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已然变身收藏新宠
近日,江苏苏州爱涛春拍推出“研古砚台”专场拍卖,该专场成交率达88.7%,多件拍品以高溢价率成交。其中一方“清康熙端石老坑海天旭日砚”作为本场最高估价拍品,以177万元成交。
砚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受到历代文人追捧。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如今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无论国内拍场抑或国外拍场都屡见砚台身影,并且还多次创拍卖新高。
在收藏之风盛极的今天,砚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优秀的雕刻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藏家的青睐,其价格也随之上扬,拍出千万元、百万元的价格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就砚台市场的整体价格而言,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砚台拍卖屡创天价
砚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受到历代文人追捧。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更是酷爱藏砚。自古就有“米癫拜石”的千古佳话,曾有一位江南富商央求米芾这位“砚痴”,愿以一座园林豪宅换得米芾所藏的一方南唐后主李煜的灵璧石砚。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如今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无论国内拍场抑或国外拍场都屡见砚台身影,并且还多次创拍卖新高。
不久前,中国嘉德上拍的一方“纪晓岚铭紫云砚”更以586.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一生嗜砚、蓄砚成癖,自名书斋为“九十九砚斋”。
2011年7月,西泠印社推出历代名砚专场,拍卖的118件各种砚台,成交率高达98%,其中一方“清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以96.8万元的价格成交。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上,一方清乾隆年间制“澄泥仿汉御题诗砚”也以506万元人民币高价拍出。
砚台收藏大有名堂
随着科技的发展,砚台已由普通的书写用具逐渐变成收藏品。砚台既然值得收藏,并且投资升值空间巨大。那么,砚台千万种,收藏者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砚台呢?
收藏砚台首先要看砚台的年代。砚台精品多出于明清两朝,这一点与瓷器颇为相似,其市场价值并非越老越值钱。
目前来看,市场上价格最高的当属明清两代的砚台。很多收藏者对“清三代”的砚台比较偏好,其收藏价格自然较高。但由于明清两代的古砚价格不断攀升,收藏者可以关注一下宋代古砚。而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其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砚台石质比较粗糙,所以其市场价格并不高。
除了年代,要评定一方砚台的收藏价值,还要关注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材质主要看是否是“四大名砚”,“四大名砚”指的是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和山东的鲁柘澄泥砚,其中端砚最知名,古砚拍卖价较高的大多是由端砚创造的。
据介绍,砚台价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厚度、大小以及形制,进而考究其石质纹理;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砚台的价格昂贵得多。
在砚台收藏中,增值最快的当数历代名家砚。广义的名家砚,大体包括三类:一是名家设计、雕刻、制作的砚台;二是名家题写砚铭的砚台;三是名家使用、收藏或鉴赏过的砚台。古砚贵在有铭文。因为中国早期的砚台注重实用性,装饰较少,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砚台制作出现新的突破,朝着艺术化方向发展,讲究造型美观、雕刻精细、图案丰富,而且盛行在砚上镌诗题铭的风气,使砚台超出作为一般文具的实用性,成为供人玩赏的艺术品。古代名砚流传至今,已极为珍贵,如果带有铭文,其收藏价值难以估量。
古砚贵在有铭文,但十铭九假。在众多假砚铭中,主要有同代托款、后代仿款和现代仿款三种;即使真铭也分自书自刻、自书匠刻和匠摹匠刻三类。分析人士表示,一方带铭文的古砚,如果铭文真实可靠、字口包浆较老、书法篆刻较精,即可判定具有收藏价值!
随着当代艺术品潮流的发展,当代大师的精品、珍品之砚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价位也一路走高。纵观近几年拍卖市场上当代名砚和历代名砚的表现,一些新砚在总成交价、最高拍价、平均拍价上甚至超过了古砚。
有关专家表示,新砚比古砚好鉴别、易观赏。古砚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珍品古砚寥若晨星又很难鉴别,名家藏砚查询考证艰难,常使藏家望而却步。
据称,古砚作伪的手段很多:旧匣装新砚,旧砚刻假铭,用墨色掩盖水泥修补过的残砚,摹刻伪造名砚等等……民间流传的古砚,不是苏东坡就是赵子昂,甚至还有虞世南、李太白的,可以推断十之有十是假的。
然而,新砚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一砚在手,一目了然;如果搞不清楚,刻砚、铭砚者都健在,一打听也就了然。
另外,砚的功能发生变化,古砚以实用为上,新砚则主要供人欣赏与收藏。新砚不仅继承了古砚的式样,而且又使雕刻艺术深化发展。雕砚家在追求“新”“奇”“美”的过程中,利用砚石的自身结构、形状、石品花纹等特点,“以石构图,因材施艺,以色取巧”,突出自然神韵,制作出的砚台也因此受到藏砚家的喜爱。
有关专家提醒收藏者,要介入砚台收藏,应量力而行去选择砚台等级。如果鉴别能力较强,可以收藏古砚;对于初级入门者,可以考虑收藏新砚。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