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男人迎来百岁生日

2021年05月14日 09:5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启动现场,从左至右:主持人“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项目总监、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米星辰(Yildiz Miller);“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启动现场,从左至右:主持人“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项目总监、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米星辰(Yildiz Miller);“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北京时间5月12日上午,一场特别的生日活动在北京CHAO艺术中心的回声剧场举办,这有可能是在世界上第一个纪念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00周年的活动,但在几个小时后,大阪、柏林、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及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十多个城市等,或巴塞尔、伦敦、巴黎、纽约等地,全球许多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将纷纷举办博伊斯纪念活动,共同致敬这位深刻改变了当代观念的伟大艺术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讨会现场,从左到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讨会现场,从左到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博伊斯不仅重新思考了“艺术”一词的定义,也拓展了“艺术家”的定义。正如他所宣称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是的,这是一个愿景,一个口号,既包容又授权。庆祝博伊斯诞辰100周年是为了向思想和行动致敬,这里不仅仅指的是他最著名的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以及他许多充满传奇的作品与故事,更指的是他在艺术家身份之外,所具有的教师、表演者和社会思想家的多重身份。他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件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巨大艺术品,其无比开放的理念和无所不包的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艺术、社会和教育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面貌的,以及我们究竟在建设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是为了纪念出生于1921年5月12日的德国传奇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而举办的一个为期一年的大型艺术项目。该项目旨在致敬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将从2021年5月12日启动并持续至2022年5月12日,该项目由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联合策划,由王家北、蔡和君担任项目总监。

  2021年5月12日,由CHAO艺术中心和凤凰艺术联合主办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启动发布会暨影片放映活动”,作为博伊斯百年诞辰庆典的开端,赞扬了他在思想、行动、深度和人性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进一步探索他为当下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活动来向艺术家致敬,探讨其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与价值。

  此次发布会邀请了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文化处处长米星辰(Yildiz Miller),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子康,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艺术总监肖戈,“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策划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当代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程昕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CHAO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杨君等重要嘉宾参与。当天同时举办了一场对谈活动,由“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项目总监、凤凰艺术主编王家北担任主持。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讨会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讨会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活动现场,嘉宾们讨论了约瑟夫·博伊斯在世界以及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并共同揭晓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随后的一系列活动计划。在对谈结束后,由嘉宾和在场媒体共同参与博伊斯诞辰百年生日蛋糕环节,以表示对这位艺术家的致敬。随后,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放映环节播放了两部重要影片,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博伊斯行为作品中存在的艺术力量。

  出于策划人自身对约瑟夫·博伊斯的思想和作品的热爱,本次项目自三年前开始准备。同时,“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也是在博伊斯所提倡的合作方式下实现的,策划人乔纳斯·斯坦普和肖戈通过与北京、上海、杭州、重庆、长沙、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艺术机构联动起来组织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包括展览、论坛、讲座、电影放映和映后谈等。

  该项目将于2022年初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以及2022年3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型纪念展览作为整个项目的高潮。期间还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艺术家进行多场论坛、讲座,呈现大量的影像作品,组织映后谈。其中穿插了很多博伊斯在世界各地合作过的名人访谈,例如伦敦的卡罗琳·蒂斯德尔,米兰的男爵夫人卢克雷齐娅·德·多米齐奥·杜里尼,科隆的克劳斯·施特克,纽约的约翰·哈尔彭和爱丁堡的理查德·德马克等。

  在中国艺术界,博伊斯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与独特的艺术形态,长期以来亦被广泛讨论与引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和未来,中央美术学院曾在2013年就主办了“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的大型展览,在时任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牵头下,由朱青生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担任主策展人。是博伊斯的个展第一次在中国呈现,经过近一年的漫长筹备过程最终迎来柳暗花明。其中,上海昊美术馆的加盟,使博伊斯的作品不仅能在中国独立呈现,使其成为中国的美术馆的收藏,中央美术学院也更是因此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展示博伊斯作品的艺术机构。

  因而,博伊斯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学术支持机构,而本次“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大型纪念展也将于明年重归他首次亮相中国的同一地点和同一机构举行。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跨越一年的时间安排,也是为了进一步庆祝中德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2021年4月7日应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在谈话中,习近平主席表示,双方应以明年(2022年)中德建交50周年和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交流。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不仅仅是纪念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象征了两国人民之间不断增进的友谊,德国驻华大使馆和歌德学院也将全程支持这个项目。这一切都体现在约瑟夫·博伊斯的精神中,他对于我们的星球和人类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作出了一种普遍而彻底的反应,即我们都需要共同努力克服以共存为目标的存在主义问题。

  此外,本次项目中的博伊斯纪念展也将展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博伊斯如何通过他常用的创作材料,毛毡、油脂、蜂蜜、动物和声音,以及一些常见的如椅子、桌子、钢琴、食物或黑板这样的物品,在他的行为艺术里凝练出一种隐喻的符号语言,用来表达生长、能源和脆弱性。

  同时,项目不仅试图呈现博伊斯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同时也通过他的各种行动追溯了他作为一名教师、表演者和社会思想家的多重身份。除了他的演讲,行为表演也成为诠释其“社会雕塑”理论的关键。

  这个概念既表明了他自身的使命,也描述了他对社会的理解,即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件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巨大艺术品。正是通过这些行为表演,他象征性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揭露了他的创作性身份及其神秘之处。这些也体现了他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从生、死、然后重生的普遍轮回;到整个社会在对话与学习、声音与沉默之间的来回摇摆;以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统一。

  庆祝博伊斯诞辰100周年是为了向思想和行动致敬,向人们传达关于艺术、社会和教育在当下与未来的信息,以及我们在建设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启动发布会暨影片放映活动

  主办:CHAO艺术中心 凤凰艺术

  时间:2021年5月12日(周三)10:00-12:00

  特邀嘉宾:米星辰(Yildiz Miller)、朱青生、张子康、王春辰、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肖戈

  主持人:王家北

  项目执行:景文、蔡和君

  平面设计:吴玮禾

  地点:CHAO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 B1回声剧场

  放映影片信息:

  社会雕塑(Soziale Plastik)1969/1988

  卢茨·莫玛茨(Lutz Mommartz)的无声电影

  1969/1988,黑白,11分31秒,16毫米

  这部电影是由德国电影制片人卢兹·蒙玛兹(Lutz Mommartz)于1969年创作的,影片中约瑟夫·博伊斯从屏幕上看着每一个观众。博伊斯在片中静默地直面观众,因此电影也没有任何配乐,这部影片于1988年向公众展示——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这部影片并非来自真实的当下。

  《凯尔特人+》(Celtic +)1971

  黑白,19分50秒,16毫米

  约瑟夫·博伊斯创作了这部影片延续了他在爱丁堡创作的《凯尔特(金洛克兰诺赫村庄)》。影片中博伊斯站在水池里,他的一个助手把液体倒在他的头上来再现洗礼的动作。 但是,将这一行动仅限用基本的基督教活动去理解是不够的。博伊斯将与语言、雕塑和救赎相关的元素并置在一起,并将他具有治疗性的艺术形式概念转化为图像,这是一种通过言语雕塑社会的艺术形式。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