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亿元:中国艺术品的新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 17:49 文物天地
一件乾隆瓷瓶在英国卖了5.5亿元。看到简短报道后,第一反应:怎么可能?第二反应:假拍?
查询一番,确实诞生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
神话
2010年11月4日至13日是第13届伦敦亚洲艺术周。在国王街为核心的传统古董街区,古玩店、画廊竞相展销,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举行包括中国艺术品在内的拍卖活动。
然而,国王街的光彩被伦敦西北郊米德尔塞克斯镇(Middlesex)的光芒遮掩了。
11日晚,米德尔塞克斯镇的班布里奇(Bainbridge's)公司聚集了佳士得前亚洲主席林华田、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兼香港苏富比中国工艺品部主管仇国仕、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等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目标是一件清乾隆套瓶。这件套瓶高约46厘米,底款“大清乾隆年制”,瓶身镂空,绘双鱼和波浪纹,瓶颈施黄釉,瓶身施天蓝釉。现场的中国人约占80%以上,这个小镇也许从没有来过如此之多的中国人。
北京正观堂主梁晓新先生目睹了拍卖全过程:
“当公司经理兼拍卖师彼得·班布里奇(Peter Bainbridges)郑重宣布拍卖开始后,拍现场竟出现了令人窒息的寂静。由于拍卖行公布的估价是80万至120万英镑,所以,起拍价就是80万英磅,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宁静居然维持了一阵儿子,没人举牌!拍卖师于是就按照拍卖规矩下调起拍价,50万英磅重起!
这个时候,电话委托开始接价,接着,仇国仕、张宗宪等香港藏家纷纷接力。”
从2000万英镑开始,几乎就是浙江买家与北京买家之间的较量了。
参与竞标者计11人:三名外国买家电话委托,三名中国香港买家和五名中国内地买家在现场举牌。经过30分钟的较量,伦敦时间2010年11月11日18时25分,木槌在竞至4300万英镑时落下。北京买家坚持到了最后。加上佣金,成交价51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51亿元)。买家身份尚不明晰,可以肯定是中国人。
一个神话就此诞生了。
传奇
这件乾隆套瓶属于一位70岁的老太太。不久前,与她住在一起的哥哥去世,便聘请本地的班布里奇公司清理遗物,公司经理彼得·班布里奇在一个高大的书柜顶上,发现一件蒙尘经年的黄蓝釉瓷瓶。彼得直觉地意识到,这是件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珍品。老太太的家人告诉他,两个月前,这件黄瓷瓶被一些专家估价为800英镑;而40多年前,黄瓷瓶参加BBC举办的电视鉴宝节目,被专家断定为“非常出色的高仿品”!
在拍场的老太太,看着价格以100万英镑的竞价阶梯急骤飙升,几乎晕了过去,她无法相信父母留下的瓷瓶值这么多钱。当宣布拍卖结果时,激动不已的彼得差点敲坏了木槌,老太太的脸色也由微笑凝固成了惊异,不得不走出屋外深呼吸以平复心情。当地媒体称之为“古董的世纪发现”。
没有人知道这件瓷瓶究竟如何来到英国的。专家推测,有可能是英法联军1860年10月18日攻陷北京大肆掠夺时自皇室流出来的。当时,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据了解,这对兄妹的父母在上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这件瓷瓶。
这桩成交案例的特别之处在于神话的创造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公司。
班布里奇公司成立于30年前。公司合伙人彼得·班布里奇早年是诺丁汉郡一家拍卖行的雇员,也在伦敦办过拍卖行。彼得的妻子简在苏富比担任过11年的编目专家。这家家族企业是专业的遗嘱认证公司,每年承揽数百宗遗嘱查验、遗产评估和处置业务,经营涵盖日用品、地产、车船、艺术品等领域,从低价的旧家电到高值的房产无不涉及,定期拍卖是其业务之一。成功案例是对萨里法院审理的意大利科莫湖银行别墅的价值评估,目前市值已达7000万英镑;近期评估的一个明代瓷碗拍卖了10万英镑――迄今仍是这家公司拍卖成交的仅次于乾隆套瓶的第二高价位的艺术品。
伦敦远郊的班布里奇公司略显简陋,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如同“乡村车马店”。也没有印制精美的图录,竞标者得到的是打印的拍卖索引,“比中国小学生的田字格本大不了多少。倒也朴实无华”。
或许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班布里奇公司的招商方式简单:在公司网站刊布预告,并在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在国王街的一家古玩店预展。网上披露的消息被专司搜罗拍卖信息的人捕捉,迅速传至中国。在古玩店的路演,赚足了到古玩店和拍卖行淘宝者的眼球。还有一点很重要,班布里奇公司没有鉴定中国陶瓷的专业力量,就请知名拍卖行的鉴定师鉴识,于是,“班布里奇公司将拍卖珍贵的乾隆瓷瓶”这一信息在业内广为传播。
类似的事情在根西岛(Guernsey,又译格恩西岛)也发生过。英属根西岛是英吉利海峡中一个面积62平方公里的岛屿,离法国诺曼底仅48公里。岛上一对老夫妇整理家居时,发现一对清雍正时期粉彩蝠寿纹碗,就与其他废旧家什一起送到马尔泰勒-麦格斯(Martel Maides)公司处置。这是家为岛上6.5万居民提供财产评估、出售、保险及遗产继承等咨询服务的专业公司。拍卖预告发布后,中国收藏界随即知晓——张宗宪多年前在拍场标得同类器可是花了500多万港币。2009年11月26日,拍卖会如期举行。梁晓新先生从北京飞赴伦敦,转英国国内飞机赶到根西岛首府圣彼得港(St.Peter Port),是唯一在拍卖现场的中国人。不料,拍卖这件标的时,公司人员涌出,持手机与委托客户联系、竞价。结果,估价2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28.09万元),成交价10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63.29万元)。中标者可能是位中国香港买家。
彼得·班布里奇表示,“很荣幸能经手这样一件艺术品。地方性的拍卖行也能做到这么大笔的交易,我感到难以置信。”
按班布里奇公司的规定,不论成交价格高低,均收取20%的佣金。这笔交易的佣金达到860万英镑!彼得·班布里奇可以退休,颐养天年去了。
价值
英国专家认为,这是件粉彩镂空瓷瓶,大约烧制于1740年前后,是皇宫御用品。
“它实际是清代乾隆时期最辉煌的作品——洋彩。准确名称应为清乾隆洋彩黄地缠枝花卉纹镂空粉青釉描金开光海浪双鱼纹青花套瓶”。正观堂主梁晓新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圆明园流出去的珍品。”
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静荣先生介绍,套瓶宋代即有,而转心瓶是乾隆朝的特有造型,往往成对烧制,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有相当数量的收藏。这次拍卖的套瓶从图片上看,保存完整,做工精美,若评级可定一级文物,类似者现仅台北故宫藏有一件蓝釉器。洋彩特指清乾隆七年至乾隆九年(1743-1744)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烧制的一批彩瓷,原来大部分存放在圆明园,民间罕有。洋彩与珐琅彩的彩料多种颜料均为进口料,画工也是最好的,属清代官窑的顶级品。珐琅彩烧制年代贯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且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烧制。洋彩瓷器也曾称为粉彩和珐琅彩。粉彩是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政府组织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著名陶瓷鉴赏家郭宝昌(世五)先生命名,由于名称通俗易懂流行至今。珐琅彩和洋彩区分有一定难度。2008年10月,台北故宫推出“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瓷器特展”,将档案记载与藏品实物对照,析出一批洋彩瓷器(这批洋彩瓷器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有时称珐琅彩,有时称粉彩),学术界始有洋彩一说。景德镇陶瓷界一直将粉彩称洋彩。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乾隆瓷器发展水平确实很高,但专业艺术家认为乾隆瓷器装饰过于繁复,纹饰过于饱满,多视雍正瓷器艺术价值最高。
经营清代官窑瓷器超过15年的梁晓新先生虽阅宝甚多,但当将这件乾隆洋彩套瓶拿在手里时还是非常激动,“如果没有亲身亲自上手看过这件奇迹般的宝贝,大概永远不能感受到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个瓶子,运用了一切可能运用的制作技术与装饰手法,几乎到了极致。青花、粉彩、墨彩、描金、粉清、镂空、浮雕、套瓶……每一项手法和技术都是前朝发展的总结,集大成者。洋彩的彩料非常薄,非常鲜艳,仿如一层极薄的紧身衣紧紧附在釉面。由于薄,所以显得特别清透,鲜明,粉润,与常见的其他粉彩,那种在釉面堆起,没有表面润光的效果完全不同。这说明彩料的品质和纯度与普通粉彩很不一样,几近料彩了。而每一种彩料的敷染和过度渲染的技巧和细心,已经超出了一般官窑瓷器的要求标准。”梁晓新更欣赏套瓶内层的青花,“内层的青花仍然丝毫在品质上没有半分妥协,苍翠欲滴,如果不留意,根本就忽略了,所以,这个级别的瓷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是最高标准的,不管看见还是看不见,也只有穷一个国家的财力和人力,才能如此不惜工本,巨细无遗地把所有的细节做到尽善尽美。精彩的青花套在里面,这种低调的奢侈,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的所谓豪华概念。而它,当初也仅仅就是个圆明园某个屋子里一角的一件很平常的陈列瓷而已。由此可推想相当十个紫禁城大的圆明园的天堂般的盛况。乾隆朝强盛至此,如开到荼靡的灿烂,盛极必衰,从这个瓶子上就可以看到的道理。”他以为,市场上唯一出现过的一件接近这件套瓶的乾隆瓷器,也就是2000年5月2日北京市文物公司从香港苏富比买回来的六方套瓶。“5.5亿元的成交记录,应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原因简单,市面上基本上不太可能再出现另外一件级别和品相更高的东西了。”
北京鉴赏家王志军则认为,班布里奇拍卖的清乾隆洋彩黄地缠枝花卉纹镂空粉青釉描金开光海浪双鱼纹青花套瓶并非明清两朝官窑瓷器的绝品。与2000年5月北京市文物公司斥资2094.7万港币(约合人民币2262万元)自香港苏富比竞得的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金银莲纹粉彩镂空三多瓜果内心绘青花缠枝花卉纹六角套瓶和2010年10月7日香港著名企业家张永珍以2.53亿港币(约人民币2.21亿元)自香港苏富比竞得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比较而言,三件瓷器都是乾隆官窑,囊括了各种彩绘工艺,北京市文物公司购买的六角套瓶的工艺难度超过了其他两件。
王志军说,这次“5.5亿元的成交,正式宣布了文物艺术品符号货币化的来临。”而此事对市场会有何影响,梁晓新先生强调,无论买家出于什么心态,“这样的决心和魄力,已经远非有俩儿钱的投机商人凑热闹所能干的事了。我期待着对市场带来正面的推动力,以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距离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史上,不能不提几件艺术品拍卖史上的里程碑。
2005年7月12日,伦敦苏富比拍卖的元末明初鬼谷出土图罐(高27.5厘米,径宽33厘米)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29亿元,港币2.15亿元)成交,成为第一个登上亿元阶梯的中国艺术品,并带动了元青花瓷器的一轮行情。
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高40厘米)以2.53亿港币(约人民币2.21亿元)成交,以港币计算,打破了鬼谷出山图罐创造的中国艺术拍卖纪录,两者间的距离是63个半月。
想不到,仅仅35天后,英国班布里奇拍卖的清乾隆洋彩黄地缠枝花卉纹镂空粉青釉描金开光海浪双鱼纹青花套瓶就以516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5.51亿元)成为中国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艺术品与西方艺术品价格比肩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说:“我去年估计需要10到20年时间,今年初估计需要10年时间,而今估计也许5年足矣。”
瓷器爱国主义
5.5亿元的天价不仅震惊了中国媒体,也震惊了英国媒体。
《金融时报》记者史蒂夫文森撰文称,天价瓷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节,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国内媒体也在争议着以估价上限40余倍的价格购买一件瓷瓶是否值得,“瓷器爱国主义”是爱国,还是斗富;是光荣,还是耻辱;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中国,常以是非评判人和事,爱国主义就是标签之一。这一标签常被别有用心之人用于谋取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爱国主义标签就是一桩生意而已。
文物流失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紧密相关,某些人确实以此激发民族情绪,借以推销从海外弄回来的真假货色。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洗礼,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日趋理性,受害者情结淡化,彰现出大国公民的自信和风度。对文物艺术品的追逐,更多的是源自喜爱和逐利。一位朋友就遇到两拔到班布里奇参拍的收藏投资者,他们各集资1亿元竞标,坚信两三年即可赚回来。两岸三地藏家对包括官窑瓷器在内御用文物艺术品的追求,缘于对皇权文化的迷恋。王志军先生说:“毕竟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未尽百年之旅,难敌五千年的民族情结。”
由于金融化进程缓慢,收藏投资者多以自筹资金购买艺术品。他们是理性的经济人,支配自己的财产是法律保障的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即使投资失败,也不会殃及整个金融体系。
文物艺术品的价格包括着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人的情感,拍卖行的估价只是对市场的一个初步判断。面对维纳斯、大卫雕像和达?芬奇《蒙娜丽莎》、价值1亿美元的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热爱艺术的人视为无价之宝,不喜欢的人视为加工过的石头,和弄赃了的亚麻布。
另外严峻的现实是强烈的通胀预期。金融风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消息称,经济总量相当美国三分之一的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超过美国,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也引起了热议。不管政府官员如何解释,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到只升不降的楼市,钱袋渐瘪的公众切身感受物价的持续上涨压力,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达4.4%,远超3%的通胀标准,同时,居民存款锐减7003亿元。“5.5亿元的天价充分显现了当前国内富裕阶层对通货膨胀的焦虑。”王志军先生说:“每斤大白菜从去年0.2元到今年的0.6元,一年间涨2倍!普通百姓别无选择,白菜买了放不了一年,放得了的艺术品买不起。而富裕阶层要让财产保值升值,投资文物艺术品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藏家勇者无敌的气慨和抗拒通货膨胀的财富,将中国创造演绎成了一个新的神话,“而一堆钱与一个瓶子在某种意义下的价值是等同的。只是不同时期的人的意识产生了通胀或通缩的概念而已。”
其实,社会各界若能就此事深入探讨并付诸行动,则是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