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雪 文/图
近一两年,我省古玩行业持续低迷,市场不断萎缩,消费者大量减少。但与这一情形相反的是,一些上品、精品的古玩价格却持续上扬,一些青海特色古玩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来说,我省古玩行业呈现出有价无市的局面。
11月7日中午时分,位于莫家街和水井巷内的两家古玩城内人流稀少,空空荡荡。
近日,记者在走访省城几大古玩城时发现,虽然很多店经营惨淡,门可罗雀,但古玩的价格并没有下降,一些精品古玩的价格还出现了上涨。一位经营瓷器的老板说:“卖的东西也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不能因为生意不好就贱卖啊!一些进价低的东西我可以少赚点钱卖掉,甚至不赚钱卖掉变现也可以,但是价值高的东西低价出售就亏本了。”
经营古玩生意的张先生说,虽然整个古玩行业不景气,但“好东西还是越来越值钱”。他的一些外地朋友对青海的特色古玩很感兴趣,出的价格也高。“因为好东西太少了,制作耗时耗力成本高,价格肯定不便宜,一般的买家也买不起,很容易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张先生说,现在很多藏家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情形,也不急于出售精品藏品。
经营“五六七”瓷器的谢先生也认为:“精品之所以是精品,就是因为量很少。我入手也不容易,当然不能轻易卖出去。‘五六七’瓷器这两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增值空间很大,有价无市也只是暂时的,我不着急。”
民众购买力偏低
古玩收藏不仅是文化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民众的购买力直接确定了古玩行业的兴衰。
青海人口少,市场狭小,民众购买力低,受到行业萧条的影响非常大。马先生经营古玩生意多年,对此深有体会。“古玩藏品既然是商品,就得有人买。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古玩城里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地的爱好者,也有很多外地游客。你看现在,来的顾客还没古玩店的数量多呢。”马先生说,“前段时间我去西安、北京等地,虽然整个行业也不景气,但顾客还是不少。青海人口基数就不大,能孕育的市场也不大。”
在收藏家陈先生看来,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文化氛围不好也是导致青海古玩市场有价无市的一大原因。“比起精神和文化上的消费,青海人的文化消费非常少。大部分人的钱都花在衣食住行上,文化消费的意识比较淡。”陈先生说。
从业者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古玩收藏行业作为一种文化行业,自然对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但在青海的古玩收藏市场,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古玩商家对古玩藏品的看法,仅停留在“入手等待升值”的阶段,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些收藏者对自己收藏的东西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名字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此,席先生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想要把古玩这门生意做大、做好,首先你自己得懂,藏品的产地、工艺、鉴定以及文化内涵,都要谙熟于心,入手一件东西,大致能判断真伪。可现实中往往出现一种矛盾的情况:真正懂的藏家可能没有那么多钱入手好东西,有好东西的人往往不懂,有货并且懂的人很少。”
经营方式单一
记者通过几天的走访,发现西宁大部分古玩藏家和商家在面对有价无市这一局面时,表现很被动,缺乏创新和改变,而这种被动的做法又加剧了有价无市局面的形成。
“传统的古玩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守株待兔式的,放在店里或家里,顾客来了看得上,价钱谈得拢,就卖给他。但是现在古玩行业所面临的情况,和以前大为不同。以前古玩卖家少,买家要求也不高,很多人还不识货,交易相对简单。现在,各种古玩城、古玩店非常多,还以这么单一的方式经营肯定不行。”经营字画生意的肖先生说。
肖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经营、销售、宣传方式。除了在微信朋友圈做做广告,参加各地书画展、拍卖会等,肖先生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藏品展示、交流的活动。通过和书画家的接触与书画藏家的交流,肖先生的圈子变得非常广,藏品知名度也高,这也让他店铺的销售额没有下降。肖先生说:“在行业萧条期做生意,更要主动寻求改变,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只靠熟人和朋友。要积极拓宽交际圈子、开阔视野,改变单一的经营、销售方式,逆流而上。”
应对市场首先要有好心态
古玩收藏是一种精神消费,面对古玩行业有价无市的局面,一定要有好的心态。要静下心来,通过收藏、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想短期赚大钱是不现实的,尤其是行业低谷期,一定要有耐心,沉住气。
藏家张先生说:“古玩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东西,有价无市其实在这一行业是一种正常现象。古玩收藏,不能老想着一夜暴富,要慢慢玩。等到有一天,你自己玩够了,别人需要就转手出去,这样你也就赚了钱。古玩越玩越值钱,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现在很多古玩收藏者,只知道收了卖钱,不知道藏。我认为,古玩行业的寒冬也是藏家学习、沉淀和升华的绝佳时期,大藏家往往会在低谷期养精蓄锐。”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