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瓷器就没有欧洲洛可可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2日 11: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工艺品蕴含的美学意味启发和影响了西方艺术界
中国工艺美术享誉世界,广东制造又是其中奇葩,因此走在世界各个角落,看到来自中国,来自广东的工艺品并不难。但较之国外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热衷,国人对西洋工艺美术的了解却谈不上深入,在国内的接触机会也不太多。从6月28日至7月10日,“异彩缤纷——二十世纪外国工艺美术品展”在沿江中路323号三楼的岭南工艺美术馆举行,百余件欧美、日本的瓷器、古董钟、玻璃器皿、金属装饰品为爱好者们提供了欣赏、理解艺术的另一种视角。
采写及图片 卜松竹
欧洲瓷器特色:色彩强烈、精致奢华
岭南工艺美术馆馆长杨飞武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多系20世纪早期或更早的各国工艺美术品,或清新,或纤巧,或典雅,或秀丽,遗留着岁月的痕迹和褪尽铅华后的韵味,无论取材、造型、装饰和工艺都有丰富的面貌,且富于异域的风情。尤其是欧洲的瓷器,形态美和装饰美融为一体,集绘画、雕刻、珐琅彩、描金等精湛技艺,配以华丽的饰件,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专家指出,欧洲瓷器注重于体现精致、奢华的艺术品质和人文情怀,重视外在表现,往往以张扬华美取胜,与中国瓷器强调安宁沉静、精光内敛的方向有所不同。在西方人看来,“色彩”是构成瓷器审美精髓的要素,特别是绚丽多彩、白地上绘以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的彩瓷,尤为他们喜爱。这与其文化传统相关,如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就将色彩效果喻为“魔术”,导致西方民族比东方民族对色彩的感受要强烈得多。如果说中国传统中以“随类赋彩”为代表的色彩观念是看重明度变化,看重感情、情绪的表现,而且认为绚丽之极将归之于平淡的话,那么西方的色彩体系就是以“固有色”为基础,以色彩的复合、光线的变化给视觉以强烈的冲击,以造成审美愉悦。如此次展览中一件法国产蓝地描金高耳壶,蓝色深邃浓烈,描金精细流畅;与之类似的一套两件蓝地宽口扁瓶,正面彩绘四只形态各异的翠鸟,背面以装饰性强烈的写实画法描绘开花植物,用工扎实,技艺精湛而具艺术气息。
对于瓷器的品种欧美各国喜好也有不同,如法国人爱彩瓷,英国人很多乐赏青花。因其长期价格高昂,往往弥漫贵族气息和浪漫情调。很多家族觅名师在瓷盘中绘制族人肖像,如家族“画廊”一般。因此许多盘是挂盘,与中国的习惯不同。展览中也有几件有匠人签名的女性肖像瓷盘,背后挂线仍存。
欧洲瓷器Vs中国瓷器:
质地较松而重量较轻
中国的工艺美术在西方世界的审美层面和日常生活中曾掀起巨大的波澜,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式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的流行,从法国兴起,盛行于欧洲各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可能会难以出现。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中国工艺品中蕴含的美学意味,启发、影响到西方的艺术界和社交界的趣味,则是毫无疑问。例如,虽然18世纪初经德国迈森等地瓷工的努力,欧洲人终于烧制出属于自己的硬质瓷器,但很多生产者仍从中国大量订购素胎,然后自行描绘烧制而为成品。展览中一件彩绘描金圆盘就是这类作品。它采用清代中期的中国产瓷胎,以欧洲的写实风格绘制城市风光和人物活动的场景。
中国出口的瓷胎很多时候都经过欧洲匠人的再加工,镶嵌上繁复华丽的金属外饰,装上底座或顶钮,兼具了中西艺术的美感。展览中的“仿宋哥窑包铜装饰盖瓶”就是代表——开片细密的白瓷瓶肩部被安装了纽纹式黄铜嵌边,加以层层盘绕的圆形握柄,雕花底座和花苞形顶钮相互呼应。两种气质、风格完全不同的材料,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鉴藏家梁先生指出,欧洲瓷器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对质地较松而重量较轻。因此长久之后,其“沁色”程度会较中国瓷器为突出。而日本瓷器则系由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良和革新,追求东方式的自然、精巧和禅味。这类作品包括展览中的两件明治维新时期彩绘描金人物瓶,以及一件墨彩描金人物纹菱口盘。虽然从中国藏家的眼光看,日本瓷器仍然未臻中古瓷器上品之境,往往“太繁琐”,但其自有的发展路向,也可为中国陶瓷艺术之鉴。
金银器和玻璃器:
财富和透明的艺术
杨飞武表示,玻璃器和金银器也是欧洲工艺美术的代表。玻璃在欧洲出现很早,但也几经波折。公元1世纪时罗马已经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技术都发展起来。但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方的玻璃艺术再度西渐,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16世纪以后,威尼斯玻璃匠人开始移民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
专家介绍,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其代表作“莱茵玻璃酒杯”器型沿用至今。 17世纪,法国使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则通过发明铅玻璃以及熔化技术的革新发展了玻璃的生产,加上瑞士人狄南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此次展览中一批近代玻璃制品颜色丰富、造型飘逸。
欧洲自古以来就视金银器为炫耀财富、彰显品位的陈设品和日用品。历代欧洲的王公贵族都以有能力支配最有才能的手艺人为荣,并为获取他们的手艺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金银匠们则施展出所有的艺术才华,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时尚的艺术风格来设计制造金银器,使金银器成为超出自身材质价值的豪华艺术品。许多著名艺术家,如意大利的韦罗基奥、吉贝尔蒂、波提切利、布鲁内莱斯基和切利尼,德国的丢勒、阿尔特多费尔、小霍尔拜因都同时是高水平的金银匠。到了十八九世纪,欧洲金银器制造达到了最高峰。
中国的工艺美术在西方世界的审美层面和日常生活中曾掀起巨大的波澜,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式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的流行,从法国兴起,盛行于欧洲各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可能会难以出现。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中国工艺品中蕴含的美学意味,启发、影响到西方的艺术界和社交界的趣味,则是毫无疑问。例如,虽然18世纪初经德国迈森等地瓷工的努力,欧洲人终于烧制出属于自己的硬质瓷器,但很多生产者仍从中国大量订购素胎,然后自行描绘烧制而为成品。展览中一件彩绘描金圆盘就是这类作品。它采用清代中期的中国产瓷胎,以欧洲的写实风格绘制城市风光和人物活动的场景。
中国出口的瓷胎很多时候都经过欧洲匠人的再加工,镶嵌上繁复华丽的金属外饰,装上底座或顶钮,兼具了中西艺术的美感。展览中的“仿宋哥窑包铜装饰盖瓶”就是代表——开片细密的白瓷瓶肩部被安装了纽纹式黄铜嵌边,加以层层盘绕的圆形握柄,雕花底座和花苞形顶钮相互呼应。两种气质、风格完全不同的材料,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鉴藏家梁先生指出,欧洲瓷器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对质地较松而重量较轻。因此长久之后,其“沁色”程度会较中国瓷器为突出。而日本瓷器则系由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良和革新,追求东方式的自然、精巧和禅味。这类作品包括展览中的两件明治维新时期彩绘描金人物瓶,以及一件墨彩描金人物纹菱口盘。虽然从中国藏家的眼光看,日本瓷器仍然未臻中古瓷器上品之境,往往“太繁琐”,但其自有的发展路向,也可为中国陶瓷艺术之鉴。
金银器和玻璃器:
财富和透明的艺术
杨飞武表示,玻璃器和金银器也是欧洲工艺美术的代表。玻璃在欧洲出现很早,但也几经波折。公元1世纪时罗马已经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技术都发展起来。但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方的玻璃艺术再度西渐,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16世纪以后,威尼斯玻璃匠人开始移民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
专家介绍,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其代表作“莱茵玻璃酒杯”器型沿用至今。 17世纪,法国使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则通过发明铅玻璃以及熔化技术的革新发展了玻璃的生产,加上瑞士人狄南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此次展览中一批近代玻璃制品颜色丰富、造型飘逸。
欧洲自古以来就视金银器为炫耀财富、彰显品位的陈设品和日用品。历代欧洲的王公贵族都以有能力支配最有才能的手艺人为荣,并为获取他们的手艺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金银匠们则施展出所有的艺术才华,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时尚的艺术风格来设计制造金银器,使金银器成为超出自身材质价值的豪华艺术品。许多著名艺术家,如意大利的韦罗基奥、吉贝尔蒂、波提切利、布鲁内莱斯基和切利尼,德国的丢勒、阿尔特多费尔、小霍尔拜因都同时是高水平的金银匠。到了十八九世纪,欧洲金银器制造达到了最高峰。