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运动下的十年拍卖市场

2016年04月21日17:3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在过去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门类能够和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超高速”运转相比较。在资本的作用下,从“小圈子的专业讨论”到“拍卖市场价格评判体系”的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市场评判体系,虽然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舆论体系,但是不可否认,从2005年开始至今,接踵而至的市场热点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当代艺术十年(2005-2015年)拍卖大事表

  “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被卷入或者胁迫进入商业洪流之中,仿佛是一场运动。这场轰轰烈烈的商业运动,不亚于五七年大练钢铁那劲头,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投资理财,买房炒股,看K线图,争先恐后都怕落在后头。”艺术家朱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如此说道。

   十年“市场运动”的格局

  在这最为关键的十年时间中,我们也试图对于市场影响下的十年进行梳理,以拍卖市场数据为蓝本,来看这场当代艺术界的市场运动经历怎么样的十年。

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2005-2015年)作品数量柱状图(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似乎从娘胎中就离不开西方因素,同样的在拍卖市场中,2006年纽约蘇富比拍卖首次推出亚洲当代艺术拍卖,246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最终成交额为1322.89万美元,成交率高达90%。而在此后的三年间,纽约蘇富比一共进行了6次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但由于多数的藏家还是来自中国,连续的拍卖也没有打开西方藏家的局面,此后蘇富比决定把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重心转移到香港,也正式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年奇迹的序幕。

  在雅昌艺术网所整理的近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标的数量的走势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2005年开始的6996件标的,激增至2006年的18985件标的。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有所调整,2009年拍卖标的数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仅为8561件。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伴随着经济的回转,艺术品市场也逐渐回春,每年上拍的标的数平均为15000件左右。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也逐步走入良性发展的阶段,拍卖公司在专场学术设置上查漏补缺,藏家群体也越来越成熟。

2005-2015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前十(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我们也从艺术家高价作品的维度来看这十年的拍卖市场变化,在雅昌艺术网所梳理的2005-2015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TOP10中,曾梵志、张晓刚、陈逸飞以及刘小东占据了十个席位,其中曾梵志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作品《最后的晚餐》更是成为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纪录,也是唯一一件亿元拍品;张晓刚作为这一榜单中饱受热议的艺术家,也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中尤以《生生息息之爱》最具有代表性;刘小东作为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从2006年的那件《三峡新移民》开始就成为市场中最为热门的艺术家之一;早逝的写实油画艺术家陈逸飞也有两件作品进入榜单,成为近十年中写实油画坚挺市场的代表。  

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1.42亿元 香港蘇富比2013年秋拍

  在具体数字之外,整体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十年间的变化,用“过山车”来形容最为贴切。其中,2005-2008年进入第一个井喷期,带动了一大批此后“先富起来”的艺术家,如上文中的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王广义等艺术家;2009-2011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第一个调整期,但在2011年尤伦斯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之后就很快打开了局面;在经历了短短一年时间的异常繁荣之后,2012-2015年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当代艺术更是重新洗牌,虽然遭遇了西方资本撤退,但依然没有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亿元时代。

  2005-2008年:“先富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2005-2008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将近十年准备之后的第一次爆发,四年的时间中,海内外的拍卖公司共举办了489场(55811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并且呈现出从纽约到香港转移的局面。香港蘇富比2005年秋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以近7000万港币的成绩收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代雕塑家朱铭创作于1991年的《云手》木雕以191万港币成交;同时我们也看到2007年秋拍北京保利首次引入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概念,汇集了50件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巡回展览,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再次推向国际,也正是在这一年,迎来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好的一年,以及带动艺术生态的第一次繁荣:数以百计的新艺术媒体、画廊、私人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不仅仅是拍卖行的目光从传统水墨转移到当代艺术上,画廊也以极快的速度签约中国当代艺术家,当时更有传言古根海姆和蓬皮杜会在中国开设分支。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6NO.6》 6707万元成交 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

  2008年则是这一阶段中的拐点年,春拍的热闹与秋拍的沉寂,不知要打击了多少人的信心。伴随着2007年的拍卖热度,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1996NO.6》以6707万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拍卖纪录。这个天价在讨论之于也让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从艺术家参与国家公共事件到海外艺术家的回归,同时这些创造市场神话的艺术家纷纷和国际著名画廊签约,也引发了更多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国际化的讨论。

  但是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让市场参与者第一次尝试到资本的无常,持续了两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回落,同时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画廊纷纷陷入到撤退的潮流中。在这一阶段中,拍卖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建立了价格体系中的高端地带的艺术家名单。曾梵志、张晓刚、刘小东成为名单中的代表。

张晓刚作品(2005-2008年)拍卖成交价格区间饼状图(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首先从拍卖作品的数量来看,2005-2008年间,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分别上拍了232件、218件、133件作品,其中超过千万元成交的作品分别是15件、5件和4件;500-1000万元成交的作品数量分别是21件、21件和7件;100-500万元成交的作品数量分别为46件、65件和45件。

刘小东 《三峡新移民》 2200万元 北京保利2006年春拍

  张晓刚和曾梵志作品的拍卖最早是在海外市场中,尤其是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拍卖纪录,西方资本的介入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陷入到“西方体系操控下的阴谋论”中;而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来自于北京保利2006年春拍中的刘小东《三峡新移民》,彼时俏江南总裁张兰以2200万元买下《三峡新移民》,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拐点标志性事件,也让刘小东率先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焦点。

  这之后,让一向处于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体系边缘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忽然出现了价格的井喷,众参与者将对后市的观察、对过度繁荣与神话泡沫的忧虑集中在艺术家个体身上——尽管他绝不是发起者,也不是最终得益者;而张兰这样买家的出现,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买方从一开始就直接跨过了以往传统的家族和严肃的机构收藏,直接进入资本的领域。艺术、市场、投资,各方势力纠缠在一起,再难以分割。

   2009-2011年:来自“尤伦斯游戏”的恐慌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中国当代艺术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阶段中,有349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共上拍37259件作品,和2005-2008年间相比较,分别减少了140场次、188552件作品,其中尤以2009年度最为严重,这一年度仅有90个专场、8561件拍品,是近五年以来第一次的数量下滑,下滑幅度更是高达50%左右。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沉寂期。

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中三个阶段上拍专场数量变化图(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也正是在这一次的调整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格局也有了变化,首先从拍卖专场的设置而言,随着本年度当代艺术拍卖成交额的下滑,多家拍卖公司在2009年的专场中减少或者调整当代艺术品的比例,从而也形成了此后大陆拍卖公司在现当代艺术品种的经营倾向。中国嘉德、北京匡时等拍卖公司继续延续“油画雕塑”的传统概念,而北京保利则跟随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概念,确立了现当代和当代的概念,成为此后先锋艺术市场拍卖的风向标。

陈逸飞 《山地风》 8165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

  在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拍卖则引发了包括收藏界、批评界、策展界等方方面面的关注,106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全部拍卖,最终以4.27亿港币的总成绩收官,一方面再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兴奋剂,如中国嘉德陈逸飞《山地风》以8165万元成交,成为大陆拍卖市场中当季最贵当代艺术作品,但是更多的是引发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黑色讨论”。

张晓刚 《生生息息之爱》6656万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拍

  首当其中的讨论就是来自于张晓刚的天价作品《生生息息之爱》,拍卖结束之后,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作为张晓刚作品的重要藏家,尤伦斯此次的释出会对张晓刚作品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事实证明,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再次推出尤伦斯专场,和上次拍卖相比较,这次主推的艺术家为曾梵志、刘野、周春芽等艺术家,但是最高价的拍品依然来自于张晓刚,其作品《血缘:大家庭一号》以5380万元成交,虽然没有刷新春拍时的6656万元,但是连续两次的高价把张晓刚推入到资本炒作的讨论热点。

香港蘇富比首次推出尤伦斯藏中国重要当代作品专场拍卖

  而在中国大陆的拍卖行似乎也预感到这最后的疯狂,或者说搭上“尤伦斯的顺风车”,2011年度,中国大陆拍卖公司举行了130场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上拍了15000余件作品,比2010年增加了30%左右。从拍卖结果而言,虽然连续两场的尤伦斯专拍让海外拍卖行赚足了眼球,但是当代艺术的热点还是转移到大陆。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一号》 5380万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

  金融危机之后,大陆多数拍卖公司持观望态度,在当代艺术板块相当谨慎,没有选择高估价的拍品,但是以北京保利当代拍卖专场来看,表现比较平稳,尤其是夜场中重要的作品都得以顺利成交。而从收藏家群体来看,实际上无论在佳士得还是蘇富比,很多当代艺术的购买者都是大陆人,只不过是成交在海外,在国内更是这样,这是当代艺术市场慢慢回到中国大陆本土市场的有力支撑,这个才会是一个健康的,回归真实的市场,它正慢慢地发生一些转移。

   2012-2015年:“滑铁卢”后新价值发掘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第三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亿元时代”,但同时两个调整也是关键,一个是青年艺术家的上位,一个是一二级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市场新热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蘇富比2012年度拍卖中遭遇“滑铁卢”(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如果说评选二十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中最“惨”的一次拍卖,当属是2012年度,香港蘇富比春秋两季的拍卖中,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等一线艺术家惨遭流拍,尤其在香港蘇富比秋拍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前十的总成交仅为7444万港币,甚至不及张晓刚一张《生生息息之爱》的价格。但是另外一个注意的现象就在于“70后”艺术家的上位,也正式启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拍卖中的板块轮动,张晓刚等一线艺术家逐步退出市场,以贾蔼力、王光乐等为代表的青年艺术家成为市场主流。201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贾蔼力《苍白的不只是你》以538万元成交,创下“70后”艺术家拍卖纪录。

贾蔼力 《苍白的不只是你》 538万元 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

  青年一代艺术家以其价格优势以及市场和收藏趣味的众多选择性,正日益的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板块调整中的重要部分。从先前市场火热的“卡通一代”到贾蔼力作品刮起的“现实”风,尤其是出生在1975年之后的艺术家身上。在价位比较高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越来越表现出成熟的风格,而五万元以内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以其超高的性价比吸引着新进场的买家。2014年秋拍中北京保利首次推出的“新绘画及装置”专场中,着力聚焦于架上绘画领域,40余件作品总成交额1481.77万元,成交率100%,成功斩获专场“白手套”。随后连续三场的新绘画夜场拍卖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家的重要拍卖平台。

  2013年是第三阶段中的重要一年,首先是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42亿元成交,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迈入亿元时代。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条促使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的线索——海外拍卖行开始调整中国当代艺术的分量,日韩艺术家逐步崛起。

  其实蘇富比和佳士得从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当代艺术市场行情动荡后,就一直在中国香港地区主打亚洲牌,其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力推日韩当代艺术名家。这股风头一直延续至今天,香港佳士得在2014年推出了日本具体派专场;香港苏富比2015年春拍夜场中,日本具体派代表人物白发一雄的作品《十万八千本护摩行》以2408万港元成交,拍卖成交价排名第七位。

2015年春拍抽象“中坚力量”艺术家拍卖成交前十(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由于海内外藏家群体的差异,大陆并未跟随海外推出日韩艺术家作品,但是从2014年开始,“抽象艺术板块走向趋好”、“抽象艺术将会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等说法被不断提及,从刚刚结束的几场春拍来看,在市场走势整体趋于冷静调整的当下,抽象艺术的确处在持续升温的态势中,而且,在这一波抽象艺术市场行情之中,“亚洲抽象艺术”更成为各大拍卖公司力推、也得到藏家认可的新热点。

王怀庆 《相对有声》1168.5万元 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拍

  在经过二三十年沉淀的这一拨中坚力量的抽象艺术家,画廊也经过了将近十年时间的推广,以王怀庆、尚扬、丁乙、谭平等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家最早在拍卖市场中引起关注。以尚扬作品拍卖为例来看,在中国嘉德2014年秋拍中,尚扬创作于2007年的《董其昌计划-5》以851万元成交;随后2015年嘉德春拍中,其作品《诊断-3》以805万元成交;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中,其作品《董其昌计划-7》以644万元成交;同样的这一板块中依然有青年艺术家的身影,王光乐、刘韡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和之前的新板块价值挖掘所不同的是,这轮的“抽象热”是在一二级市场共同作用下推动的,这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中“倒挂”现象的逐步回正。

  在我们所梳理的第三阶段中,青年艺术家被冠以“资本炒作”帽子,也在热闹了两年之后逐渐沉淀,但是能够肯定的是未来是属于青年艺术家的;抽象热作为这一阶段发展中的最新潮流,老中青三代抽象艺术家都被作为一个体系抽离出来,同时在大量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展览之后被藏家和市场所接受。这两个突出的现象都表明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步走向健康。

  结语:中国当代艺术十年是在资本作用下快速发展的十年,但同时自身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发展给市场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无意识或是主动参与到这十年的“市场运动”中的艺术家,都是其中的重要构成。未来的十年或许将是“理性发展”的十年,但依然离不开“资本推动”,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健康的秩序,是当代艺术发展借力“资本”之外的课题。

  来源: 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拍卖市场资本蘇富比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