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的玻璃艺术

2018年05月30日 06: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中国美术报  文:刘立宇

  21世纪初,随着国内艺术院校相继开设玻璃专业或相关课程后,以玻璃这种材料为媒介的作品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由于这一材料的特殊性,作品的完成需要借助各种设备来实现,其中又包含很多种工艺技法。对于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崭露头角的玻璃艺术而言,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媒介,之所以一直没有广泛被艺术家利用正是由于技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其材料的特性以及相对有难度的技术手段要求还没有被很普遍的运用。但随着艺术创作中各种新媒介的介入和使用,以及艺术家对材料的需求,玻璃正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阵营中的新兴力量。

  回溯西方现代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中新媒介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淡化技术媒介(手段)的运用,注重艺术观念的生成与表达来证明自我前卫性,如杜尚、博依斯的艺术创作;另一种则是沉浸于新技术媒介的探索中,以追求最新技术媒介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极为强烈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讴歌情结,此种倾向的源头即为未来主义。当然,上述两种倾向并非完全对立的观点、抑或绝对的独立现象,而是包容于当代艺术新媒介运用的具体历史之中,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媒介物质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而逐步体现出来,材质从幕后依存的角色完成了重大转变从而成为自觉、独立的语言。起源于美国的玻璃工作室运动在50年的探索和实验下打破社会赋予技术的狭隘化观点,他们将技术转化为一种全身心的创作过程,其自由、思想、想象都有效地借助技术得以充分表达。

卡利亚·默克  甜蜜的16 岁  吹制玻璃、课桌椅  2013 年卡利亚·默克  甜蜜的16 岁  吹制玻璃、课桌椅  2013 年

  材料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质本身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当代艺术家对于媒介的创新追求已经抛开矫揉造作的姿态,打破僵化的语言形式,开始关注材料、思考材料的人文社会价值,并把材料提升演化为独立的造型艺术语言,比如博伊斯的《油脂椅》,作品内容或情感知觉的精准性在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变得清晰,这种精准性完全受控于材料及手法等表现形式。艺术家对材料的运用经验完全来自于个人生活经历,材料本身强化了作品的意义,媒介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它本身独特的表现力被发现、重视并开始被广泛地研究。

  无论艺术是什么,都不可能与媒介分离,艺术创作实践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即围绕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而进行的, 只要艺术家需要,各种媒介都可以利用。和传统媒介的艺术一样,新媒介的艺术形式亦需要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到位地把握。各种媒介的混合使用,追求媒介的变革、形式语言的创新、成就特立独行的作品便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宗旨。作为玻璃专业的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对于玻璃艺术这样一门出现于艺术院校的全新的专业而言,相较于西方学院,已落后了数十年,它在发展中将如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呢?

  2001年到2003年,我在英国WOLVER HAMPTON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攻读硕士时的导师,著名的玻璃艺术家、教育家基思·卡明斯(Keith Cummings)先生告诉我“一定要简化玻璃成型的工艺过程”,这个理论切实而有效地解决了玻璃艺术在创作中过于依赖技术而使作品流于工艺化的倾向。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推行这个方法论,我不断强调,掌握技术但不能被技术所捆绑,艺术家如何恪守艺术创作初衷,如何实施艺术中技术的掌控与反掌控,使艺术的目的得以最大程度的呈现是应该被遵循的。

杰西·内尔森 崇高的伤亡  40cm×34cm×34cm 玻璃棍铸造 油画 木炭  2013年杰西·内尔森 崇高的伤亡  40cm×34cm×34cm 玻璃棍铸造 油画 木炭  2013年

  玻璃作为人造技术产物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媒介,它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可以适应许多用途和环境,如果以玻璃作为媒介的话,艺术家对技术的观念认识就变得尤其重要,观念往往会决定技术在玻璃中的存在形态,并最终决定玻璃艺术作品的呈现。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大力肯定过媒介的功用、价值,他认为作为语言基础的媒介,是各门艺术相互区分的基本点,而媒介的改变,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技术、方法、规则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改变。艺术家对所选择媒介具有的潜在特质的理解与其主观意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材料的内在价值透过一定的表现手段才能转化形成为艺术价值,许多自然界物质或人造现成品都具有自身的材质感染力, “在所有现代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我自身的作品创作也是从媒介、材料语言与当代艺术变革之逻辑关系出发来研究和塑造以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新途径。玻璃这一材料对我而言更像是自我特质的体现,看似冰冷脆弱,但却是历经了火的灼烧历练才成就了它的坚韧与纯粹。玻璃作为我作品的载体,本身材料的特殊性就具有了叙事性的表现。因此,我更多试图去运用玻璃自身的“物性”语言来阐述或解读作品的内容,而非刻意强调作品的外在形态。

  发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玻璃工作室运动”,也正是由于艺术家对这一材料及工艺的兴趣和需求而产生。初期接触玻璃材料的艺术家们,首先需要自己了解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同时也必须邀请优秀的玻璃技师离开工厂加入到他们工作室创作团队中,玻璃工作室依靠工厂的技术并逐步改造这些技术以适应于新的艺术创作方式,玻璃艺术家们对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革新探索,受到当时艺术评论家们的否定,因为他们的创作被认为看起来并没有展现出更丰富的艺术样式。然而当初的尝试在今天看来却是意义重大,它将古老的玻璃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使玻璃在西方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枝奇葩。美国及欧洲很多艺术家抓住了玻璃为一种雕塑、装置媒介的新机遇,致力于艺术新领域的探索,可以看到玻璃以各种艺术形态呈现。国内的玻璃工作室真正起始于本世纪初,也仅限于在各个美术专业院校里开设,可以说我们的玻璃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拿来主义”,从工作室建设、工艺技法到作品样式,都直接照搬了英国、捷克、美国等国家,优势就在于从没有一下飞跃到专业,但同时带来的弊端就是难以摆脱模仿的魔咒。

陈箴  透明体内风景  吹制玻璃  2000 年陈箴  透明体内风景  吹制玻璃  2000 年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方面的问题,即观念和媒介手段的问题,艺术家们对于材料和观念的重构形成个性化语言图示和方式,正是因为对不同材料或相同材料的不同利用,才获得了艺术的差异性,艺术的意义也正是源自于作品形式的差异,而这差异性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如何使用及表现材质的观念。过去这十多年国内的玻璃创作还是趋于单一化,展览中绝大部分作品都以铸造台面雕塑形式出现,几何形态、光可鉴人都是标准化模式。其他如吹制灯工等作品少有所见,热熔热弯、彩绘、雕刻或综合工艺等寥寥无几,将玻璃剥离出传统表现而糅合了声光电的作品,或是装置类更几乎是空白。我认为观念的介入将是玻璃艺术进入当代艺术的唯一途径,陈箴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完成一件装置作品《透明体内风景》,他利用水晶这种脆弱的材料制成 11 个人体脏器,把它们展示在体检台上。一共做了12个版本代表 12 生肖,一个轮回,作品有着精妙的形式同时传递着深刻的内涵。同样著名的“非玻璃艺术家”,擅长装置的徐冰也曾作为访问艺术家在美国著名皮尔查克玻璃艺术学校进行创作,在“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他利用热成形玻璃工艺制作了装置作品《初级读本》。这些作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玻璃在观念作品里,非技术层面所释放的魅力。

  经过十年发展历程,目前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已从模仿阶段开始走向自我和本土文化关注,就像西方油画在中国的演变一样,艺术作品的完成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从观念的产生到媒介的选择是有意识状态下的意念驱动,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表现技术的高下或材料简单堆砌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就每个艺术家而言,包含材料在内的媒介的选择不是任意的, 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选择并创造媒介的个性化,就是作品的艺术符号与载体,当代艺术的挑战很大一部分在于艺术家如何选择和创造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达手段和文化阐述的艺术媒介。艺术家对创作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一开始就很关注,这是由于他们的创作性质决定的,时代呼唤着一种新的艺术, 虽然说当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但在什么材料形式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手法的时代,单纯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已经不再具有突破性,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纵然创新拓展是一种愿望,但新的落脚点需要重新审视,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其核心目的是最终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刘立宇  坐等云起  铸造玻璃、铸铜  2010 年

  任何艺术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而实现,即使是狭义的“观念艺术”, 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易变形是其重心所在,艺术家直接和现实的物理材质面对,其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具有个性化的才是艺术。艺术的历史从特定的角度看也可理解为物质材料史,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是具体的,就其承载及延伸的观念精神,则表现为抽象的。对媒介的使用和处理的不同形成各门类艺术独特的方法与规则,艺术家借助媒介的重构以实现观念的重构。

  艺术及其媒介的更新,受外在的技术条件客观影响,艺术的手段和方式在不断发展,在我们还未能全部理解之时又转入变化之中,对于艺术来说,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手段更换,它使技术和艺术相融合,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价值构成,以及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探究新的艺术形式的本质,尤其探究那种不只是满足于当前市场的艺术本质是当代艺术自觉深省的选择。21世纪,在资讯、人文、科技、经济等快速发展、信息与观念大量聚集与不断变化之际,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朝向多元化展开,中国的玻璃艺术可借鉴一切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材料、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革命性的时代化的重构。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研究员)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