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跨过了艺术市场定义的中产门槛吗

2017年05月27日 17:0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受监管的民主

  5月18日晚间,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的《无题》(1982)在苏富比(微博)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以1.105亿美元(含佣金)成交的消息惊天动地,就连一向只关注NBA球员的专业赌王Haralabos Voulgaris也不免在Twitter账号上发布了一下这条新闻。

  在各路媒体还没来得及杀出一条血路,争相将拍卖价格史与艺术史混为一谈之前——老实说,如果《时代》杂志的报道没有将杰弗瑞·戴奇(著名策展人)所说 “巴斯奎亚现在已经可以与弗朗西斯·培根以及巴勃罗·毕加索相提并论“ 的说法放在里面的话,我也许不得不吞咽点苦果——最终的买家很快就现身扫去了大家的疑云。

  拍卖之后不久,日本富翁前泽友作就在Instagram发布了自己与最新战利品的合影,并且在下面写下看起来十分真诚的文字,表示想要与“尽可能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体验。

前泽友作望着刚被自己买下的这件艺术品。图片:Image via Instagram前泽友作望着刚被自己买下的这件艺术品。图片:Image via Instagram

  即便我们可以对前泽友作的真诚表示怀疑,但是,我会说,他这样的说法以及他所选择的平台恰好证实了有关这一浮夸的行业趋势中令人不安的潜在事实。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所有艺术-科技创业平台都打着“让艺术界民主化“的口号——就是让人类世界当中最带有歧视性的社会经济交易变得更加亲民。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理想主义企业一个个陷入无底深渊,艺术市场高端的价格也在屡创新高——高到让那些就差买不起火箭的人也要望而却步。

  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感觉(以及叹息,我后面会详细说到这一点)从很多方面来说,科技总是处于一个将艺术引向被克里姆林宫称为“受监管民主“方向的过程:一个普通公民身处只能掌握仅可以赖以为生的财富、却无法完全掌握命运的社会。

让-米切尔·巴斯奎亚的《无题》(1982)。图片:致谢苏富比纽约让-米切尔·巴斯奎亚的《无题》(1982)。图片:致谢苏富比纽约

  我并不是在说创造市场的画廊与超高收入的收藏家在剥夺普通艺术爱好者的权利,而只是在说科技手段可以凭借更快的方式将更多的行业动态传递给更大的观众群体……而同时,这也让观众与艺术的关系日渐疏远到流于数字媒介的表面交流。另外,精英分子们内部也在以公共机构无法承受的价格将这些伟大的作品纳入囊中。

  要点:大约有1.7万人为前泽友作的Instagram点赞,这点很好。但是我不确定的是,这是否会让人们忽略了他计划将把这件作品陈列在位于日本千叶的、依然在建的私人博物馆计划。

  简单明了的说,我认为艺术与科技结合所带来的好处要远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来得更多。不过,即使是其他像前泽友作这样的大藏家也可以通过到处出借自己的藏品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而前泽本人也表示自己会租借《无题》。但是,苏富比的这件创纪录的巴斯奎亚作品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让我们记得民主远比说起来要复杂的多。

塞·托姆布雷的《丽达与天鹅》(1962)在苏富比“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夜场拍卖以5290万美元成交。图片:Jewel Samad/AFP/Getty Images塞·托姆布雷的《丽达与天鹅》(1962)在苏富比“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夜场拍卖以5290万美元成交。图片:Jewel Samad/AFP/Getty Images

  转移中的中端市场

  在前泽友作登上头条的前一晚拍卖上,佳士得收获了多年以来最高的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成绩(含佣金总额4.48亿美元)——但按照一直尖锐的Nate Freeman(artNews资深作者)说来,却还是“缺少亮点“。我们要如何将这两种观念放在一起看?我觉得他在后来的回顾中有这么一小段正中要害:

  即便是在人山人海的佳士得拍卖房间的角落里的人,也会努力地去争取一张80多万美元的唐纳德·贾德作品。“我们很久以来都没有来自Woods Room的顾客参与竞价了,“ 拍卖师Jussi Pylkkanen平静地说。

  第二天晚上,我在读之前提到的Robin Pogrebin关于苏富比当代艺术专场的回顾文章时再次想起了这个细节——大家都觉得这场拍卖比竞争对手佳士得专场要成功许多,因为它最后的总额超出了最高预估值近4000万美元(大部分归功于前泽友作)。

  伦敦Fine Art Group(千万不要用缩写来称呼这个公司——fag是同性恋的蔑称)艺术顾问Morgan Long的话让我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苏富比有更多的作品价格在500-1000万美元,这一中端区间对市场很有吸引力。“

  这两个说法所折射出的是一个已经纠结不清了一年的问题的答案——对于“中端“(或者“中等价格市场”)的定义,在艺术产业,特别是转售者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即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褪去之后,经验丰富的分析师们依然会将这个价格区间定位在5000到7万美元。大胆一点的人也许会将上限提高到10万或者50万美元,如果他们想要扮演一下跳梁小丑的话。

  但是500到1000万美元?将此称为“中端“让我们彻底地改变了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那些根本没资格坐到佳士得拍卖主厅的人都可以随便拿出80万美元来买下一件佳士得售后报告中都不屑一提的贾德的作品。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有多少人傻钱多的人混入了艺术市场?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

彼得·多伊格的《Rosedale》(1991)在富艺斯拍卖。图片:by Dominic Lipinski/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彼得·多伊格的《Rosedale》(1991)在富艺斯拍卖。图片:by Dominic Lipinski/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江湖郎中

  最后,为了提醒一下大家,拍卖上所有的东西都走下了舞台并不意味着买卖就这样完成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拍卖行的专家们为了让大家忽视一些不怎么“光彩“的事都做了哪些转移注大家意力的事情。

  上周二,Anna Louie Sussman(《华尔街日报》撰稿人)发现苏富比全球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门联合主管Simon Shaw在辩解说这家拍卖行的晚场拍卖“十分有势头“,因为“平均每个拍品位置有四个人想要竞拍,而有十多人至少参与了一件作品的竞价。”

  这两个数字都是你应该注意的。如果你想要知道,在好戏开场前几个小时的时间里,那位你的目标作品、埃贡·席勒《达娜厄》(1909)的委托人是如何因为对拍卖预期表示不满而突然抽身而去撤掉了作品(Sussman还负责人地撰写了一篇关于这件拍品是如何在11小时内消失的文章。)

  骗局的故事在第二天依然继续,Nate Freeman逮到了刚刚晋升为当代艺术部副主席的Lo?c Gouzer正在吐槽特朗普在影响了佳士得的战后艺术专场拍卖。

  这有什么关系?富人们的购买欲也许受到了金融市场负面消息的影响——我不知道,也许就像 David Brooks所说的,“奇思妙想“的最高统帅总是会带来麻烦。Gouzer的理论有根据么?也许,但这也是找托辞的好办法。

  说完这些之后,本周最让我感兴趣的历史回顾来自富艺斯,他们在新闻稿里说自己的“20世纪与当代艺术晚间专场百分百成交“——尽管有一张重量级的格哈德·里希特抽象作品在拍卖前趁乱退拍了,我的同事、artnet新闻编辑Henri Neuendorf对此有所报道。

  对,理论上来说,这家拍卖行卖掉了所有上拍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将所有应该上拍的东西都送上拍卖!所以,前两个例子可以作为侧面例子,但富艺斯的“不存在的拍品“的说法则是彻底的艺术销售烟雾弹:不管是在线上、拍卖画册或者是预览中,你所看见的东西并非就是那些真正上拍的作品。

  这并不是刚刚出现在拍卖领域的新伎俩。但是,当人们不怎么关注细节的时候,最古老的骗局也总会出于各种原因出现。

  来源:artnet新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艺术市场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