中多有遗失,现存在北京画院二十二幅,其他的不知所踪,这套册页是非常宝贵的研究齐白石山水创变的资料。

  为何说它宝贵呢?吕晓介绍,五出五归的过程对于齐白石的艺术非常重要,远游之前,齐白石的山水主要以《芥子园画谱》和“四王”山水风格为主,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他在这八年中走过了半个中国,游历到了西安、北京、桂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上个世纪初,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船等,游历半个中国经历了非常长的过程,边走边看边感受。

  从《借山图》中就能看到, 他画了非常多关于水的画面, 能够看出他对水、日出、日落的感受和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了各地文人收藏的历代名家名作,石涛、八大等。八年的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与晚清临摹“四王”的程式化山水不同,《借山图卷》来自对途中真实山水的写生稿和印象。与传统山水繁密的皴擦点染不同,而是多以线勾勒,少皴擦,且富有色彩感,他的山水以极简的构图显示出无限的空间感。

  因为《借山图》的重要性,所以它成为此次北京画院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线索,从一层展厅开始,就是《借山图》中的山、石、云、落日、扁舟等元素入景,在错落的空间中感受齐白石对名山大川的游历。齐白石曾说:“山非我所有,我只是借来娱目”。展览则借白石之画来入境。

借山图之一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cm借山图之一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8藏 题款:平淡见奇。衡恪。

  其中《借山图卷》之一画的是齐白石出生和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小房子周围有篱笆、树木,房屋前面有一个缓坡,往前则是水田。左上角则是陈师曾提的“平淡见奇”。

借山图之二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借山图之二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借山图卷》之二大约是1907年左右在广西再往越南境内,看到了非常多的芭蕉,所以画了很多芭蕉。

借山图之洞庭君山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借山图之洞庭君山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借山图之祝融峰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借山图之祝融峰 齐白石 纸本设色 镜芯 30×48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借山图卷》的祝融峰和洞庭君山,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一个峰;这两幅同样是画日出, 一个是在山上看日出,一个是在湖面看日出。从这两幅能够看出来,《借山图》之后,他对山水的表达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用非常概括的表达方式。湖面上的一块石山,上面一座小房子,水面上一叶孤舟,远处一抹淡烟,一点日出。

  1905年,齐白石去桂林住了半年,齐白石说他到了桂林才打开眼界,桂林山水对齐白石的山水有很大影响。《借山图卷》之五独秀山孤峰独立。齐白石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画。借山图系列都没有落款,也没有标注画的是什么,只有一枚印章,简约的画面多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1925年,齐白石又自临了一套新的《借山图》1925年,齐白石又自临了一套新的《借山图》

  在借山图之后,1925年,齐白石又自临了一套新的《借山图》,这套新的上面则自己提了字,所以通过新的一套《借山图》就能够为原有绘画内容提供了画作名称。

  无法摆脱的“四王”

  山水画里如此构图、用线,和传统山水画概念相距甚远,所以从严格传统程式化山水沿袭而来的画家是看不上齐白石的。那么为何齐白石的山水画却是如此不同呢?这要从《芥子园画谱》开始说起。

《芥子园画谱》中的山水《芥子园画谱》中的山水

  一套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传》启蒙了齐白石最初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二十岁的雕花木匠齐白石在没有绘画老师的情况下,从一位主顾家中看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视为珍宝,借回家中每晚以“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这一过程,使齐白石获得了最早的绘画范式和依据。

  《乌巢图》古代父母去世之后,会在墓的附近修一个房子守墓。这幅作品的描绘是以线来描写的非常简单的画面,长线条,这与他画《芥子园花园》是相关的,因为他学的画传是木刻板的,所以画面是以线条为主体,这能够在早期的齐白石的绘画中呈现出来,线条使用简单。由于当时的《芥子园画谱》都是木刻水印,山水中的皴法只能以刻线代替,无法表现出皴法中皴擦的效果,齐白石日后的山水的绘画方法一直是少皴法,而多线条勾勒,或许就是受了临摹《芥子园画谱》的影响。

龙山七子图 齐白石龙山七子图 齐白石
蔬香老圃图 齐白石 纸本墨笔 81×147cm蔬香老圃图 齐白石 纸本墨笔 81×147cm

  1898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很难不受“四王”的影响,齐白石早期画过一幅传统山水画《龙山七子图》(收藏于私人藏家,此次未展出),所绘是龙山诗社七人在山中赏景吟诗的场景,就是传统山水的路子。在还未形成自己风格之前,齐白石画山水多为朋友所作,《蔬香老圃图》也是他传统风格的绘画,一老者在田园之中,老者是其朋友的父亲,人物暗喻老者恬淡之心,这种将人物置于田园或山水之间的形式,是中国画富有寓意性的人物表现形式之一。

《石门卧云图》 齐白石 册页 纸本设色《石门卧云图》 齐白石 册页 纸本设色

  1910年 34×45.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套册页《石门二十四景图》,是齐白石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为他的朋友胡廉石所画,胡廉石住在湘潭石门。由另一位好友王仲言针对石门附近的景色拟成了二十四个题目,再请齐白石画。即使是好友邀请,但对于齐白石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齐白石精心构思,修改多次,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画成二十四景,能够呈现齐白石早年的山水面貌。

  据齐白石回忆称这套册页创作于1910年,但是通过画作风格的考究,应该是齐白石游历初期的画作,例如对于芭蕉树的描绘并不像《借山图》之后的作品,例如画作中的建筑物也是直接来源于《芥子园画传》。当然,其中的晚霞、场景的描绘,以及构图的改变已经表明他在游历中。

  “变法”确定最终艺术面貌

  从册页系列的小幅画作,到大尺幅的艺术创作,这成为齐白石北上北京之后要解决的问题。

  经历了八年远游,归来的齐白石已经在艺术创作上发生了改变,本想在家乡的田园山水之间度过余生,但时势混乱军阀混战,家乡虽好已难久留。从1917年到1919年,齐白石终于下定决心到北京做一名北漂。最初,齐白石在琉璃厂挂单卖画,但是他木匠出身又加上八大风格的绘画,造成了他的画风无人喜爱画作无人问津。

  或许是因为的确要迎合北京的画坛,同时也是需要突破自己的艺术创作。促使齐白石决定“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但是艺术的变法并不容易,前后经历十年,终于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他最早最不被人重视的山水画也在此时趋于成熟。

日出图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132x64cm 无年款 中国美术馆藏日出图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132x64cm 无年款 中国美术馆藏

  在北京定居之后,齐白石也较少外出游历,变法后的创作在原有写生的基础上加入了想象绘画的成分更多,完成了一些大型作品。以《日出图》为例,通过画面无法判断是哪里的日出了,而是凭着以往的感受和记忆,力图用中国画的色彩和水墨表达出日出时水天之间色彩复杂而迷人的变化,这是他变法之后的创作。

牵山前有居 齐白石 纸本设色 轴 140.8×39.4cm牵山前有居 齐白石 纸本设色 轴 140.8×39.4cm

  无年款 中国美术馆藏

  在《牵山前有居》中能够看到,齐白石在题款中强调了“杏子坞老民用我家法”,可看出他对自我山水风格的坚持和肯定。对线条有一种偏好,有人不认可齐白石的山水画是因为他的画面中没有传统山水画的勾皴点染,特别是没有使用皴法,而是以线条为主。吕晓介绍,这样的山水画画法是与他的大写意花鸟一脉相承的。同时,与当时的山水画家的画相比,齐白石的山水画是概括的,没有讲究“三远”,也没有画山水画里应该有的瀑布、道路等元素,他的画面中就是山、树、桥几个主体元素的组合。就像齐白石画水,就是曲线的组合。

江上千帆 1917年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江上千帆 1917年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江上千帆 局部江上千帆 局部

  后来就有了文章开头讲的故事,1922年,陈师曾带着齐白石的画作去日本参展。这次展览展出的《江上千帆》就是当时的参展作品,用色彩描绘山,表达日落时分, 层层的江上帆船,树之间空间的排列,相对于传统派的画家而言,这是很现代派的画法。所以,齐白石的参展作品全卖出去了,而且是山水画卖的最贵。开启了他的山水华被世人关注的契机。

四季屏之三山水·秋 齐白石 纸本设色 轴 132x32cm四季屏之三山水·秋 齐白石 纸本设色 轴 132x32cm

  1919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阶段,齐白石以《借山图卷》为蓝本进行再次创作,变为了竖向的构图,他保留了《借山图卷》中所创造的至简的风格,笔墨更加老辣肯定,同时更注重对于对画面的布置安排。

  在他晚年的山水画中,思乡成为了主要的主题。在梦中白石草屋还是那么宁静,隐于山谷密林中,是个可以读书的好地方。在梦中,白石草屋还可以没于一片竹林中,屋前是一片池塘,静谧而和谐。绘画在此时,成为齐白石圆梦的方法和手段,他画的也许不只是山水,是乡愁,也是梦。

万竹山居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102.5×49.5cm万竹山居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102.5×49.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款:万竹山居。借山吟馆主者齐璜。

  只是,当齐白石在努力革山水画时,中国的山水画界还未有变革的意识,时代的氛围给他的山水画创作造成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陈师曾,徐悲鸿也是认可齐白石山水画的好友,他给齐白石出版的画册里,有一半都是山水画。

  当后人与研究者试图去寻找齐白石山水画中的价值时,发现在先生去世50之后,这样的价值无论在学术、市场还是社会中都凸显出来。

  2008年奥运会之前,开幕式的主创团队经常到北京画院看齐白石的作品。“我并不知道他们反复看齐白石,到底在寻找什么。2008年8月8日,当我坐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看台上,看到一幅中国画的手卷徐徐展开,我知道了。”吴洪亮看到了齐白石山水意象进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足见齐白石艺术的活力以及其具有的普适性与跨越时空的价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