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我们收藏家不能做井底之蛙

2022年10月02日 22:5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本报记者 王菁菁 中国商报

  “我今年正好60岁,在我看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一种享受,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是一位称职的收藏家,就一定会购藏到优秀的作品。这是我近一时期深入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也令我有了底气。”回想起不久前刚刚经历的欧洲艺术之旅,著名收藏家郭庆祥这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以参加2022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作为行程的起点,再赴德国柏林与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当代架上绘画代表人物丹尼尔·里希特等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后又转至法国,徜徉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样的世界级艺术殿堂……在郭庆祥看来,一路下来就是一次游学历程。艺术是无国界的,并且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对于我们中国藏家也是一种启示,要改变将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市场上,转变围绕市场氛围打转的认知。”他指出。

  作为中国收藏家进军西方艺术品市场的“先锋”人物,业界眼中的郭庆祥,不但有着极强的前瞻性,而且是中国藏家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位重要“推手”。那么,他此番欧洲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能为同行收藏西方艺术品带来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不久前中国商报记者独家访问了郭庆祥,听他娓娓道来此番“游学”的感受。

  “不要以是否有私人美术馆、博物馆来评判中国藏家的实力”

  记者:为什么会开启此次的欧洲“游学”?

  郭庆祥:近三四年中,常有不少知名西方画廊会问我们收藏家:你有没有博物馆?有没有美术馆?起初听到这种发问,我很反感,难道没有私人博物馆、美术馆就不是真正的收藏家吗?了解西方画廊对此问题的真实想法,便是我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深刻了解中国收藏家以及中国的私人美术馆。经过这次的一番了解后,我开玩笑地说:如今最大的行为艺术可能就是“私人美术馆”。

  近百年来,西方画廊一直将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尽可能优先出售给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私人美术馆。我认为这种运作模式的初衷没有问题,毕竟艺术家也需要将自己最优秀的创作留存下来。但这一运作模式到了东方,尤其是到了中国,就有点儿变味儿了。

  应该说,收藏西方艺术逐渐成为不少中国藏家转型的一种趋势。由于西方画廊并不了解中国藏家,他们只是习惯性地以是否建有私人美术馆、博物馆去判断对方收藏的意图,这反而导致了不少中国收藏家为了迎合这种要求,开启了建馆的模式。

  记者:缺乏了解,很容易导致哪些问题的出现?

  郭庆祥:很显然,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优秀藏品时,藏家才会有建美术馆、博物馆的想法。而为了购藏到优秀艺术品而去建馆,在我看来是本末倒置,问题也自然显现出来了——在中国内地,一些收藏者带着上述目的修建的私人美术馆,大多都属于仓储模式;而西方一些画廊不明就里,一看对方有美术馆的资质或名分,就会把作品卖给他们。但过不了多久,画廊就发现有作品会以私人馆藏品的名义在市场上出售。

  说到这个问题,我对收藏者不守承诺的行为是不赞成的。毕竟西方画廊对他们出售的作品有要求——五六年内是不能卖出的。你却非要在这个期限内,甚至连几个月的时间都不到就出售,这显然是不妥的。但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西方画廊对藏家的这种要求同样有问题。据我所知,不少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西方收藏家,他们并没有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从画廊和艺术家手中拿到好作品。

  事实上,不管是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将作品出售给国际知名公立博物馆、美术馆也好,还是卖给私人藏家获得更多盈利也罢,对于西方画廊包括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经营。你可能会说艺术家很看重自己代表作的存世,那流通就不是艺术品存世的一种方式吗?要知道,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流通也能让更多的大众欣赏到作品、了解到作品。

  因此我认为,在面对不同客户的时候,不破不立。说白了大家都是经营,认为自己换个说法和做法就是“高大上”,不遵守你的规则就是“不道德”,这本身就有失公允。

  “不想被‘欺负’,就要多走出去多看看”

  记者:西方画廊以“是否拥有博物馆、美术馆”的理念来评判中国藏家,在此次“游学”中您又有哪些体会?

  郭庆祥:中国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场馆本身建得都不错,但所收藏的藏品却参差不齐,有些馆里的东西甚至很差。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毕竟称之为馆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社会性。大家如果在这样的馆里看到的都是垃圾,那会误导公众的。

  这次欧洲之行,在与西方画廊负责人、艺术家交流时,他们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对此我的解释是:首先,这是为了迎合你们西方画廊提出来的要求——只要你有美术馆我就出售艺术品给你;其次,馆建得很好,馆主人有资金实力去购藏。至于会购藏什么样的作品,西方画廊、艺术家心中很清楚。

  这些画廊为了赚钱,往往会把自己代理艺术家的一般作品推送给这些中国收藏者。对于这种做法,我认为西方画廊是不负责任的。既然对方有那么好的美术馆,就应当建议他们购藏优秀的艺术品。结果他们却经常像卖服装那样给客户配货,把档次不同的作品进行搭配出售。

  记者:鉴于此,对于中国藏家,您又有怎样的建议?

  郭庆祥:中国藏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真的不能叫西方画廊给欺负了。如何避免?那就应当多走出去,多学习、多了解。常去如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样的国际知名博物馆、美术馆看一看,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收藏标准。你会发现,并不是毕加索每一张作品都能被这些机构所收藏,也不是优秀艺术家的所有创作都是精品力作。

  另外,我还想告诉中国藏家:一定要有信心!不用在意有没有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收藏到顶级艺术家的真正精品。

  这次欧洲之行,我也向几位知名西方画廊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与中国藏家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掌握对方是否既有实力又懂艺术。应当把优秀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卖给这样的中国藏家,他们才是让优秀作品传播、存世的推动者与守护者。

  “从事收藏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

  记者:关于画廊、艺术家、藏家、博物馆、美术馆之间的关系,您所看到的西方业界是怎样的形态?

  郭庆祥:通过近几年的走访、交流与深度了解,我发现西方对此已经分得清清楚楚,这一点我很敬佩。

  西方画廊很了解“金字塔”顶端的这些实力藏家都是谁,会把顶级艺术家的精品出售给他们。好的藏家往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资金实力,二是有眼光。特别是眼光好,加之对艺术的了解透彻,可能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就能收藏到不错的艺术品。同时,西方画廊也对大型公立和私立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取向十分了解。就连新藏家进场,虽然是新人,画廊也能掌握,也会将好作品卖给对方。

  相比之下,由于缺乏了解,长时间以来,真正有实力的中国藏家普遍很难在西方画廊拿到顶级的作品。我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站在中国藏家的角度来说,我建议要多与西方画廊、艺术家交流,只有彼此增进了解,才能收藏到好的作品。

  我常说一句话:我们收藏家也不能做井底之蛙。艺术无国界,艺术家也好,收藏家也罢,都是用情感去接触、碰撞,交流太重要了。还有一些中国藏家,确实想收藏好的西方艺术品,但自己又不是特别懂,那就更要走出去。我们搞收藏也要实事求是,哪怕你不喜欢对方的作品,你想批评他,也要先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拥有发言权。

  记者:年轻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当下藏家关注的一个方向。国外知名艺术机构在购藏这类作品时,是不是也有相关标准值得中国藏家学习?

  郭庆祥:经常会有人问我,现在很多年轻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售价并不是特别高。这些作品会被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吗?关于这一点,大家只要去官网查询,不难看出他们对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抱着开放态度的。但我们中国藏家自己要明白:这些机构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非没有定位。倘若你不去研究,只是一味跟着买,迟早要出问题的。

  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藏家去判断对方的艺术是否具有前瞻性与时代创新精神,是否有真正的艺术性,而非为了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去收藏。同时我也注意到,现在不少西方画廊都会代理一些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对此藏家也要会分辨:这之中是否存在专为吸引中国藏家、从而增加“名单”的情况。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警惕。比如西方画廊推出的某些年轻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的售价为10万美元左右,到了拍卖二级市场则会有两至三倍的增幅,然而好景不长,当达到了某个价位后,其市场价格就停滞不前了,几年后有些艺术家在市场上连名字都找不到了。这类作品被画廊推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合亚洲包括中国年轻藏家的口味,与艺术鉴赏关系不大。

  “凭作品说话,这个道理中外相通”

  记者:无论是从收藏者到收藏家的进阶,还是从收藏中国传统艺术转型到西方艺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郭庆祥: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崛起,西方画廊与中国藏家开始有了越来越频繁的交流。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也逐渐对西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强烈的收藏愿望。我鼓励中国藏家走出去。但同时我也再次强调,无论是收藏东方艺术品还是西方艺术品,基本的道理、原则是相通的,那就是艺术家要凭作品说话。作为藏家,自己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艺术成就在哪里,不要盲目收藏,也不要依赖收藏去赚快钱。

  既然你立志成为一名收藏家,同时也想有比较好的利润回报,那就要在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这两者之间去寻找、判定,对方是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贡献是什么?如果这些你能搞清楚,那你买得没有错误,否则的话,潜在的问题就会很大。

  一位优秀藏家要有专业的顾问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既包括研究美术史的专家,也包括博物馆的专家,当然拍卖行、画廊的专家也不可或缺。他们用各自的学识与经验来帮助你参考、分析直至购藏,这很重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看来,艺术品收藏能让更多人参与是件好事。但如果初衷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认识和喜爱,而是“一窝蜂”地涌上,抑或当成纯粹的投资甚至投机,我认为不合适,很可能会出问题。

  记者:刚才说到对艺术家的评价与判定,如何去评价一位艺术家?能否谈谈您的见解?

  郭庆祥:是不是一位好的艺术家,这里很有玄机,非三言两语能描述清楚。事实上,随着社会及时代的变化,关于艺术家风格的定位与理解,各种各样的新话题、新探讨一直层出不穷。比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那种对历史追溯的厚重感,以及他晦涩的诗意美学,今天在“蜜罐”中长大的年轻一代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对这种深层次的艺术情怀能认同吗?

  再举一个例子。在西方古典绘画中,线条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艺术家用线条来解释“可见”,成为还原现实事物的手段。但到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中,线条已经不再只是手段,艺术家更多是以此强调现实事物带来的心理感受;他们将线条从“造型”中抽离开来,以实现特有的表达方式与表达能力。这就是线条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转变。我想,判断他或她是不是优秀的艺术家,在你给出结论前,类似“如何去理解一位当代画家对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以及背后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深入解读的。

  至于我本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定要高于生活。我对国内当代艺术圈存在的某些抄袭和标榜的炒作之风,还有那种用一些“脏丑画面”来体现所谓创作“真实”的做法,很反感。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国内已有一批70后、80后与90后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更具当代性,他们的艺术语言既真实又有创造力,值得肯定和鼓励。

  我常说艺术家是天才。实际上,鉴赏者、收藏家的培养同样需要天分。但是天赋归天赋,不断地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眼光和眼界至关重要。艺术收藏不能做“井底之蛙”,更不能自以为是。好的藏家一定要通过学习去多了解、多领悟、多交流,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