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中国·大匠之风| 程美华 锦绣华毯斑斓色域

2018年11月23日 18: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宝库匠心

程美华程美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

  《幸福之光》

  《年年有余》

  白居易在《红线毯》中,讲述了唐朝丝毯所营造的美丽画境:柔软松茸的毯毛,陷没了舞女的绣鞋。他还详细描的绘了丝毯的制作过程:“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可见当时工艺已经颇有造诣,“一丈毯,千两丝”暗藏着丝毯制作的用料之精。

《幸福之光》《幸福之光》

  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就已经开始织造丝毯。无论马王堆出土的菱格彩花壮锦丝毯,还是新疆尼雅地区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丝毯织造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利用羊毛捻纱,织造出造型丰富、画面绚丽的跪毯、壁毯、地毯;而在羊毛原料稀缺的南方,则是以盛产的蚕丝为料,手工编织、栽绒、绾结,形成唯美的丝毯。丝绸之路让中国丝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丝毯也逐渐发展成一幅画或是艺术品,追求空间美与自然美。

《世博之光》《世博之光》

  千年后,这种工艺仍旧在中华大地流传,只不过丝毯织造永远只有十分之一甜,剩下的十分之九,是苦,是涩,就是没有甜。但是这一切,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丝毯技艺传承人程美华眼中,却是一丝一线的夙愿,不为人知的辛酸化成了金銮香雾,一曲一叹,一生一毯。

  丝线匠心

  来过程美华丝毯工作室的人,很难不为手工丝毯所蕴含的丰富生命力所打动:仿佛定格万物生长的《春意盎然》,叶子在丝绒间葱绿变黄、凹凸有致;黄绿色花叶簇拥着中心红金色锦鲤的《年年有余》,似乎能看出强劲有力的甩水动感;1.5米×0.9米的现代艺术挂毯《花之魂》丝毯,中心一朵抽象的花蕾含苞欲放,稍微走远些,流线型的花瓣更是跟着视觉中心向四周飘散。还有《笑迎世博》《智慧之光》,无不吟诵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

《年年有余》《年年有余》

  “编”与“织”,本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但是在手工丝毯的制造中,它们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条优质的,长宽均约两米的手工丝毯,前后需要融合设计、绘制图样、点格、算色、染色、织线、上经、定经、过纬、平毛、剪花、整修、检验等十几道工序才算完成,而这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每一个织造手工丝毯的人都要经过技艺的磨练、艺术的洗礼、时间的沉淀才能编织出卓越的丝毯。江南一带,更是在北方传统京派丝毯工艺上推陈出新,在“手工栽绒”和“倒钩”工艺的基础上,将编、织、拉、盘、簇、片等工艺融于一体,出现了如皋丝毯的美丽华笔,大大增强了艺术的张力和深度。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程美华便是在如皋与丝毯艺术和世界因缘际会的,从一名小小的技术员到金山丝毯厂的厂长,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让手工丝毯从平面走向立体,由物品变得拥有灵魂。程美华回忆说:“刚刚进厂,本来是安排我做后道工序的,可是看到织造丝毯的工人,一下子对这个产生了兴趣,可没想到织造是那么的辛苦。”程美华伸出双手,她的左手是并不拢的。织造丝毯时,匠人需要前后两排经纬线做底板,左手食指把前纬线绕到经线后,再按“8”字绕回打结,每打一个结就割一刀。每一平方英尺丝毯,通常要手工打出14400个“8”字结。正是这不断地绕线,让程美华的食指变了形。

  “比别人多学一点”是她的执念。不过这份执念却给了她人生第一个惊喜,她做出来的《富贵牡丹》在老师傅对丝毯制作验收时获得了一等品!1982年的5月,程美华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技术人员选拔到德国汉堡东方地毯博览会上进行现场表演,在当时欧洲人不相信中国地毯是手工制作的背景下,她用流畅的双手、娴熟的技法、精湛的制作,信服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锦绣章法

  《智慧之光》是程美华1981年前往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与著名画家袁运甫共同研制的中国第一幅现代艺术挂毯。作品描绘的是中国古代女子点燃智慧之火的场景。“丝毯开始采用点格来划分色块,一块块区域间边界明晰,但这种做法很难达到好的艺术效果。”这时程美华想到了波斯地毯,每条地毯都是由编织者即兴发挥,即便是两位制作者拿到相同的画稿,也不会织造出同样的地毯。”后来程美华建议姐妹们抛弃点格和固定色彩,用全新的手法诠释,将一种色彩深化出十五种晕色,来表现颜色的丰富性。一年以后,《智慧之光》被做“活”了,袁运甫老师带着这幅丝毯到来到美国艺术中心展出,被美国艺术界传为佳话,说这幅丝毯开拓了现代丝毯艺术,在当时没有一副丝毯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

  抛弃点格和固定色彩这才是第一步,在以后的创作中,程美华不断进行实验,让丝毯制作更具创新性。首先是传统地毯的样式改革。相比伊朗波斯毯的色彩鲜艳;日本丝毯的淡雅规整;美国丝毯的田园风,90年代的中国传统手工丝毯只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富贵牡丹的样式。程美华先从丝毯形状下手,将丝毯由原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变为波浪形、椭圆形、圆形、布丁形,一时间让丝毯时尚了不少。

《果实累累》《果实累累》

  之后是材料的创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还是浙江桑蚕丝制作手工丝毯的高峰期,大量桑蚕丝的使用,让材料面临严重短缺。这时,程美华开始大胆尝试使用北方高山上的柞蚕丝,经过温度、漂白、加工等复杂工序后生产出了没人想到却完全可以代替桑蚕丝的高弹性原料。她还带领金山丝毯厂吸收西方美学艺术,设计出海派图案,并大量使用蓝色、驼色等淡雅色系;工艺上,程美华用电动剪刀对图案进行修剪,也就是她经常说的“剪花”,让柞蚕丝丝毯立体了起来。90年代金融危机时,她所负责的金山丝毯厂不倒反荣,首张150万元订单由欧洲越洋而至。

  灵魂升华

  仔细端详,程美华及其团队出品的手工丝毯像是放着光,每一副都透着灵气,不是单纯的画,也不是单纯的丝毯,而是一副活的艺术品,蕴藏着灵魂。它们有的表现的是祖国山川风貌的壮美,有的描绘城市发展的成果,还有的传承着中国文化的气韵。

稻花香稻花香

  《长寿图》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央,一个大大的“寿”字十分突出,每个笔画都是以京剧脸谱画面填充,四周祥云环绕。手工艺术挂毯《稻花香》以金山枫泾地区的秋收季为主题,画面里有金黄的稻穗,展示着一派丰收景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浓缩了上海各大标志性建筑,如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大剧院、城隍庙等,还有游船、磁悬浮列车、舞龙人、庙会游人等,是一副长3米、宽2.5米的长卷,曾在2014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奖。还有一幅更具灵魂深化的作品是《希望》——小鸟在鸟巢的蛋壳里破壳而出,象征着新生。作品经过多次调整,终于调织出炫目灯光拖巢而出的生动感。2013年,《希望》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放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希望》《希望》

  这些质地细密、图案繁谨、绒头绵密的丝毯缱绻着一门近乎失传的古老手工艺,打开了艺术的结界,给世人投去深邃的眼神……

宝库匠心馆    上海中心大厦38楼宝库匠心馆    上海中心大厦38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