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勉军评钟表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 20:37 金羊网-羊城晚报
卢勉军
作者简介
资深钟表收藏者、评论人。曾用笔名何楠、卢雨廷、张迁、Legrand等,在多本专业杂志和网站发表钟表评论。近年多倾向于收藏古董表和笔。
不久前某报披露,一记者跑到北京著名的地摊市场,以280元买了件名为“金丝铁线”的瓷器,拿到拍卖行去鉴定。“专家”仔细把玩后认定:“这可不是‘金丝铁线’而是‘官窑’,宋代左右,器形靠谱,有品相,有卖相。”记者忽悠得手。万一,我说的是如果万一真的拿去拍卖行成功拍卖,这件“起拍价起码也得五万元”的废物该令多少人吐血!
印象中,拍卖场一直是财力与意志的角力场,也是狩猎精品与珍品的宝地。进得拍卖行,入得专家法眼的,自然就绝非泛泛。但是,如果出现开头那种“专家”的鉴定结果,纯粹为了不负责任地拍卖而拍卖的话,那么在进拍卖场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不然的话,结果与进法场无异。有经验的收藏家,在狩猎目标之前,一般都会温习一下:翻阅拍卖目录、圈定目标、判研图片和说明,等等。说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拍卖目录的弊端,其一是上面的图片拍得很专业,虽然不是后期PS的,但拍摄的角度和用光,足可以说明“图片比实物漂亮”;其二是文字说明语焉不详,像“品相完好”或“稀有品相”等主观描述充斥其间,缺乏可量化的指标,或避重就轻。特别是一些古董表,或已停产的二手表,即使已被打磨修饰得圆头圆脑,也可以是“稀有品相”;其三是绝大部分拍品的机芯图片欠奉,只能凭君想象了。总而言之,除去一些近新品或买来就为拍卖的原包表,拍卖目录基本上就是一本“有图无真相”的图册,除非有机会近距离察看或有内参,否则“一颈血”不说,还留下心理阴影。
此起彼伏的拍卖声中,玩不起的是心跳,而不是金钱。拍卖行水深,众所周知,到底有多深,只要看一下拍卖纪录上的价格与民间的实际价格相比,就略知一二,反正如果手上有表欲沽,以近期的拍卖价格为依据,肯定挨砖。与民间二手市场相比,由于拍卖佣金的缘故,价格偏高是事实,但拍卖行的纪录还可以作为钟表价值趋势的一个参考,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钟表沉浮史。有趣的是,拍卖行的纪录保持者,总就是那几个品牌和款式。稀有性决定了它们历久不衰的价值,尽管近年大表流行而拖累了一些小尺寸表的价格,但作为二手钟表市场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拍卖市场,还是钟表市场的晴雨表。
国际著名的拍卖行,例如“克记”和“佳记”,都很规范,有着长期运作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制度和鉴定程序。但对于钟表来说,虽历史不长,但个中的经验和知识非长期的沉淀而所不能,这并非说见得表多就可,而是要对钟表的沿革、技术、品牌、鉴赏、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等,都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认识一师傅,凡有其他表友要求鉴定或维修的钟表,除非确实不能走或一眼就看出破绽的,必上手观测数天才下结论或动手。敢问拍卖行有人力物力来如此操作?想必不能,起码所聘的“专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知识面来对每一块拍品进行解剖。所以请一个靠谱的专家撑眼,是必需的。话说回来,开头的事例,只能说是目前收藏市场火热下的一个无独有偶的个案而已。
火热的拍卖场,并没有构成最大规模的钟表二手市场。在下还有机会以低于拍卖价格而买到品相好得多的表。坊间说法,拍卖场上的钟表,一半是藏家淘汰出来的,一半是出来碰运气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