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沪:古代陶瓷鉴定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0日 08: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毛晓沪

  作者简介:当代中国古陶瓷界著名实战派鉴定家。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修复和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由他组织、领导、研究和创立的采用当代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真伪的新技术——釉质老化鉴定,开创了无损检测古陶瓷技术领域的新纪元,并于1999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技术认证。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特约专家,《人民日报》、《人民网》顾问团特约专家,《失落的宝藏》、《陶瓷造假大揭秘》等多集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现任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古陶瓷鉴定中心首席鉴定师、日中陶瓷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正文:

  《古陶瓷鉴定学》节选一

  第一节  陶器与瓷器·诞生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历来就众说纷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古人在枝条编成的篮子里涂抹了一层泥土,本想用火将泥土烘干,不慎将篮子烧着,当篮子化成灰烬时,上面的泥土就变成了最初的陶器。笔者照此说法作了一个实验,但没有成功,篮子燃烧后的热量不足以将里面的泥土烧成陶器,看来此说不成立。 

  笔者认为陶器的出现与古人保存火种有关,当他们还没有学会钻木取火时,为了保持火种既不会熄灭又不会蔓延,就要用土坑或泥土将其围住,时间一长,火种周围的泥土则变成又红又硬且不再怕水的物质——陶质材料。古人根据这一现象,试着把哄小孩用的泥塑玩偶仍到火里去烧,陶器就这样产生了。此论仅为笔者猜想,无论事实如何,陶器的出现是自人类诞生以来,最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水火既济而土和”。 

  到后来,中华民族先民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发现,烧制陶器时的温度越高,其制成品就越坚实,越耐用,于是就想尽办法提高烧成温度。把陶器烧成温度从1000℃以下,提高到1200℃左右的技术革命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完成的。而能耐住这一高温的瓷土也同时被发现。

  先民开始普遍使用瓷土来烧制硬陶。当时都采用“裸烧”工艺,即把坯体码放在一起,直接与窑火接触。经实践,他们发现烧窑用的木柴,经燃烧变成草木灰后如果能飘落到坯体表面,就会在上面形成一种玻璃状物质,它能大大提高制成品的表面硬度并降低吸水率,后人称其为釉。俗话说:“无灰不成釉”,早期的釉,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多出现在器物的朝上部位,又称天然釉。

  不久,先民们又发现如果把草木灰与瓷土按一定比例掺和在一起,再施涂到坯体所需的部位上,烧后就可以形成釉面,原始瓷器就这样诞生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