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中国-大匠之风:牛克思 石头一梦方觉醒

2018年07月24日 14: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宝库匠心艺术馆公众号

牛克思牛克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代表作:

  《锦绣山河》

  《江南黄芽菜》

  特邀艺评人

  “凡人啊!我像石头的梦一样美”这是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美》里的诗句。

  石头的美,可见,可触,可想,爱石的人们自有感觉。但,“石头的梦”意味着什么呢?她究竟有多美?这真不禁让人心神荡漾。诗人的感觉是最敏锐的,对牛克思石雕作品,中国当代诗人高洪波也有同样敏锐的感受:“天工本无巧,能者自夺之。大师如林立,独钟牛克思。”

“知我者谓我痴,不知我者谓我狂”“知我者谓我痴,不知我者谓我狂”

  从1974年离乡,1995年初回到故乡青田,牛克思与青田石雕界已经整整脱节了20年。他回来后,对整个青田石雕行业作了全面的考察,发现向来以文房雅具﹑谷物花果﹑虫鱼鸟兽﹑松竹山水为题材的青田石雕,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也在精巧上达到高峰。同时牛克思也敏锐地发觉,整个青田石雕的格局没有变化。他能找到突破点,他曾放言“我卖艺不卖工”,牛克思为民间工艺争出头的雄心,也是何等强烈!半年后,牛克思推出的第一件作品《锦绣河山》,石料鸡血石一般是做分割处理的,牛克思却一反常规,出人意料地决定对这一石料不作任何分割,创造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把原石最充分地利用起来。

  《锦绣河山》就这样问世了,人们惊异地感觉到,作品完成后,比起原石来,反而显得更大了,再看作品的细部,只见山峦如聚,松涛如怒,血色苍茫中,云蒸霞蔚,万里长城,龙骨开张,蜿蜒逶迤,气势壮阔。 1996年春,《锦绣河山》以143万元人民币被收藏家收购,创造了青田石雕有史以来的最高价位。凡是遇到有人当面议论石雕的料钱和工钱时,牛克思都截然回答说:“我不是石农,不卖石头;我也不按时记工。我做的是艺术品,不是工艺品,我卖艺不卖工。要说料钱,齐白石画画的宣纸更便宜,只有几分钱。”

“天人合力,绝品于斯”“天人合力,绝品于斯”

  中国美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的美”,另一种是“芙蓉出水的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两种美感有了高下之分,“初日芙蓉”比起“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青田石雕是属于上述的哪一种美感呢?显然,它是“错采镂金”的美。这种美,对许多美术家、鉴赏家、评论家、理论家来说,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最刺耳的评论,据我所知,是吴冠中说的,“有一次看青田石雕,用漂亮的青田石雕出一大盆水果,桃、梨、葡萄……逼视,每只水果雕得‘栩栩如生’。但退后一步看,整体形态极难看,像开了膛的一堆心、肺、肝、肠,令人恶心。”

  这是让人刺痛的评论,这种刺痛也是牛克思锐意创新的鞭策力,他完成了一件高约一尺的蔬果题材的作品《江南黄芽菜》。原石是为难得的龙蛋石,外面通体红褐色,内裹青色玉料。《江南黄芽菜》是挺立的,采用圆雕,着重表现白菜鲜嫩挺秀,让人感觉到长于田地的鲜活。牛克思在谈创作经验时说:“什么是‘工细’的‘细’?看得见的地方都不是‘细’,现在雕刻工具很先进,要做多细就能多细。看不见的地方才是‘细’。”他的意思很清楚,雕刻白菜时,根、茎、叶、络、脉的细部的精雕细刻,并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这些细工最终是为了表现白菜的鲜活和水灵。

  牛克思说这一创作观念不是他的发明。首先来自父亲林挺椒的教诲。在他幼年开始摆弄石头时,父亲告诫他首先要细心体察实象和真物,要雕蔬菜瓜果,就多去菜地果园里观察,雕牛羊就去看真的牛羊,雕山水就去看真山真水,“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教诲四十年来从未忘怀,在雕刻中逐渐体悟出来。牛克思反复告诫助手和同行,“技术进步不等于艺术进步。我们的石雕作品,要经得起近看,还要经得起远看;不仅要好看,还要耐看。要有感觉,要有内涵。”

  精妙生动与大气磅礴

  古往今来,雕刻一门,因其细故,容易“谨毫而失貌”,艺人要有自家面目很难,而要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更是难上难。牛克思就是一位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石雕艺术家。他的风格,大体可以用“精妙大气”来描述。精妙,就是写生入神、精妙动人,集中体现在他的花鸟、动物和人物的创作中。大气,就是大气流转、气势撼人,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创作中。

  雕刻表达了某一瞬间的东西,由雕刻家把它们“凝定”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顷刻的凝定”。2006年完成的《柳暗花明又一春》和《桃花依旧笑春风》,是牛克思以青田石雕技法雕刻寿山石的重要探索性的作品,均取料芙蓉石。它们青田石雕界和寿山石雕界同时引发震动,这两件作品的精妙生动之处,不仅在于形象的鲜艳明丽,而且更重要的是牛克思以简练含蓄的手法,将自然和人生中最动情的瞬间“凝定”住了。美艳,是一种持续的美的状态,漂亮的女子常具的,但是白里透红、红里透白、能让人屏住呼吸的娇艳,却只有在情欲迷醉的高峰体验的瞬间才会出现,牛克思永远把这一最富生机和情意的时间点“凝定”在石头上了。

  牛克思游历欧洲期间,透彻地琢磨过希腊、罗马直到罗丹的人物雕塑作品,也在法国的一家具厂在法国师傅的指导下,做过短期的木雕,主要是雕花纹和人物。牛克思对自己创作人物雕刻特别审慎。2002年进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开始创作人物。第一件作品《母子情》,牛克思抓住了母子间亲和力最为饱和一瞬间的神态:初为人母的女子,依然洋溢青春的气息,秀发如云,面若凝脂,在背着小孩子走路的途中,时时惦记孩子,禁不住回头看,而小孩呢?心电感应似的,也在想着妈妈,在同一瞬间,嘟囔着小嘴凑过去亲吻妈妈。

  牛克思石雕创作,用力最深、成就最卓著的是山水。中国传统的雕塑和雕刻中,几乎没有什么山水作品。山水作品本身的难度,再加上金玉石土木等材料的特性,雕刻山水是难上难。因此,牛克思的石雕山水作品有着深巨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史的地位。他的作品一改以往玉雕山子式的刻板和盆景式的纤巧,以宏大的形体、撼人的气势、雄强的姿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感。牛克思的山水作品大到重达数吨、小到几十斤,取石料也是不分南北,总是力求匠心独运,以“造境”和“写境”相结合,营造出山苍树秀、石润水活、灵虚动荡、大气流转的境界来。

  牛克思精妙大气的石雕艺术风格在21世纪初中国的出现,固然是他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又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时代的必然要求。1995年当牛克思重新创作石雕时,中国进入全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实力空前壮大,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收藏进入繁荣期。我们知道,雕刻与诗歌、绘画、音乐有些不同,后三者往往在民族危亡、国家板荡之时出现绝唱;而雕刻却不同,绝品只能在盛世出现。牛克思在创作有史以来最大最好最美的鸡血石雕时,在雄迈挺升的万里长城上雕出21个烽火台来代表新纪元,并特意把作品命名为《江山永恒》,传达了牛克思对新来到的盛世的呼唤。

  走向新境界:大璞不雕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分析米开朗基罗雕刻时说,他心目中的人物早已沉睡在工场中的大理石块里,作为一个雕刻家,他能做的,只是把掩盖在人物上的石头去掉而已。”牛克思说:“我在雕刻石头的时候,可以说是任何杂念都没有,我和石头是很有缘分的,一块从山上打下来的石头,摆在那里,我要把它做成什么,直接会进入我的脑子,灵感豁然来的时候,就会自然反映出这块石头可以做成什么样的东西。” 这是牛克思创作中相石的秘密。他的心思,和先秦的那位木匠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是灵犀会通的。

  因此在他的手下,不管石头来自哪里,浙江的青田、昌化,还是内蒙古巴林或福建的寿山,也不管它们的大小、高低、色彩和名字,牛克思一次次完美地满足了它们的心愿, 该做的,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做到了极致。剩下还能做什么呢?只能是不雕。不雕不是不雕,而是让人感觉不到。就像西汉的石雕,简略浑朴但是到如今还有勃勃的生气;就像唐代吴道子未经填彩的白描,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就像现代张大千晚期的泼墨泼彩,浑厚苍茫,神幻莫测。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大璞不雕”。到了这时候,牛克思会像一个伟大的通灵者,让我们领略“石头的梦”究竟是什么。

 
匠心中国艺术中心    上海中心大厦38楼匠心中国艺术中心    上海中心大厦38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